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特殊儿童表达性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 - 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指导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特殊儿童表达性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 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指导丛书
ISBN:9787568919883 条码:9787568919883
作者: 周巧 李丹 谭雪莲 洪显利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3 开本:16开
定价: ¥68.00  折扣价:¥64.60
折扣:0.95 节省了3.4元
字数: 243千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0-11-10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地介绍了表达性艺术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思路。分别从美术、音乐、戏剧、游戏四个方面,介绍了活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给出了生动范例。每个活动设计虽然所属类别不同,但是都秉持着同样的设计逻辑,即从儿童发展的七大领域分析深入。艺术活动的表达性特征和儿童的发展领域把不同的艺术门类有机结合在一起,各有特色又系统整合地展示了特殊儿童的活动设计。

作者简介:
编写团队的四位老师均是重庆师范大学艺术平台的资深教师,一方面担任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相关科目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坚持在带领平台的特殊需求小朋友开展艺术活动,并且同时,四位老师还承担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各种培训工作。在表达性艺术活动设计方面思维活跃、经验丰富。

章节目录:
第一章  概  述 / 1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1
第二节  整体结构的思路与说明 / 10
第三节  特殊儿童表达性艺术活动设计流程 / 19
第二章  特殊儿童音乐活动设计与指导 / 27
第一节  特殊儿童与音乐活动 / 27
第二节  特殊儿童音乐活动设计 / 37
第三节  特殊儿童音乐活动设计范例 / 45
第三章  特殊儿童美术活动设计与指导 / 67
第一节  特殊儿童与美术活动 / 67
第二节  特殊儿童美术活动设计 / 75
第三节  特殊儿童美术活动设计范例 / 94
第四章  特殊儿童戏剧活动设计与指导 / 113
第一节  特殊儿童与戏剧活动 / 113
第二节  特殊儿童戏剧活动设计 / 127
第三节  特殊儿童戏剧活动设计范例 / 134
第五章  特殊儿童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 / 163
第一节  游戏与特殊儿童概述 / 163
第二节  特殊儿童游戏活动设计 / 174
第三节  特殊儿童游戏活动设计范例 / 184

精彩片段:
三、 特殊儿童与表达性艺术活动
(一)儿童与艺术
儿童天生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尚未出生的胎儿一听到音乐便会在妈妈肚子里有所反应,或表现骚动,或变得安详宁静;婴儿看到鲜艳的色彩,就会睁大惊喜的双眼凝神注视;婴儿稍能控制身体就喜欢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儿童刚能握住画笔,就急不可待地四处留下自己的“杰作”…… 儿童的这些“本能”表现,反映了人类固有的对艺术、对美的追求。
艺术与儿童的缘分,来自艺术与儿童之间的三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儿童认识活动的基本特征。任何艺术都是用形象来说话的,用形象很容易引发儿童对艺术的感悟。二是情感性。艺术活动是一种极富情感色彩的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创造、艺术表演还是艺术欣赏,都离不开“情”和“美”。儿童最容易受艺术的感染,而去创造自己的作品。情感的联结使儿童与艺术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三是愉悦性。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就其功能而言,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娱乐活动。艺术活动最能尽情发挥儿童的创造性,自由抒发它们内心的情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验成功后的欢乐。艺术利用它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向儿童阐释艺术中蕴含的各种文化信息,有助于儿童深入了解艺术的文化意味和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由来和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知识和修养。
当我们把艺术作为一个教育儿童的重要途径来运用的时候,艺术教育活动将帮助儿童实现拓展艺术想象空间,丰富艺术创作素材,激发艺术创作灵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儿童还能够更好地体验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完善儿童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对艺术与儿童的关系达成了共识,艺术充实着儿童的生命,儿童创造着自己的艺术。
(二)特殊儿童与表达性艺术活动
表达性艺术治疗既是一种跨学科领域(心理分析、咨商辅导、艺术创作等)的心理卫生专业,而当其理论与技术被运用在儿童或青少年时,自然又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陆雅青,2002)。不论艺术教育、艺术治疗,还是综合取向的表达性艺术治疗,都包含着艺术活动。儿童绘画发展理论教育学家Lowenfield曾在特殊需求儿童的研究中,用“艺术教育治疗”(art education therapy)一词来说明,艺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活动能增加特殊需求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其弹性,经由创作活动还可以协助特殊需求儿童情感的释放,增加其正向调适压力的能力(吴明富,2010;Chang, 2010)。艺术活动可以开阔特殊需求儿童的眼界,让他们无所畏惧地探索世界,用感性组织自己的经验,进而学习与改变。让特殊需求儿童透过参与各种带有指导性的艺术活动,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冲突、完善其心理和社会功能的目标。这也是艺术“治疗”价值的最大体现。
因此,我们从表达性艺术治疗衍生出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概念——表达性艺术活动,将此应用于艺术教育治疗中。我们鼓励特殊需求儿童参与表达性艺术活动,这在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或家长作为引导者,同时具有艺术家、艺术教师和艺术治疗师三种身份,在表达性艺术活动中展现对特殊需求儿童行为表现及心理需求的评估与敏锐反映,对其心理动力的掌握及创作的同理,且于讨论分享时,能组织提供较明确结构化的讨论方向,以协助特殊需求儿童透过艺术媒材来抒发其思想和释放其情感,达成艺术教育治疗有效提升其“艺术即治疗”的治愈性。

