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催化工程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生物催化工程
|
ISBN: | 978-7-5628-2428-2 |
条码: | |
作者: |
许建和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49.80
折扣价:¥44.82
折扣:0.90
节省了4.98元
|
字数: |
744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8-11-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介绍生物催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与发展趋势),基础知识(介绍生物催化的微生物学基础、应用酶学基础、手性化学基础、生物有机化学与生物催化等生物催化基本知识与理论),以及生物催化工程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或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1绪论
11生物加工与生化工程1
12生物催化工程1
121生物催化工程的学科背景1
122生物催化工程的内涵与外延2
13生物催化在手性合成中的应用4
131生物催化的不对称氧化还原7
132水解酶催化的对映选择性合成8
14工业生物催化发展动态及名家观点10
141生物催化的最新技术进展10
142生物催化的成功实例14
143生物催化的未来15
参考文献17
2生物催化剂的发现
21概述20
211生物催化剂的基本概念20
212生物催化剂的来源与多样性20
213生物催化剂的发现和筛选21
22微生物酶的筛选策略23
221常规生物催化剂筛选的一般策略23
222从极端微生物中筛选极端酶的策略29
223不可培养生物催化剂的发现策略30
23微生物和酶的一般筛选方法31
231从自然界发现产酶微生物31
232生物催化剂的高效筛选35
24菌种选育37
241自然选育37
242诱变选育38
25从基因组DNA筛选酶的方法41
251从土壤和水样提取基因组DNA41
252土壤微生物DNA的文库构建42
参考文献43
3生物催化剂的改造
31概述44
311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45
312基因工程原理45
32生物催化剂的有理设计48
321有理设计的工具48
322有理设计的目标49
323其他50
324小结与展望51
33生物催化剂的定向进化52
331定向进化的基本方法53
332关于定向进化方法的讨论58
333从实验室到市场59
334生物催化剂的高通量筛选60
335结论61
34生物催化剂的组合改造61
35生物催化剂改造总结和展望62
参考文献63
4微生物酶的发酵生产
41产酶微生物菌种65
411对产酶菌种的要求65
412常见的产酶微生物66
413产酶菌种的保藏67
414产酶菌种的退化与活化复壮68
42产酶培养基69
421微生物发酵与产酶原料69
422培养基配制与灭菌72
43种子培养与发酵产酶76
431产酶发酵工艺流程76
432产酶发酵方法77
433种子扩大培养78
434无菌操作的接种技术78
44微生物生长与发酵产酶动力学79
44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规律79
442发酵产酶的模式80
443细胞生长动力学80
444产酶动力学81
45发酵条件对产酶的影响81
451温度82
452pH82
453溶解氧(供氧)82
454搅拌83
455泡沫83
456湿度84
46发酵染菌和防治84
461杂菌污染的途径84
462杂菌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84
463噬菌体的危害和防止措施85
47工业用生物催化剂与酶制剂86
471工业用生物催化剂的要求86
472商品酶的剂型86
参考文献87
5酶的提取纯化与表征
51酶提取纯化的基本原理及分类88
511酶的提取88
512酶的纯化88
513酶的纯度检验89
52利用目标产物酶和杂蛋白溶解度差异的提取纯化方法90
521改变离子强度——盐析法90
522改变pH和温度91
523改变介电常数91
53利用液液分配系数差异的提取纯化方法92
531双水相系统萃取法原理及应用92
532主要的影响因素92
533双水相萃取的改进93
54利用大小和形状差异的提取纯化方法93
541离心分离93
542凝胶过滤94
543膜分离法——超滤与透析95
55利用电荷性质差异的提取纯化方法96
551离子交换法96
552电泳技术97
56以稳定性差异为依据的提取纯化方法97
561选择性热变性97
562酸碱变性97
563表面变性97
57利用特异亲和性质差异的提取纯化方法98
571亲和层析98
