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清史研究丛书新编)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清史研究丛书新编)
ISBN:978-7-300-33294-9 条码:
作者: 孔祥吉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异16全
定价: ¥119.00  折扣价:¥107.10
折扣:0.90 节省了11.9元
字数: 25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332949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5-01-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康有为向清廷多次上书以及代大臣草拟折稿为主要线索,深入探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委与进程,阐明并重新评价了康有为与维新派的变法思想和活动,特别注意当时的政治事件以及各个派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场景宽广而激动人心的政治画卷。作者孔祥吉徜徉在档案的海洋里,挖掘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不囿于权威、传统之说,力求创新,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本书于1988年出版,是作者第一部专著,也是作者得意之作,虽已历三十多年,今天依然是研究康有为变法思想与活动绕不开的著作。

作者简介:
孔祥吉(1943—2021),晚清史、中国近代史学者,著名戊戌维新运动研究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兼职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特聘专家。著作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戊戌维新运动新探》《晚清史探微》《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清人日记研究》等。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康有为的身世及早年变法奏议
第一节 粤海名族理学世家
第二节 尽释故见大讲西学
第三节 甲申易枢后的朝局与《上清帝第一书》
第四节 代屠仁守草拟奏章
第五节 康有为早期变法思想的估价

第二章| 甲午战后的三次上书
第一节 变法思想趋于成熟
第二节 公车上书
第三节 《上清帝第三书》的递上及其意义
第四节 一场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大论战
第五节 “扫除更张,再立堂构”的《上清帝第四书》

第三章| 与帝党结合及为王鹏运草拟章奏
第一节 帝后党争的激化与康有为向帝党的靠拢
第二节 为王鹏运草疏弹劾徐用仪
第三节 严劾谭钟麟及其对孙中山、康有为两派关系之影响

第四章| 民族危机的深重与康有为的对策
第一节 艰苦卓绝的变法准备工作
第二节 胶州湾事件与《上清帝第五书》
第三节 统筹全局 尽变旧法
第四节大借洋款 以举庶政

第五章| 把变法推向高潮
第一节 策动第二次公车上书
第二节 以联英、日为中心的外交政策
第三节 敦促光绪皇帝明定国是

第六章| 百日维新期间的变法主张(上)
第一节 以废除八股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教育改革建议
第二节 成立孔教会的设想
第三节 御门誓众的请求

第七章| 百日维新期间的变法主张(下)
第一节 以西法振兴农工商业的宏伟蓝图
第二节 官制改革的理论及实践
第三节 从制度局到懋勤殿

第八章| 进呈书籍述考
第一节 进书缘起
第二节 《俄彼得变政记》
第三节 《日本变政考》
第四节《孔子改制考》
第五节《列国政要比较表》
第六节《日本书目志》
第七节《波兰分灭记》
第八节《戊戌奏稿》等书开列,实际上并未进呈的书目考订

第九章| 局势的恶化与康有为的挽救之策
第一节 罢黜礼部六堂官后的朝局
第二节 保荐袁世凯……
第三节 联结与国计划的破产
第四节 错误的抉择悲惨的结局

附录| 康有为变法活动简表

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片段:
孔祥吉同志对中国近代史上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就是从史料发掘、史籍辨伪、史实考证方面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现在写成了《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一书,以康有为向清廷多次上书为主要线索,深入探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委和进程,其中凝聚着作者辛勤研究所得的新见解。
作者在本书中根据未为人所知的新材料,阐明和重新评价了康有为与维新派的变法思想和活动,这些是近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他还能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善于从宽广的视角来考察戊戌运动的发生、发展和失败。戊戌维新就其实质来说是清朝统治阶级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维新志士的思想、行为、策略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斗争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忽略了这一点,就会使晚清历史舞台上有声有色的政治运动、思想运动简单化、图式化。孔祥吉同志很注意当时的政治事件以及各个派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在研究康有为于1888年第一次伏阙上书时,结合了甲申易枢后的朝局;在研究公车上书时,紧密联系了当时日趋激化的帝后两党的斗争;在研究百日维新时,将它与清廷内部的顽固派、改革派、动摇派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场景宽广而激动人心的政治画卷。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