书  评:
关于这套《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指南》,编辑是这样介绍的“立足实践,以指导性的文字,为特殊教育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专业的帮助”。这句话里边有两个关键词“实践”和“专业”。这两个词语代表了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既要有专业,又要能在实践中应用。为了这个目标,近十年来大家身兼数职,在多种角色中转换:大学教师、特教老师、康复师、机构督导、家庭咨询和指导,不断地尝试、验证、讨论、思考和总结。



在丛书的介绍中,编辑还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既有各种障碍类型的技能辅导,又有心理咨询、艺术活动、辅助技术的康复辅助,基本上关注到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脉络和要点,关注到特教老师和特殊儿童家长的切实需求”。由于我们扎根临床,几乎每天都有与特殊儿童、特殊儿童家长或者特教老师相处的经验,对于他们的切实需求,我们自然了解较多。而对于“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的脉络和要点”,则要感谢恩师张文京老师高屋建瓴的专业眼光,为我们搭建了这样的专业平台和专业架构,带领我们深入这些特殊教育中需要关注的内容,分别记录在这八本书中。



这套书的作者主要由我们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教师团队组成,他们中有领我入特教门并指导我进步的导师、有我敬爱的师长、有我情同姐妹的好友、有与我一同成长的同学、有我朝夕相处的同事。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涌上心头的,是历历在目的往事(当然关于这套书,一定还有很多别的故事,我仅记录一些自己所了解和经历的事)。



1993年在许家成老师、张文京老师以及一帮特教前辈的努力下,在方武老师、李宝珍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师范大学招收了第1批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同年开办了第一所建在高校的特殊儿童康复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儿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践行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办学理念。老师和同学们一边在大学课堂中学习,一边以个别化教育为核心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临床实践中积淀着经验。就这样,一做就做了近20年。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的小朋友出现在我们身边。我记得自己曾经遇到一个自闭症的小朋友,他有说话不清楚的现象,家长和老师都希望提高他说话的清晰度,但是当时的我们一筹莫展。我只能拿出语文课本,对着里面的词语,一个一个让他跟我念清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愿意配合,但是渐渐的他越来越逃避这件事情,后来他看到我出现在教室门口就出现脱鞋、扔鞋等问题行为。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行动不便的脑瘫孩子、难以自控的抽动症孩子、信息处理困难的学习障碍孩子、甚至各种罕见病的孩子,我们遇到了越来越多具有挑战性的孩子。而另一边,我们还面临着通过特殊教育,康复得比较好的孩子要进入普通学校,他们如何去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环境?普通学校的老师如何为他们提供帮助等等?但是当时我们的专业又不足以支持我们去帮助他们。



2009年的秋天,还在休产假的我接到张文京老师的电话“我们打算推动老师在特殊教育之外学习第二专长。你来认领一个领域吧”。于是根据当时的资源,各自的兴趣,我们一帮年轻老师就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认领不同的专业领域: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艺术治疗、行为矫正、融合教育等等。这个认领,就是对一个专业方向的承诺,就是对一群大学生以及他们背后将要服务的许多特殊孩子和他们家庭的责任。我们深知这种责任重大,虽然半路出家,但我们拼尽全力。我们继续践行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一边通过参加各种培训、自学等方式学习第二专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一边深入临床,带着大学生向小朋友学习。有的老师带着学生一周七天无休;有的老师带着学生每年评估服务上百人次的特殊孩子。从理论中去找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通过反思总结不同的方法。当然,这套丛书并不意味着结束。
我们继续努力为特殊儿童服务,继续努力尝试和探索不同的新的方法,而有的图书已经准备第二版的修改工作了。
专业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2015年,各个平台有了一些积累之后,张老师和许老师又告诉我们,要把在临床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于是大家又多了一项任务,开始埋头写作。历时近三年,陆续完稿。编辑陈曦女士极富有专业的知识和审美的眼光,使得这套书不仅有很契合内容的封面插图,更有非常协调一致的配色。整套书拿在手上,细细地阅读,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