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指导 - 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指导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指导 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指导丛书
ISBN:9787568919890 条码:9787568919890
作者: 王滔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98.00  折扣价:¥93.10
折扣:0.95 节省了4.9元
字数: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0-09-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指导》介绍了心理咨询与康复的基础知识,阐明了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与康复方法,分析了不同障碍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具体的咨询与康复技术。

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心理咨询与康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的方法;三是不同障碍类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的策略和技术。

作者简介:
王滔,女,重庆人,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压力应对与心理健康,擅长的心理服务领域是特殊儿童心理测评与心理康复、学生心理健康咨询。

章节目录:
第一章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绪论 / 1
第一节 心理咨询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的内容
第四节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的形式

第二章 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 / 29
第一节 特殊儿童及其重要他人
第二节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第三节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第三章 心理咨询概论 / 57
第一节 心理咨询的要素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原则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过程
第四节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质

第四章 心理咨询的一般技术 / 85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中的非言语信息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中的会谈技术
第三节 咨询关系助长技术
第四节 咨询评估技术

第五章 心理咨询的主要流派及其方法 / 117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咨询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咨询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人本主义的咨询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认知主义的咨询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 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的特殊方法 / 147
第一节 儿童的游戏康复
第二节 叙事心理咨询/157
第三节 家庭心理咨询/165

第七章 视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咨询 / 175
第一节 视听觉障碍的概述/175
第二节 视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181
第三节 视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咨询方法/190
第四节 认知疗法干预视觉障碍儿童自卑心理的咨询实例/205

第八章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咨询 / 213
第一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述/213
第二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221
第三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心理咨询的方法/225
第四节 沙盘游戏改善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案例分析/233

第九章 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康复 / 239
第一节 智力障碍的概述/239
第二节 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247
第三节 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康复方法/253
第四节 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轻度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康复实例/264

第十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心理康复 / 271
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概述/271
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276
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心理康复方法/284
第四节 社会故事法促进自闭症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康复实例/298

主要参考文献 / 305

精彩片段:
第三节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的内容 通常意义上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正常人,这里的正常人通常是指在身体上没有明显疾病或者生理机能正常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心理障碍基本上是源于心理的不适应所致,而非完全是由其先天素质或者身体原因造成,因此针对这些对象的不同适应情况和需求,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发展咨询:咨询对象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基本适应环境。咨询的重点在于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扬长避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的质量,追求更完善的发展。例如,解决怎样处理好社会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怎样获得更多的朋友、选择什么职业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怎样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等问题。②适应咨询:咨询的对象基本健康,但生活中有各种烦恼和困惑,心理有冲突或矛盾。咨询的重点在于帮助来访者排解心理忧难,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例如,当事人因学习成绩不如意而忧虑、陷入失恋痛苦得难以自拔、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苦恼、环境改变导致自我认识失调等。③障碍咨询:咨询对象一般患有某种心理疾病,为此苦不堪言,影响了正常生活。咨询的重点在于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帮助来访者克服心理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平衡。例如,咨询和治疗当事人的焦虑性神经症、严重的神经衰弱、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然而,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内容在侧重和具体要求上还是与有心理问题的正常人的咨询有所不同。基于前面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的分析,以及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概念和标准的理解,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康复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5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问题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关系的意识,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健全统合的自我意识是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志。儿童期是自我意识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或功能障碍,容易产生对自己的认知偏差和负性评价,导致消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行为控制的过度或不足,进而出现许多自我意识和人格方面的问题。咨询师要帮助特殊儿童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缺陷和障碍,重新接纳自己,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形成合理的自尊和适度的自我控制,积极应对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克服自卑、自我中心、过度敏感、多疑、固执、孤僻、依赖等人格缺陷。此外,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大龄特殊儿童,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性生理逐渐趋于成熟,性意识也逐渐从朦胧到清晰,还需要开展性心理适应方面的咨询,帮助他们应对由于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所引发的心理问题。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多数特殊儿童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几乎是跨障碍类型的,不仅反映在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和沟通障碍儿童中,包括聋童、盲童和脑瘫儿童,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人际交往问题。咨询师需要帮助特殊儿童理解集体和人际关系,感受人际交往带来的积极情绪,培养交往意识和态度,克服交往中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如胆怯、恐惧、敌意、封闭、退缩、攻击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能(如怎样获得他人好感、如何交朋友、如何维持友谊等),应对人际冲突和矛盾等。 三、学业问题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由于其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家长和教师可能会降低对特殊孩子的学习要求,但认知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是特殊儿童的发展任务,毕竟学习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对于特殊儿童同样如此。在特殊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咨询师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如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对不同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儿童的学习要求、学习障碍的调节(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注意障碍、情绪情感障碍、意志障碍等)、激发积极的学业情感、应对学业挫折、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和适应等。 四、生活适应问题 通常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养成主要是在学龄前阶段完成,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尤其是发展性障碍儿童,培养其生活适应能力可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努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常规对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社会交往都有积极的影响,咨询师有必要帮助特殊儿童树立对生活自理、自我照顾、居家生活和日常规范等的认识,体验从生活适应中感受到的积极情绪,克服因障碍所限带来的无助感和挫败感,不断习得更多的生活技能,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具体来看,生活适应方面心理咨询和康复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建立科学的日常生活习惯(如良好的饮食、睡眠、如厕习惯等)、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如独立吃饭、穿衣等)、掌握基本的人身安全知识和技能(如过马路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理发、洗手、洗脚、刷牙、洗澡等)、选择恰当的休闲娱乐方式(如郊游、运动、不沉溺于电视或网络等)、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合理的消费行为。 五、社会适应问题 特殊儿童的生活空间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或者康复机构),他们与社会环境的接触更多是在社区,并且部分家长担心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如偏见、歧视等)会加重孩子的障碍和问题,也会有意识地减少特殊儿童与外界社会环境的交往。在当前社会接纳和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的现实下,特殊儿童的社会化之路的确显得非常艰难,但成年后的特殊儿童仍然要面对融入社会的难题,因此应该鼓励和帮助儿童走出家门和走出校门,在真实自然的公共场所里习得社会规则和锻炼社交能力。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相比于特殊儿童的支持需求还是很有限,咨询师有必要为特殊儿童走出家门和校门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缓解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和焦虑,为他们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克服自卑、退缩的心理定势,练习融入社会所需的先备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力所能及地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改变家长的过度保护,指导家长积极为特殊儿童参与社会提供支持和寻求支持。
书  评:
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跨文化的视角,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数据和影响因子,尝试将“生活质量”、“社会角色”、“社会认同”、等纳入研究之中,归纳提炼出“生活质量导向的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理论体系”,从而揭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变化规律及其文化特性。第二,超越单纯因素分析指向的个体线性社会适应性发展观,将生活质量的提升作为社会适应性研究的价值皈依,探索处于落后地区的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第三,超越静态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模式,通过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价值、机制、规划、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彰显我国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特点与“自我属性”,取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学和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内容。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