忆橘子洲大桥建设始末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忆橘子洲大桥建设始末
|
ISBN: | 978-7-5667-2066-5 |
条码: | |
作者: |
周义武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128.00
折扣价:¥121.60
折扣:0.95
节省了6.4元
|
字数: |
242千字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0-12-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长沙湘江大桥工程建设的重要时间节点为顺序,以作者本人在大桥工作 两年零四个月的亲身工作经历,以及保存至今的建桥工作日记和相关资料为基础,用八个篇章,详细地讲述了当年长沙湘江大桥从筹建、隧道与桥梁方案比选、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到编写《长沙湘江大桥工程技术总结(初稿)》的全过程。 本书刊出了许多珍藏的有关大桥建设的老照片,真实记载和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和资料,并首次公开了100多位曾为大桥建设做出各种贡献的工作者的姓名,深情地讴歌了大桥建设者们的家乡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
作者简介: |
周义武194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江西铅山。1958年高中毕业于重庆市第七中学,1963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现侨居美国。曾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执教三十余年,任系副主任。其中,从1970年10月1973年2月,参与了长沙湘江大桥(现名“橘子洲大桥”)工程从筹建、方案比选、设计、施工到编写《长沙湘江大桥工程技术总结(初稿)》的全过程。其间,担任大桥设计组副组长兼上部结构设计组组长。1986年3月1987年4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瑞典国家公路局学流。一生遵从父母“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教诲,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信念,专心从事道路桥梁工程的教学、科研、规划、设计和咨询工作。
|
章节目录: |
概言:一座城,一座桥 长沙湘江大桥诞生记 长沙湘江大桥工程全貌 双曲拱桥 百年夙愿:“一江两岸,自由往来”/018 筹建:心系重托 欣然受命建大桥 妈,我有事情和你商量 从筹建办到工程指挥部 隧道:被否定的方案,有价值的探索 “平战结合”下的方案 深埋与浅埋 代号“651工程”的启示 被舍弃的深埋方案 优化浅埋隧道方案 赴煤炭坝煤矿拜师学艺 改隧为桥,明智的选择 桥梁:冥冥之中的缘分 如愿 这里早晚会修一座桥 “五有”桥梁人 设计:争分夺秒集思广益 一年时限下的机构重组 船工指点迷津 桥宽要有20米 完成大桥初步设计方案 主桥76米跨径是理性的选择 施工在即,设计压力倍增 南京长江大桥和记 代购清单 关于主桥拱肋数量的一锤定音 庆祝大桥开工 “三结合”严把设计关 间奏:边设计边施工 被推台前的设计 两台手摇计算机 为了河东引桥美 试验场的惊魂瞬间 绝不能出事故啊 人行阶梯的方案遴选 橘子洲支桥的前世与今生 施工:“土洋结合”与“勇于创新” 时间只有一个枯水期 主桥墩台全部奠基在江底新鲜岩层上 自重约2500吨的4号墩沉井是炸,还是留? 刃角,反刃角 千头万绪二分指 灵感来自晾衣绳——双跨缆索吊 夜以继日的预制场 落成:百年梦,终成真 大桥通车盛况 大桥通车时,过桥交通量已接近设计量的一半 八一路跨线桥诞生记 全省经验交流会 特殊的到访者 建桥育人,支持教改 是否有人因湘江大桥与桥结缘? 值得怀念的日子 特殊年代里的城市记忆
|
精彩片段: |
长沙湘江大桥诞生记湘江是长沙的血脉。岳麓山是长沙的脊梁。在湘江上修一座桥曾是长沙的百年梦想! 长沙的河东与河西,被自南向北浩荡而去的湘江隔断。过去,人、车过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小木船和轮渡。 长沙渴望在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的梦想已远远超过百年。20世纪60年代,在时任中央中南局的支持下,湖南省委再次向中央提交了修建长沙湘江大桥的报告。 直到1970年5月,交通部正式向湖南省下发了同意修建长沙湘江大桥的批复文件。消息传来,三湘大地如沐春风,长沙市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多年的愿望将要实现了。 遵照当时湖南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革委会”)的指示,当月,长沙市革委会政治部成立了“长沙湘江大桥工程筹建委员会”(以下简称“筹委会”)。 1970年9月3日,长沙市革委会政治部正式向全市有关机关、院校和建筑、设计、施工单位下发借调文件,在筹委会之下设置了筹建办公室,并分设了政工组、后勤组和设计组。我们湖南大学的四有幸被选入筹建办(设计组)。按照相关要求,10月初要参加大桥的筹建工作。 1970年1pan>月12日,根据省市委的指示,在原筹委会的基础上,正式组建“长沙湘江大桥工程指挥部”,人员编制60人。指挥部下设政工组、行政秘书组和以湖南省水电设计院为主体,湖南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等十几个单位的技术人员、老工人、干部等40多人组成的设计组。 当时,由于湖南省是战略后方,按照“平战结合”的指示精神,大桥设计优先采用水下隧道方案。同时.考虑到与长沙市区人防工程相结合,并连成一个整体,故采用加深埋入湘江水下基岩中的深埋隧道方案。 通过一个月的方案比选,鉴于隧道埋深太大,隧道长达5—6公里,建设工期长,造价高,工程难度大,加出洞口离市区较远,使用极不方便。因此,1970年12月12日,省市批示,改深埋隧道方案为浅埋隧道方案。这样,隧道长度可以缩减3—4公里。对此,设计组又深入调查研究,重新拟定了浅埋隧道方案,及时完成了隧道方案的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并上报省委。 197pan style="font-family:微软雅黑">年5月19日,省委批示:考虑到采用水下隧道方案使大桥工程结构更复杂——隧道长度长,造价高,工期长,而目前主要应该解决的是交通问题,所以为了早目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经’睡重研究后决定,将水下隧道方案改为水上桥梁方案......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