572免疫吸附层析99
573染料配体亲和层析99
574共价层析100
58利用疏水作用差异的提取纯化方法100
59其他分离提纯方法101
510纯化方法评估与选择102
5101纯化方案设计102
5102酶纯化方法的选择104
5103酶的保存104
511酶性质的表征及其方法104
5111蛋白质的浓度105
5112蛋白质的纯度105
5113酶的活性108
5114酶等电点及氨基酸分析113
5115酶光谱和肽谱113
参考文献114
6酶和细胞的固定化
61概述115
611固定化酶的产生和发展115
612固定化酶的含义及特点116
613固定化细胞117
62酶的固定化117
621固定化酶的制备原则和方法分类117
622非共价结合法固定化酶119
623共价结合法固定化酶120
624交联法固定化酶122
625包埋法固定化酶123
63固定化酶的性质124
631酶活力124
632稳定性124
633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变化125
634固定化酶的最适pH变化125
635底物特异性125
64固定化酶的应用125
641固定化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126
642固定化酶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126
643固定化酶在临床检验、治疗以及新药剂开发方面的应用127
644固定化酶在环境监测和治理方面的应用128
645固定化酶技术在能源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应用129
646固定化酶技术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提高新的技术手段129
65细胞的固定化129
651固定化细胞的特点130
652细胞固定化方法131
653固定化细胞的应用133
66原生质体固定化133
661原生质体固定化的作用133
662原生质体固定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34
663固定化原生质体的应用135
参考文献135
7生物催化介质系统
71概述137
72典型的生物催化介质系统137
721单一的水或缓冲溶液系统138
722均相水有机溶剂系统138
723水有机溶剂两相系统138
724乳状液或微乳液系统139
725微水有机溶剂均相系统140
726超临界流体系统140
727离子液体介质系统141
728无溶剂或寡溶剂反应系统142
73非水溶剂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142
731非水溶剂对酶选择性的影响142
732非水溶剂对酶稳定性的影响143
733非水溶剂的选择原则144
74水活度的影响及其控制方法145
741酶的柔性与“必需水”145
742水的活度与酶的活性146
743水活度缓冲体系147
75添加剂对非水相生物催化反应的影响147
751无机盐类添加剂148
752有机助溶剂148
753多醇类添加剂148
754表面活性剂149
76非水介质中酶的活化方法150
761有机相酶的活力为何不及水相150
762如何提高有机相中酶的催化活力152
77非水相生物催化的主要特征154
771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催化活性154
772酶在有机溶剂中的稳定性154
773溶剂对酶选择性的调控作用154
774非水相酶催化的其他特征156
78非水介质中脂肪酶催化的手性拆分反应157
781脂肪酶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157
782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157
783脂肪酶的手性识别机理158
784脂肪酶拆分外消旋体的实例159
785脂肪酶拆分的工业应用164
参考文献165
8酶反应动力学
81酶的基本动力学169
811MichaelisMenten方程169
812BriggsHaldane改进的米氏方程170
813米氏方程的意义171
814米氏方程中Km、 vmax的测定172
82KingAltman法推导酶动力学方程174
83酶的抑制动力学181
831酶的可逆抑制181
832酶的不可逆抑制186
参考文献190
9生物催化反应器
91生物催化反应器概述192
911生物催化反应器的基本概念192
912生物反应器的特点193
913生物反应器的分类193
914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194
92生物反应器设计基础195
921生物反应器设计的生物学基础195
922生物反应器中的混合与传热196
923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模型197
