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
ISBN:9787562487777 条码:9787562487777
作者: 申仁洪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68.00  折扣价:¥64.60
折扣:0.95 节省了3.4元
字数: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5-05-19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的终身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作为基点,坚持“人与文化”“特殊儿童与社会”“特殊儿童与文化”“个体生活与社会支持”整合与同一的基本立场,首先运用基于文化客位(etic)的普遍主义取向的量化研究方式,获得听力残疾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社会适应的自主构成体系,系统探索了彝族、苗族、壮族和藏族听力残疾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特点,建立了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生活满意度之问的关系模型。然后采取基于文化主位(emic)的特殊主义取向的个案研究,对个案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适应行为习得方式进行了描述,分析个案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适应于个体发展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建议。

作者简介:
申仁洪,男;博士、教授;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重庆市名师;重庆市重点学科“教育学”学术带头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主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特殊教育)专家工作小组成员,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理论人才“巴渝新秀”,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重庆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

章节目录:
第一章 社会适应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
第二章 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构成的本土化研究
第三章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特点
第四章 西南少数民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
第五章 西南少数民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第六章 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特点
第七章 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第八章 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第九章 西南少数民族视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第十章 促进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精彩片段:
前言 本书是在国内外特殊教育理论发展和特殊教育实践改革中逐步成型的,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学术研究背景和教育实践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着重于效率的社会发展模式逐渐让位于侧重于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正是这转变的具体表现。从根本上来讲,社会的发展应该归于人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表现出来:内在的全面发展与外在的均衡发展。所谓内在的全面发展,就是以全面提升综合素养为指针的“真善美”相统一的个体,并据此提升自己现实和未来的生活品质。所谓外在的均衡发展,就是以社会正义和社会公正为基础,个体与其他个体相比,能够获得相对均衡的发展起点、过程与结果。人的和谐发展是由人的文化生存本质所决定的。正是由于个体有外在均衡发展的要求,所以就存在既得利益者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共生,并最终达成和谐。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我国正在全面进行小康社会的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在各地均衡发展基础上的全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于是东西部发展的落差问题、城乡发展的落差问题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于是,东西部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便成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不可回避的问题。少数民族问题既是东西部协调问题,也是城乡统筹问题。于此,在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的残疾儿童和少数民族问题便被突显出来了。而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发展便是这些问题聚焦的结果。 同时,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不同文化背景研究者之间的联系、交流的日益密切,心理与教育研究出现了跨文化研究趋势。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文化因素对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不同影响,区分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现象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因此跨文化研究有两种基本的取向:文化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文化普遍性取向是将一个文化中的行为与另一种文化中的行为或所有文化中的行为进行比较,找出所有文化都适应的有效原则,并确定比较不同文化中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文化特殊性取向使用某一特定文化的方法、概念和行为解释,运用地方性标准和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本土文化内的心理和教育问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跨文化研究方法日趋完善,研究科学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跨文化研究的应用性,强调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新趋势。 跨文化研究的兴起对我国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特殊儿童处于几对文化的交互影响之中:一是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从已有的研究资料来看,特殊人群不仅处于文化影响之中,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特殊人群有着自己的行为方式,但是在社会现实中却要求形成普通人群文化的行为方式,以适应健全人社会的主流文化。二是儿童与成人,儿童本身的行为方式与成人的预期可能吻合,但可能更多却是落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之中,少数民族特殊儿童又面临着第三对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所以,对于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而言,跨文化研究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这三对文化影响下的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的跨文化探讨,考察它们对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既是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作出的一种理论回应,又是关注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应用性探究。 从特殊需要儿童自身的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和相互作用的向度来看,今天特殊教育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医学模式的思维架构,而走向生态化。传统的医学模式把儿童的特殊性看成是他们自身内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的自然结果,因此教育主要从儿童内部的角度进行考虑。建立在医学模式上的教育教学的焦点是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减轻或者消除儿童内部的缺陷或不足所导致的种种障碍,使儿童适应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按照这种观点,儿童或家长本身应该对他们的特殊性负责,社会和学校只是在尽道义上的责任,帮助他们学习和发展。按照这一观点,儿童的心智发展成为特殊教育重心,即便对于社会适应性有关注,那也仅仅是心智的延伸。并且,儿童社会适应性所具有的种种问题与儿童自身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但是,今天,人们对儿童特殊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儿童的特殊性被看成是儿童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的结果。即儿童的特殊性一方面固然有他们内部的原因,但是,这种内部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可能带来不利的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特殊性也应该承担相当甚至是主要的责任。因为社会物理环境、制度环境和心理意识环境都是按照所谓健全人的标准进行建构的。以这种环境标准去要求特殊需要儿童理所当然就会使他表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这是造成儿童特殊性的主要原因所在。社会文化环境原因与儿童自身内部的问题复合叠加并交互作用,就造成了儿童的种种问题与障碍。