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史(公元前16世纪-1840 套装共3卷) - 中国经济发展史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国经济发展史(公元前16世纪-1840 套装共3卷)
中国经济发展史
|
ISBN: | 9787564231330 |
条码: | |
作者: |
本书编写组 编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800.00
折扣价:¥760.00
折扣:0.95
节省了40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9-07-01 |
|
内容简介: |
《中国经济发展史(公元前16世纪—1840)》(全三卷)全面研究了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1840年间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交通运输业、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古代金融业、中国古代财政以及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等内容。全书既有翔实的史料、数据和丰富的文献记载,又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经济发展史(公元前16世纪—1840)》作为上海市“十三五”重点图书,同时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基金项目资助和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编 综 述 第一章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至清代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期间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段/3 第二章 中国古代市场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标志/67 第三章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源和有关因素/110 第二编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史 第一章 导论:土地之路/147 第二章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153 第三章 秦汉至隋朝末年土地制度(上)/179 第四章 秦汉至隋朝末年土地制度(下)/199 第五章 唐朝至明末土地制度(上)/224 第六章 唐朝至明末土地制度(下)/281 第七章 清朝前期土地制度/320 第三编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第一章 先秦时代的农业/359 第二章 秦至隋代的农业/385 第三章 唐至明代的农业/420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农业/470 第四编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 第一章 商周至秦王朝建立时段的手工业/495 第二章 秦王朝建立至隋末时段的手工业/544 第三章 唐王朝建立至明末时段的手工业/586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手工业/710 第五章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751 第五编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 第一章 商周春秋战国时段的商业/781 第二章 秦汉王朝至隋末时段的商业/795 第三章 唐至明末时段的商业/823 第四章 清朝前期的商业/881 第六编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发展史 第一章 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段的交通运输/901 第二章 秦代至隋代时段的交通运输/922 第三章 唐代至明代时段的交通运输/967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交通运输/1037 第七编 中国古代金融业发展史 第一章 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段的金融业/1069 第二章 秦汉时段的金融业/1092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时段的金融业/1124 第四章 唐宋辽金元时段的金融业/1163 第五章 明清时段的金融业/1249 第八编 中国古代财政发展史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1305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时期的财政/1329 第三章 唐代五代十国时期的财政/1354 第四章 宋辽金时期的财政/1373 第五章 元代时期的财政/1399 第六章 明代时期的财政/1421 第七章 清代前期的财政/1437 第九编 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发展史 第一章 秦汉时期宏观经济管理/1459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宏观经济管理/1494 第三章 隋唐时期宏观经济管理/1522 第四章 宋元明时期宏观经济管理/1569 第五章 清朝前期宏观经济管理/1643
|
精彩片段: |
《中国经济发展史(公元前16世纪-1840 套装共3卷)》: 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时代背景 任何时期的重大变革,无论是社会政治方面,还是经济制度方面,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第一,以铁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变革。在世界科技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首要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炼铁技术的出现诞生了铁器生产工具。炼铁技术和铁器生产工具广泛应用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伟大的科技革命。它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加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具体来讲,冶炼技术和铁器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炼铁和铁器生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铁器手工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行业,生产铁器的手工业者成为炙手可热的劳动力,从而终结了冶铁和铁器生产工具没有出现前的社会经济结构,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二是铁器生产工具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催生了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被扬弃,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被广泛应用。比如,牛耕犁田、铁器锄头与翻地等等。这些生产工具的应用使得单个人或者单个家庭都可以进行农业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改变了人们对土地的不满足和渴望。三是铁器生产及铁器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个体农民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与生产力要求。个体农民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登上了历史舞台,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崩塌,从而开启了春秋战国的新时代,也开启了人们对土地的渴望与土地兼并的新时代。铁器及铁器生产工具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说,为秦国的强盛,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科技基础。因为当时秦国正是依靠强大的铁器生产工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劳动人口。这些都是秦国强盛的基础,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的根本。 第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冶铁和铁器生产工具生产作为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培植了一批独立的民间手工业者。同时,冶铁技术的出现,对于商品交易媒介——货币——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商品贸易更加便捷,贸易数量大大增加,这就使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部门更加丰富了,从而使社会经济结构演变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比如,农业生产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业产量大大增加,旧的农业生产方式最终被替代。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又会催生新的手工业部门。如此交互影响,就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第三,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已有的一些历史资料看,从西周的中后期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开始变化了。这种变化先是表现在周厉王好“利”以及“国人”暴动,赶跑周厉王。据《国语·周语》:“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日:‘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荣公若用,周必败。”’周厉王不听芮良夫的劝告,卒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把“国人”可以自由利用的山林川泽之利全部收归王有,引起了“国人”的不满,终于在公元前841年时,“国人”发动暴动,周厉王仓皇逃到汾水旁的彘邑(今山西霍县)。这个事例说明无论是周厉王还是“国人”的观念都在变化中。也就是说,原来西周初年的一些观念如今正在被人摒弃,一些西周初年没有的观念正在萌生。 第四,帝王思想观念的变化,推动政府的改革。周宣王“不籍千亩”的事实,正是西周后期帝王的观念变化的重要表现。周宣王“不籍千亩”之事,是违背了文、武、成、康的“大功”。这就是说,“籍千亩”是西周的根本制度之一,周宣王“不籍千亩”实际上表明了周宣王的观念是认为西周的一些制度是可以不遵行或可以改变的。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