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 二 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 二 版)
ISBN:7-5606-1803–6 条码:
作者: 裘雪红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6.00  折扣价:¥34.20
折扣:0.95 节省了1.8元
字数: 713千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095002-8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7-03-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内 容 简 介

本书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教材,2001年本书第一版出版后,被多所高等院校选用。结合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微机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我们对原版作了必要的修订,增加了微处理器的发展、多媒体指令、C/C++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新型存储器与总线、可编程通信接口16550、基于PCI/USB总线的I/O接口设计、Windows/Linux下设备驱动程序设计、PC机系统等内容,删除了可编程串行接口8250、打印机接口、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等内容。经过本次修订后,本书由微型计算机概述、16/32位微处理器、Intel处理器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总线技术、存储技术、输入/输出技术、常用接口器件、基于总线的I/O接口设计、设备驱动程序设计及PC机系统等10章组成。
本书既可以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电子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同时对从事微机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基本概念 1

1.2 微处理器概述 2

1.2.1 微处理器的发展 2

1.2.2 微处理器结构的发展 11

1.3 PC概述 13

1.3.1 PC的发展 13

1.3.2 PC的基本组成 15

第2章 16/32位微处理器 18

2.1 8086/88处理器 18

2.1.1 8086/88 CPU的特点 18

2.1.2 8086 CPU的引线及其功能 19

2.1.3 8088 CPU的引线 23

2.1.4 8086 CPU的内部结构 25

2.1.5 存储器寻址 28

2.1.6 8086 CPU的工作时序 30

2.1.7 系统总线的形成 32

2.2 Pentium(奔腾)处理器 36

2.2.1 Pentium处理器的引线及内部寄存器 36

2.2.2 特权级与描述符 41

2.2.3 工作模式 46

2.2.4 中断和异常 50

2.2.5 程序转移与任务的切换 54

2.2.6 实地址模式到保护模式的切换 62

2.2.7 其他有关问题 63

习题 64

第3章 Intel处理器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 66

3.1 16位处理器指令系统 66

3.1.1 寻址方式 66

3.1.2 指令系统 72

3.2 32位处理器指令系统 93

3.2.1 寻址方式 93

3.2.2 新增加的32位指令 94

3.2.3 多媒体指令集 100

3.3 汇编语言与汇编程序 111

3.3.1 汇编语言的语句格式 111

3.3.2 常数 112

3.3.3 伪指令 113

3.3.4 汇编语言的运算符 117

3.3.5 汇编语言源程序的结构 118

3.3.6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举例 120

3.4 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的接口 126

3.4.1 C语言中内嵌汇编语言 126

3.4.2 Visual C++环境中汇编代码的调试 127

3.4.3 程序设计举例 130

习题 134

第4章 总线技术 136

4.1 总线概述 136

4.1.1 定义及分类 136

4.1.2 总线标准化的优点 137

4.2 内总线 139

4.2.1 PC机的内总线 139

4.2.2 工控机的内总线 148

4.3 外总线 159

4.3.1 常见外总线 159

4.3.2 PC机的外总线 161

4.4 总线驱动与控制 171

4.4.1 总线竞争的概念 171

4.4.2 负载的计算 172

4.4.3 总线驱动与控制的实现 173

4.5 有关总线的工程问题 178

4.5.1 总线上的交叉串扰 178

4.5.2 总线的延时 180

4.5.3 总线上的反射与终端网络 181

习题 185

第5章 存储技术 187

5.1 概述 187

5.1.1 存储器的分类 187

5.1.2 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88

5.2 常用存储器芯片及连接使用 189

5.2.1 静态读/写存储器(SRAM) 189

5.2.2 EPROM 198

5.2.3 EEPROM(E2PROM) 203

5.2.4 其他存储器 210

5.2.5 80x86及奔腾处理器总线上的存储器设计 215

5.3 动态读/写存储器(DRAM) 219

5.3.1 概述 219

5.3.2 动态存储器的连接使用 221

5.3.3 内存条 223

5.4 存储卡 232

5.4.1 多媒体存储卡MMC 233

5.4.2 安全数字卡(SD卡) 239

习题 242

第6章 输入/输出技术 244

6.1 I/O接口概述 244

6.1.1 I/O接口功能 244

6.1.2 基本I/O接口模型 245

6.1.3 I/O接口地址及编址方式 246

6.2 I/O端口地址译码 246

6.2.1 80x86 I/O地址空间 246

6.2.2 I/O地址译码方式 248

6.2.3 I/O端口地址译码举例 248

6.3 基本的并行输入/输出接口 251

6.3.1 并行输入接口 251

6.3.2 并行输出接口 252

6.4 程序控制I/O方式 253

6.4.1 无条件传送方式 253

6.4.2 查询方式 256

6.5 中断方式 260

6.5.1 中断的概念 261

6.5.2 8086/88中断系统 265

6.5.3 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 268

6.5.4 中断方式的实现 275

6.6 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方式 283

6.6.1 DMA工作过程 283

6.6.2 DMA控制器8237 284

习题 298

第7章 常用接口器件 300

7.1 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 300

7.1.1 引脚及内部结构 300

7.1.2 工作方式 302

7.1.3 方式控制字与状态字 306

7.1.4 寻址与连接使用 308

7.1.5 初始化与应用举例 309

7.2 可编程定时器8253 313

7.2.1 引脚及内部结构 313

7.2.2 工作方式 314

7.2.3 控制字 317

7.2.4 寻址与连接 318

7.2.5 初始化与应用举例 320

7.3 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16550 323

7.3.1 异步串行通信及数据格式 323

7.3.2 串行通信接口16550 324

习题 339

第8章 基于总线的I/O接口设计 341

8.1 基于ISA总线的I/O接口设计 341

8.1.1 LED接口 344

8.1.2 键盘接口 352

8.1.3 光电隔离接口 360

8.1.4 A/D与D/A变换器接口 363

8.1.5 步进电机接口 381

8.2 基于PCI总线的I/O接口设计 387

8.2.1 PCI总线接口概述 387

8.2.2 PCI总线接口设计 393

8.3 基于USB总线的I/O接口设计 407

习题 413

第9章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417

9.1 Windows环境下的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417

