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 - 海外中国学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 海外中国学丛书
ISBN:978-7-301-34148-3 条码:9787301341483
作者: 罗莹 著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 开本:16开
定价: ¥98.00  折扣价:¥93.10
折扣:0.95 节省了4.9元
字数: 320千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326页
发行编号:7301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3-10-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的译介,直接促成“中学西传”与欧洲启蒙思想界之间的互动,他们与来华托钵修会在“礼仪之争”中围绕儒学宗教性问题展开的讨论,亦引发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转折。本书立足拉丁文原典,一方面借助中西方版本学的方法,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旨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康熙朝“儒学西传”的整体面貌,同时亦使各个修会内部以及来华三大修会之间儒学译述的系谱传承、相互借鉴抑或回应问难等隐含的脉络获得清晰化梳理;另一方面采用形象学、阐释学的研究方法,依据传教士对待儒家文化的不同态度,分别选取“支持文化适应政策”“反对文化适应政策”及“文化调和激进派”三派的代表作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进而呈现“礼仪之争”时期来华传教士理解儒家经典的实际情况及其对于儒学宗教性的深入思考。同时,为综合考量上述三种儒学观的异同,本书将以“天”“上帝”“鬼神”“太极”等极具争议性的儒学概念理解为线索,借助概念史的研究方法,由其立论依据(对不同儒学典籍的选择性翻译及引用)、论证手法及最终结论,总结三种儒学观的根本性分歧所在,并对其评判标准进行反思。在具体呈现其儒学观的多样性及矛盾性的同时,亦会对他们所缔造的儒家形象在启蒙时代欧洲的传播及影响进行梳理及评价。

作者简介:
罗莹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欧洲藏儒学拉丁文文献整理以及儒家思想跨文化译介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七、十八世纪“四书”在欧洲的译介与出版》《耶稣会士罗明坚“四书”手稿新探》等近30篇,出版译著《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第二卷)》(2021年)、编著《东亚与欧洲文化的早期相遇——东西文化交流史论》(2012年)等。

章节目录:
目录绪论1一、研究对象和范围1二、研究现状3三、研究意义及方法7第一章 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士群体概况及其儒学译述9第一节?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修会概况9一、耶稣会概况及其成员的神学训练背景9二、多明我会及方济各会的神学训练背景13三、明清三大天主教修会入华及其之间的关系14第二节?中国礼仪之争与来华天主教修会之间的纷争17一、中国礼仪之争的出现及其历史背景18二、中国礼仪之争产生的原因分析22第三节?传教士研习儒学典籍及出版儒学译述的目的32一、耶稣会士的译介动机32二、托钵会士的译介动机34第四节?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儒学译述编目及提要35一、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中、拉儒学译述书目35二、明末清初来华多明我会士儒学译述书目72三、明末清初来华方济各会士儒学译述书目88第二章?儒家形象的缔造与分裂103第一节?传教士对儒家形象的缔造103一、从游记汉学进入传教士汉学103二、传教士对“中国知识”的编纂107第二节?在原儒身上发现宗教性:支持文化适应政策一派的儒学观110一、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四书译介团队111二、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四书译文特点113三、支持文化适应政策一派的儒学观126第三节?原儒与今儒皆为无神论者:反对文化适应政策一派的儒学观137一、坚决反对文化适应路线的代表:闵明我及龙华民的观点138二、由全然反对转向部分适应的代表:利安当149第四节?儒家形象的重构:文化调和派的努力162一、卫方济及其《中国哲学》162二、法国耶稣会士的译经活动以及“索隐派”的兴起194第三章?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儒学观分析219第一节?三种传教士儒学观的根本性分歧及其评判标准219第二节?对于重要儒学概念的认知异同及立论分析222一、“天”/“上帝”与Deus223二、“鬼神”与spiritus,angelus228三、“仁”与amor/charitas243第四章?结语252一、体悟式表达:反思传教士对“地方性知识”的处理252二、在西方参照系之下中国文化的身份转换254三、对跨文化译介的启示257参考文献261原始文献261辞典及书目264中外文专著及论文265索引283后记297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