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制到法治--教育法治建设之路 -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纪念教育改革开放40年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袁振国,我国**教育学者,战略研究专家,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曾任***师范司、社科司副司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职。袁振国是《**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要起草人之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教育专题调研报告执笔人之一,在2011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做了题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讲解。重要著作有:《教育改革论》《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教育政策学》《当代教育学》《教育新理念》《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教育变革的重大启示》《我们离教育强国有多远》等。所主编的《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已经连续出版16年,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从法制到法治——教育法治40年历史嬗变 第一节 从法制到法治的宏观背景和理论实践基础 一、从法制到法治的理论准备:两场论争 (一)关于“法治”与“人治”问题的论争:明确法治的内涵,确立中国应走法治道路的理论方向 (二)关于“法制”与“法治”问题的论争:明确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奠定中国应建设法治**的理论基础 (三)讨论过后留下的思索:法治应避免工具主义,强化内在价值的遵循 二、从法制到法治的**实践:三次会议与三个时期 (一)法治建设的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至九届人大二次会议(1999) (二)法治建设的第二次突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1999)至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 (三)法治建设的第三次突破: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至今 三、新时代的教育法治向何处去:以法律运行论为视角 (一)法律运行论视角下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二)法律运行论视角下教育法制与教育法治的区别 (三)新时代的教育法治应向何处去 第二节 立法先行———教育法治的前提条件 一、教育立法实践的起步(1978—1994) (一)《学位条例》迈出教育立法**步 (二)《义务教育法》确立义务教育基本制度 (三)《教师法》为教师群体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教育立法蓬勃发展(1995—2010) (一)教育基本法的颁布为教育立法确立依据 (二)教育立法领域进一步拓展 (三)教育立法开始重视程序性规定 三、教育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2011—) (一)“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适应时代发展 (二)教育立法呈现规划性、体系化特点 (三)教育立法强化程序性规定 四、教育立法**教育法治建设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立法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二)教育基本制度的法律基础结构初步搭建 (三)教育法律“立、改、废、释”活动有序开展 (四)教育实体法逐渐完善,程序性规定不断增加,依法治教进程逐步推进 第三节 从不可讼到逐步可讼———40年教育司法进程 一、教育诉讼开始成为解决教育纠纷的一种机制(1978—1999) (一)历经波折,教育纠纷在可诉与不可诉之间徘徊 (二)坚定方向,教育纠纷从不可诉走向可诉 (三)法治进步,教育诉讼开始成为解决教育纠纷的一种机制 二、教育诉讼渠道逐步畅通,化解了大量教育矛盾(2000—2010) (一)学生健康权纠纷通过教育诉讼得以解决 (二)学生受教育权纠纷通过教育诉讼得以解决 (三)教师劳动人事争议通过教育诉讼得以解决 (四)民办学校财产权纠纷通过教育诉讼得以解决 三、教育诉讼常态化促进了教育问题治理法治化(2011—) (一)教育领域出现新问题时选择用教育诉讼的方式解决 (二)教育诉讼促使学校在行使管理权时尊重学生和教师权利 (三)教育诉讼督促教育行政部门从高权管理走向良法善治 四、教育诉讼极大推进了中国教育法治建设进程 (一)教育诉讼成为解决教育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教育诉讼不断拓宽法律解决教育纠纷的范围 (三)教育诉讼通过权利救济实现定纷止争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