这样,儿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至少取得了与心智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社会适应性问题本身是社会文化环境作用的结果,或者至少是儿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改进社会文化环境,照顾特殊儿童的需要,特殊需要儿童的境况就会大大改善,障碍程度就会减轻甚至完全消除。而儿童境况的改善又会带来一个适切的环境支持。因此特殊教育就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展开,一方面改善儿童内部状况,另一方面则主要从社会环境入手,营造起适合儿童需要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学习环境。这就是所谓的特殊教育的社会生态模式。 特殊教育从医学模式向社会生态模式的演进,为我们提供了追寻社会适应在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发展中所应该具有的位置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这种演进趋势使我们意识到,要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和潜能的开发,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必不可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可以成为特殊儿童发展的核心。同时,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本身极其有可能是社会文化所导致的结果。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那么,运用跨文化方法研究不同民族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无论是在理论上或者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上述理解,首先,本书试图以跨文化的视角,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数据和影响因子,尝试将“生活质量”、“社会角色”、“社会认同”、“社会性别”、“社会制度”、“社会支持”、“社会责任”、“自我调节”纳入研究之中,在继承总结和比较借鉴古今中外相关成果基础上,归纳提炼出“生活质量导向的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理论体系”,从而有利于揭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变化规律及其文化特性。其次,本书也力图超越单纯因素分析指向的个体线性社会适应性发展观,将生活质量的提升作为社会适应性研究的价值皈依,探索处于落后地区的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从而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第三,本研究力图超越静态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模式,而将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演进的人的生存方式,通过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价值、机制、规划、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彰显我国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特点与“自我属性”,取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以丰富我国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学和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内容。 本书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特殊儿童、西南少数民族和社会适应性。 在特殊儿童在我国有五层基本含义:(1)从广义上讲,特殊儿童所有在生理和心理指标上偏离(包括正向偏离和负向偏离)同年龄阶段儿童平均值(二者之间的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的儿童。(2)从狭义上讲,特殊儿童指的是在生理和心理指标上与同年龄阶段儿童平均值存在着显著性负向偏离的儿童,即所谓的残疾儿童与发展性障碍儿童。(3)随着20世纪90年代“特殊需要儿童”概念的兴起,一个新的理念逐渐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得到承认:那就是所有的儿童均有自己的特殊教育需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特殊儿童是不存在的,如果硬要说特殊儿童的话,那么,所有的儿童均是特殊儿童。(4)在实践层面,经国务院批准的,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于2006年4月1日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确定了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共七类残疾人群。(5)法律层面,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基于权威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们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分布状况的初步了解,为了获得足够多的样本数量,本书的特殊儿童采用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残疾儿童含义,特指三类残疾儿童,即18岁以下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而尤其以18岁以下的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儿童为主。
书  评:
在思想性方面,本书顺应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以及教育理念与制度模式更新,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与最新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关照下,“定向于”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强调个人特质和社会生活方式、自我满足和社会责任、社会支持和自我调节的相互调适。
本书在以下方面具有独到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第一,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既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又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生态学的问题和一个特殊文化问题,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学科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第二,由于社会适应性概念的界定比较复杂和受文化影响较大,所以学者的研究往往以横向研究为主,而本研究在采取跨文化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个体的成长环境以及心理发展对适应行为的影响,凸显“动态发展”、“社会支持”、“自我调节”与“生活质量”。第三,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对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的比较性理论描述研究,而很少关注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的问题,更未涉及到实践应用层面。本研究适应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采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通过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性等角度上从宏观研究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从建构主义和后现代视角审视对社会适应行为的微观测量。
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跨文化的视角,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数据和影响因子,尝试将“生活质量”、“社会角色”、“社会认同”、等纳入研究之中,归纳提炼出“生活质量导向的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理论体系”,从而揭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变化规律及其文化特性。第二,超越单纯因素分析指向的个体线性社会适应性发展观,将生活质量的提升作为社会适应性研究的价值皈依,探索处于落后地区的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第三,超越静态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模式,通过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价值、机制、规划、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彰显我国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特点与“自我属性”,取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学和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内容。
本书的社会效益在于:首先,残疾人群是我国社会的有机构成,其社会的回归程度及其生活质量直接关系整个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西南少数民族儿童生活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西部大开发的成败。因此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家西部开发、少数民族发展、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的残疾人政策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其次,为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与支持辅导实践,比如适应时代需要的“生活质量”导向的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支持系统的建立等,提供急需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