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与教学支持 - 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指导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融合教育与教学支持
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指导丛书
|
ISBN: | 9787568924047 |
条码: | 9787568924047 |
作者: |
张文京 蔡明尚 曹照琪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5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68.00
折扣价:¥64.60
折扣:0.95
节省了3.4元
|
字数: |
198千字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167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1-03-17 |
|
内容简介: |
《融合教育与教学支持》并不是从理论上来描述融合教育,它更侧重于介绍与融合教育相关的理念和方法,以及一些资料。这样,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比较清晰地知道如何开展融合教学,并且意识到在工作中,那些行为就是在做融合教育与教学的支持。书中有丰富的案例,包括课堂工作分析的,还有融合班级中如何兼顾随班就读学生的案例。读完以后,读者心中一定会有关于融合教育的别样的画面。
|
作者简介: |
张文京,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特殊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多年来与同事共同努力,建立了个别化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具实践性、应用性的高校特殊教育成长课程群,进行了特殊教育师资养成性培养探索。 获国家级、省部级多项课题和奖项,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获重庆市名师称号,获2007年重庆市争光贡献奖,获2008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获2010年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奖。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融合教育绪论 / 1 第一节 融合教育概说 / 1 第二节 融合教育的理论及观念 / 14 第三节 融合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职责 / 21 第二章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 / 35 第一节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概说 / 35 第二节 全方位通用课程的设计与运用 / 39 第三节 辅助课程支持 / 48 第三章 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 / 61 第一节 融合教育学生个案报告及个别化教育计划结构 / 61 第二节 个别化教育计划实例 / 67 第四章 融合教育教材选编与作业、考试调整 / 77 第一节 教材选编 / 77 第二节 作业设计与考试调整 / 87 第五章 融合教育教学活动及案例 / 93 第一节 集体教学活动 / 93 第二节 小组教学活动 / 103 第三节 个别补救教学活动 / 109 第六章 融合教育教学策略 / 115 第一节 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 / 115 第二节 融合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 119 第七章 融合教育教学评量 / 135 第一节 融合教育中的课程评量 / 135 第二节 融合教育中的专项评量 / 140 第八章 融合教育教学评量的方式 / 151 第一节 生态化评量 / 151 第二节 动态评量 / 156 第三节 个别化教育计划评量 / 160 参考文献 / 165
|
精彩片段: |
第二节 全方位通用课程设计与运用
一、全方位通用设计所指
全方位通用设计源自建筑学“无障碍环境设计”即设计出适合最多使用者含身心障碍者的建筑物及相关设施。这样的思路和调整在建筑设计时就被整合其中。
全方位或通用设计英文为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简称:UDL,此概念先在特殊科技运用中心应用。比如斜坡道建立既可用于肢体残障者,又可用于老人、孩子,也可为普通人使用,适合于最多使用者具有通用性。
全方位通用设计运用在融合教育中进入有关课程、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学环境与评量,进入教育教学全程。全方位的通用性,是教育教学无障碍,将全方位通用课程设计观运用在普通教育课程,依据普通教育课程标准在为普通学生服务的同时通过对课程的分解,细化和处理而有特殊教育运用,从而让课程有更多的使用者,普通生和特殊生均可使用。
二、全方位通用课程设计观念及实践
(一)融合教育中共性与个性、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整合
设计兼融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实用课程,没有停留于一般含义上的对共性的理解或片面的对个性、特殊性的关照,而是采用兼容并包的观念及方法,将共性与个性、普通性与特殊性整合为一体,服务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服务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而拥有最多的使用者。
(二)所有学生都具有本质上的共性,只存在程度的不同
精熟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可以经过组织和适当方式教给同龄儿童中的任何学生,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某种学习成就,只是每个人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强调学习只是程度快慢之分,而不是质的不同。
(三)全方位通用课程设计表现教育的公正、公平、尊重,具价值意义
将同样的知识教给全班同学,含特殊需求学生,通过普教课程标准,目标系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通用课程依凭普教课程标准,有结构化的课程目标系统和与之匹配的评量标准系统,大大增加了课程的评价功能,个别化教育计划拟定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导引功能,表现了对特殊学生的尊重和提供有效性服务的追求。
(四)全方位通用课程的实践意义
通用课程是以普通课程为本,对课程目标、内容进行分解,细化,且设计评量标准,能具体了解学生起点行为和先备知识,分析课程目标与学生需求及能力适配,便于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因应教学策略与方法、实施个别化教学活动。
三、全方位通用课程设计理论依据
全方位设计理论依据:认知神经科学、多媒体学习设计、网络设计应用三项理论。
(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人脑辨识系统,通过眼、耳、鼻、舌、身,视、听、触、味、嗅感官,经神经系统达到相应脑区,各区域作出相应的对声音、颜色、形状、方位的区辨及反应。身心障碍者可能有某感官及神经传导系统的障碍,影响其对声音或形状等事物特性的区辨及反应,课程及教学应通过多感官的训练,调动尚存能力或通过替代,补偿达至辨识系统的整合性成长。
