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回望青春(下)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耄耋回望青春(下)
|
ISBN: | 9787560582528 |
条码: | |
作者: |
成进 编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60.00
折扣价:¥57.00
折扣:0.95
节省了3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内容简介: |
《耄耋回望青春(下)》收入的文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安交通大学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二是部分单位、学院对老同志的采访实录。这些文章都是老一辈交大人的亲身经历与感受,真实、具体地反映了交通大学,特别是交通大学迁校后的历史、传统、精神和情感,生动地再现了老一辈交大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顾全大局、不畏艰辛、艰苦创业的功绩与风采,挖掘了交通大学西迁在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西迁精神的历史沉淀。文章读来平实、亲切,使读者在思索中得到启迪和鼓舞。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序言/张迈曾 1 铭记历史 弘扬传统 西迁精神就是:爱国求真勤奋朴素 ——访金志浩教授/材料学院 发扬西迁精神 继承优良传统/航天学院” 聆听老教授讲述西迁精神/航天学院 走访楼志文教授/航天学院 走访童云生教授/航天学院 往事随忆 寄语学子——访钱忠厚副研究员/电气学院 小故事悟大精神——访徐茂义老师及感想/公管学院 忆西迁岁月 扬西迁精神——胡奈赛教授采访纪实/材料学院 继承交大光荣传统/蒋永顺 2 回望西迁 不辱使命 我这一辈子与焊接的不解之缘/口述周光祺 整理夏琳双 难以忘怀的60年——访王佩珠教授/电气学院 往事漫谈——访江家麟教授/电气学院 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访唐鉴明老师/电气学院 学高为师——记西安交大法学先行者滔宇鹏宋雅莼伉俪/法学院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林廷圻 我的科研人生路/穆霞英 努力跋涉终有成/郭志恭 为西部地区发展献计献策/冯世新 我在交大60年之点滴/周俊卿 西迁后为地方工业服务的点滴回忆/何钺 860人创业二三事/杨治规 日语在西安交大/顾明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回顾古典文学精品选修课的开设/陈继征 操场随忆/蔡和瑞 往事回眸/杨莳百 交通大学西迂与兴庆宫公园建设/武靖军 3 扎根西部 青春无悔 关于老照片与毕业50年相聚的回忆/余存义 刘辅宜 杨锦武 张有琨 小世界大光芒——樊培丽老师专访/材料学院 我们“80后”的偶像——专访宋余九教授/材料学院 扎根西部无悔的选择——访李荫松老师/材料学院飞 青春壮志 换日月新天/外语学院下 聆听高华魂老师回忆往事/化工学院 回望西迁路途追忆难忘岁月——访吴志明老人/武装部下 永不流逝的青春——采访附中王兆瑚老师/张园下 往事散记——在附中工作的趣事/胡安珍 七绝庚寅聚(外一首)/施重威 念奴娇——母校西安交大双甲子华诞有感/周光戡 4 追忆前辈 感恩师长 淡泊致远通儒达士——记陈钟颀教授/闫泽群 缅怀工程力学专业的奠基者朱城教授/口述 张镇生 整理 嘉润 纪念黄明志教授/邓增杰 追忆机切的老师们/赵卓贤 师恩难忘/何培之 忆西迁永思源/陈瀚 跟随交大两次迁徙——追记李玖澜医生/刘浩 高玛丽 庄稼 在交大的60年怀念先哲和战友/巫松桢 饮水思源忆西迁兢兢业业为交大/人文学院 扎根西部心系交大——孙育成老师专访/人文学院 饮其水怀其源的交大人——卢烈英老师专访/人文学院 西安交大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张德贤 5 峥嵘岁月 多彩人生 李增智教授的“计算机”生涯/电信学院 徐式如教授的故事/电信学院 以国家需要为己任——记汪立椿教授/电信学院 回顾工企专业和西迂后新专业的创办 ——选自万百五教授回忆录/电信学院 身教重于言教——采访孔祥云教授/基础医学院 财校往事/秦哲勇 重拾那段不为人知的陕财史——访曹侠教授/经金学院 做好育人者——记耄耋老翁崔学圣/经金学院 虎年吉祥(七古,新声韵:二波 ——恭祝绝缘60届75位同窗学友/伍学正杨锦武 校园有感(外两首)/宋寿衔 回访米易——我曾经度过青春年华的第二故乡/石新力 启蒙岁月——回忆我在宝鸡人民医院工作的日子/焦玲芝 从原子弹爆心穿过——献给“7601”演习39周年/王明新 参加援苏丹医疗队的回忆/侯振福 抚今怀昔赋诗词三首/刘杰民 我的回望/范作义 后记
|
精彩片段: |
《耄耋回望青春(下)》: 往事随忆寄语学子——访钱忠厚①副研究员电气学院撰稿:刘畅侯雨杉罗南星芮庆涛丛灿我1931年9月出生,现在84岁,老家在浙江嵊州。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兵荒马乱,飞机经常来轰炸,很多地方被炸平了,好多学校都内迁,国民党军队往后退。那时家里经济不宽裕,我1944年小学毕业上初中时,县立中学已搬到了深山里,中间是小镇,离家很远,学费用大米代替,要父亲翻山越岭挑过去,很是艰难。当时,有糙米咸菜吃已经很不错了,晚上点油灯自学,早上5点就起来了。高中读了两年时,原中学并到省立绍兴中学,最后在那里毕业。那时学校来了工作队动员我们去农村参加土改,当时我报了名,在农村工作了两年。土改后动员农民参军抗美援朝,后来调到县里工作,那时国家经济困难要搞建设,所以上级在我们中挑选一部分人去杭州浙江大学参加升学补习班,补习高中课程。浙大任课的老师像苏步青等都很有名,两个月后考完试,我被分配到交通大学电工器材系读电器制造专业。当时电器专业是按照苏联模式,上课用的是苏联的课本,毕业设计也是苏联模式。毕业时已经是1956年了。 说起大学里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1952年进入交通大学,在农村人团,在交大入党,4年读完之后留校当助教。为什么要西迁呢?因为那时候国家要求,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不能完全集中在沿海,要内迁,周总理也讲过话,要把交大从上海迁到西安。当时,在上海的那些老教师,住所分布很散,有的比较远,但是交通比较方便,上完课就回家。我们刚毕业,留校当助教,学校还让我们去老教授家里动员西迁。 刚迁到西安的时候,东一楼已经盖好了,是电器教研室。那时候坐公共汽车很便宜,4分钱就可以到城里。不过那时候工资也低,每月只有56元。我个人在西迁的过程中并没有感觉到生活上的困难,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家就是在县城旁边的一个小镇上,家是农村的。也是刚刚遇上了这个机会,因为国家需要建设人才,所以我们就从农村出来。高中就读了两年,国家负责补习我们高中的课程,然后把我们送到了交通大学,来到这个专业。西迁时后勤工作各方面做得比较好,你需要什么东西,家里要搬过来什么东西,都给打包,用火车运过来,没听说出过什么差错。 我迁过来的时候还没有成家,刚刚毕业。那时候有些老师还是有一些困难的,但是他们,特别是一些老教师都克服了困难坚持西迁。那时候就是服从国家分配,国家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从我个人看,迁过来以后,父母在的时候回老家在兄弟姐妹家里走走。 父母不在了,虽然有兄弟姐妹在,但回去的次数就不多了。到西安后,回老家的路也比较远,做了教师之后也没空了,要备课,要带学生到工厂里实习,慢慢就走不开了。家里也知道情况,也没要求自己一定要回去。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