9.1.1 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417

9.1.2 WDM结构 419

9.1.3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工具 420

9.1.4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方法 422

9.1.5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实例 431

9.2 Linux环境下的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437

9.2.1 Linux操作系统下的设备驱动 437

9.2.2 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 438

9.2.3 设备驱动程序的加载 439

9.2.4 设备驱动程序的调用 439

9.2.5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实例 439

习题 445

第10章 PC机系统 447

10.1 PC机的硬件系统 447

10.1.1 PC机的结构 447

10.1.2 主机 448

10.1.3 常规外设 452

10.2 PC机的软件系统 461

10.2.1 操作系统 462

10.2.2 应用软件 463

10.3 SOC的概念、结构及SOC下的PC机系统 464

10.3.1 SOC的概念 464

10.3.2 SOC的结构 464

10.3.3 SOC下的PC机系统 466

习题 467

参考文献 469

精彩片段:
 
书  评:
前 言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类课程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对微机有兴趣者的学习指导书以及微机系统设计者的参考书。本书的特点是基本原理清楚,实用性强,便于课堂讲授。
关于“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这类课程应该讲授什么内容、教材如何编写,是近些年来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极具争议的一类问题。
由于微机发展速度太快,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因而知识更新与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之间出现了一定的矛盾。我们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材。我们编写本书第二版的理念是:要展现新技术,不能削弱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要强调基础,但需要融入新技术。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微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微机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在本书第二版的第8章,针对I/O接口设计,我们提出了基于总线的设计理念。在我们阅读过的众多同类教材中,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讲授法,这种理念来源于我们科研实践的经验。在这一章中,基本的设计方法与现代的设计思路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展现给读者,使读者在实现I/O接口设计时,无论面对何种微机系统,都可以利用这章提供的设计理念去应对。
与第一版相比,我们在第二版作了较多的修改并添加了新内容,其中新增的内容有:
(1) 微处理器的最新发展。
(2) 汇编语言与C语言的接口。
(3) 工控机的内总线标准及PC机的外总线。
(4) 新型存储器及存储卡MMC、SD。
(5) 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16550。
(6) 基于PCI、USB总线的I/O接口设计。
(7) Windows、Linux环境下的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8) PC机系统。
第二版中删除了第一版中第7章里的串行接口8250、打印机接口、RS-232C串行接口以及整个第8章。我们希望本书第二版能够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技术、深入浅出的讲授风格和源于科研的丰富实例。
本书的第2、4、5、10章由李伯成教授编写,第3章由刘凯副教授编写,第1、6、7、8、9章由裘雪红教授编写,全书由裘雪红统稿。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程组老师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二版)》一书有幸成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兴之余,我们深知责任所在。所以,尽管本书是修订版本,我们仍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但由于我们对微机新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炉火纯青,书中难免会有错误出现,敬请专家、老师、同学、读者给予指教。另外,我们也衷心希望教学一线的老师能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与我们展开讨论,并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本书第一作者的电子邮箱:qiuxh0699@sina.com。




作 者
2006年10月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 一 版 前 言


本书是为高校师生及一般科技人员学习微型计算机的需要而编写的。如何学习微型计算机并使自己很快入门是经常困扰初学者的问题。由于微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加之微处理器品种多,每种微处理器本身又有许多系列,因而是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少困惑。对于这种现实,我们认为可以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学习,即选择比较流行的某种型号的微型机(或单片机),认真仔细地学好,建立正确的概念。只要进了门,就容易掌握其他类型的微型机。因为,尽管微处理器型号不同,但它们之间共性的东西是很多的。为此,本书以8086(8088)为对象,为读者做深入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更高性能的CPU(80X86以及Pentium),也做了简要介绍。对于课时较少的教学安排来说,有关Pentium CPU的内容可留给学生在学好本书基本内容之后进行阅读和自学,以逐步建立有关保护模式的有关概念。
在学习本书时,请读者注意这门课的一些特点。由于本书偏重于工程应用,因此,对于各种芯片(包括CPU),我们强调读者抓住其外部特性,以将它们用好为目的。至于芯片内部的介绍,则以工程够用为度。实际上,读者也没有必要搞清楚那些大(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内部细节。
本书共分八章,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引导读者逐步掌握微型机从硬件组成到软件编程的基本知识,使读者能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简单的应用。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力求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在内容上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便于各类人员阅读和学习。
本书第1、2章由李伯成编写,第3、5章由顾新编写,第4、6、7章由裘雪红编写,第8章由侯伯亨编写。全书由李伯成统稿。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领导和出版社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编 者
2000年8月
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