策略系统是一个学习,以及认识、理解、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行动系统,在融合教育中含听、说、读、写、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对待及解决,涉及感知、思维、行动等复杂的认知神经活动,身心障碍者在这一复杂的学习、认知及行动过程当中各方面均可出现问题,融合课程与教学的全方位设计者应策应支持、协助、替代等方案,如:电脑辅助教学,给予沟通图卡,给学生的提示系统建构,满足特殊学生,同时让其他学生也有收益。
情意系统有别于认知系统,是学生学习的更重要的兴趣,注意,情绪,意志等构成的动力体系,在全方位设计中占第一位的指导、推进意义,面对情意系统有障碍者,设计引发学生兴趣,改善学生注意,激励学生情意的活动是很重要的工作。
(二)多媒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技术使通用设计借助视、听、动现代化手段,在教学诊断,计划设计、作业、考试、评量等各环节上能考虑多元需求,且能够提供多元服务。
(三)网络服务设计
快速发展的网络服务消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克服了障碍学生的部分障碍而使其学习更为平等与自信,网络的广泛性使学习内容,信息和教师、同学广复盖,学习模式多元化,给全方位通用设计以很大的发展可能。
四、全方位通用课程设计的特点
(一)拥有最多的使用者
提供特殊需求者和普通性需求者而拥有最多使用者的服务,因而具有对每位使用者的独特性及差异需求的察觉,同时又能周全考虑适应最多的使用者的需求。
(二)满足多种需求
以特殊个体和最多使用者多种需求为导向的整合性设计。
(三)具足够弹性
考虑最多使用者的服务是能够因人、因事、因环境而做的具足够弹性的设计。
(四)特殊学生需求与知识结构契合
全方位通用课程设计在较为准确找到特殊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了解全班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与学习阶段外,需有对知识结构本身的构成分析及把握,重要的是将学生与所学知识能力相比对配合,找到学生学习某知识的真实情况,给全方位通用课程设计以依据。
(五)重视评量
全方位通用课程设计具有完备的评量设计,可以对学生,对知识,对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有经评量后的较为准确的了解,便于了解教学起点、制定计划、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且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
书 评: |
关于这套《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指南》,编辑是这样介绍的“立足实践,以指导性的文字,为特殊教育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专业的帮助”。这句话里边有两个关键词“实践”和“专业”。这两个词语代表了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既要有专业,又要能在实践中应用。为了这个目标,近十年来大家身兼数职,在多种角色中转换:大学教师、特教老师、康复师、机构督导、家庭咨询和指导,不断地尝试、验证、讨论、思考和总结。 在丛书的介绍中,编辑还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既有各种障碍类型的技能辅导,又有心理咨询、艺术活动、辅助技术的康复辅助,基本上关注到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脉络和要点,关注到特教老师和特殊儿童家长的切实需求”。由于我们扎根临床,几乎每天都有与特殊儿童、特殊儿童家长或者特教老师相处的经验,对于他们的切实需求,我们自然了解较多。而对于“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的脉络和要点”,则要感谢恩师张文京老师高屋建瓴的专业眼光,为我们搭建了这样的专业平台和专业架构,带领我们深入这些特殊教育中需要关注的内容,分别记录在这八本书中。 这套书的作者主要由我们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教师团队组成,他们中有领我入特教门并指导我进步的导师、有我敬爱的师长、有我情同姐妹的好友、有与我一同成长的同学、有我朝夕相处的同事。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涌上心头的,是历历在目的往事(当然关于这套书,一定还有很多别的故事,我仅记录一些自己所了解和经历的事)。 1993年在许家成老师、张文京老师以及一帮特教前辈的努力下,在方武老师、李宝珍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师范大学招收了第1批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同年开办了第一所建在高校的特殊儿童康复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儿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践行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办学理念。老师和同学们一边在大学课堂中学习,一边以个别化教育为核心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临床实践中积淀着经验。就这样,一做就做了近20年。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的小朋友出现在我们身边。我记得自己曾经遇到一个自闭症的小朋友,他有说话不清楚的现象,家长和老师都希望提高他说话的清晰度,但是当时的我们一筹莫展。我只能拿出语文课本,对着里面的词语,一个一个让他跟我念清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愿意配合,但是渐渐的他越来越逃避这件事情,后来他看到我出现在教室门口就出现脱鞋、扔鞋等问题行为。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行动不便的脑瘫孩子、难以自控的抽动症孩子、信息处理困难的学习障碍孩子、甚至各种罕见病的孩子,我们遇到了越来越多具有挑战性的孩子。而另一边,我们还面临着通过特殊教育,康复得比较好的孩子要进入普通学校,他们如何去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环境?普通学校的老师如何为他们提供帮助等等?但是当时我们的专业又不足以支持我们去帮助他们。 2009年的秋天,还在休产假的我接到张文京老师的电话“我们打算推动老师在特殊教育之外学习第二专长。你来认领一个领域吧”。于是根据当时的资源,各自的兴趣,我们一帮年轻老师就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认领不同的专业领域: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艺术治疗、行为矫正、融合教育等等。这个认领,就是对一个专业方向的承诺,就是对一群大学生以及他们背后将要服务的许多特殊孩子和他们家庭的责任。我们深知这种责任重大,虽然半路出家,但我们拼尽全力。我们继续践行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一边通过参加各种培训、自学等方式学习第二专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一边深入临床,带着大学生向小朋友学习。有的老师带着学生一周七天无休;有的老师带着学生每年评估服务上百人次的特殊孩子。从理论中去找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通过反思总结不同的方法。当然,这套丛书并不意味着结束。 我们继续努力为特殊儿童服务,继续努力尝试和探索不同的新的方法,而有的图书已经准备第二版的修改工作了。 专业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2015年,各个平台有了一些积累之后,张老师和许老师又告诉我们,要把在临床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于是大家又多了一项任务,开始埋头写作。历时近三年,陆续完稿。编辑陈曦女士极富有专业的知识和审美的眼光,使得这套书不仅有很契合内容的封面插图,更有非常协调一致的配色。整套书拿在手上,细细地阅读,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