93几种主要的生物反应器介绍201
931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201
932鼓泡式和气升式生物反应器209
933自吸式生物反应器211
934厌氧生物反应器212
935固态发酵用生物反应器214
936固定床、流化床生物反应器215
937膜生物反应器216
94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放大219
941生物反应器的设计219
942生物反应器的放大225
参考文献230
10生物催化产品分离工程
101概述232
1011生物催化反应的类型及其产业化简况232
1012生物催化产品分离工程的基本内容233
102细胞及不溶性物质的去除234
1021酶反应液或细胞转化液的预处理234
1022固液分离235
103溶剂萃取237
1031溶剂萃取分离的物理化学基础237
1032萃取过程取决于溶剂的特性237
1033萃取过程还取决于水相中溶质的特性238
1034萃取过程的操作方式及计算239
1035离子对/反应萃取240
104树脂法241
1041树脂的分类241
1042吸附树脂243
1043离子交换树脂244
105膜分离247
1051膜分离技术的类型和定义247
1052膜及其组件248
1053分离机理和膜中迁移方程式251
1054浓差极化和膜污染252
1055膜过滤的应用253
106沉淀法253
1061等电点沉淀法254
1062有机溶剂沉淀法254
1063生成盐类复合物的沉淀法254
107色层分离法255
1071前言255
1072色层分离法的基本概念256
1073生物小分子产品生产中常用的色层分离法257
108液体蒸发259
1081基本概念259
1082常用的浓缩方法和设备260
109结晶和重结晶法262
1091结晶262
1092过饱和溶液的形成263
1093晶核的形成264
1094晶体的生长265
1095重结晶265
1096应用实例266
1010固体干燥266
10101生物材料水分的性质及干燥的原理266
10102干燥速度及其影响因素267
10103干燥工艺的确定和干燥器的选型268
10104生物产品常用的干燥方法268
1011产品的验证和鉴定271
10111用新工艺生产已知(原有)产品的验证272
10112结构未知的新产品鉴定273
参考文献274
11氧化酶
111单加氧酶275
1111C—H键羟化酶275
1112烯烃环氧化酶284
1113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290
1114单加氧酶小结301
112双加氧酶301
1121双加氧酶在芳烃代谢中的作用301
1122芳烃双加氧酶的结构、分类及催化的反应类型302
1123芳烃双加氧酶催化的芳烃双羟基化303
1124酶法、化学酶法获得非寻常顺二氢二醇对映异构体307
1125芳烃顺二氢二醇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308
1126其他双加氧酶309
113过氧化酶311
1131过氧化酶的活性中心结构及反应机理311
1132过氧化酶催化的反应312
1133过氧化酶小结319
参考文献319
12还原酶
121手性化合物简介323
122生物法还原羰基化合物合成手性仲醇323
1221手性仲醇的用途及合成方法323
1222生物催化羰基不对称还原在手性合成中的应用326
123生物法还原羰基化合物的机理328
124生物法还原羰基化合物的研究现状328
1241酶源328
1242离体还原酶的反应330
1243整细胞生物还原336
参考文献340
13脂肪酶
131脂肪酶的来源与获得344
1311脂肪酶的来源344
1312产脂肪酶微生物的筛选346
1313脂肪酶的发酵生产346
132脂肪酶活力的测定347
1321脂肪酶活力测定的底物347
1322底物的乳化347
1323脂肪酶活力的检测方法348
133脂肪酶的性质、催化特性、结构和作用机理349
1331不同来源脂肪酶的相对分子质量349
1332不同来源脂肪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350
133.3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因子350
1334脂肪酶的界面活化机理350
1335脂肪酶分子结构中的“α/β水解酶折叠”352
1336脂肪酶催化残基的确定353
1337包括两个四面体中间体的脂肪酶催化反应的机理353
1338脂肪酶催化的反应353
134脂肪酶的选择性354
1341脂肪酶的底物选择性354
1342脂肪酸或酰基供体的选择性355
1343区域或位置选择性355
1344立体选择性355
1345非选择性355
1346脂肪酶选择性的分子基础355
1347影响酶选择性的因素356
135脂肪酶的工业应用357
1351食品工业、油脂修饰357
1352洗涤剂工业中的应用363
1353皮革生产中的应用365
1354利用脂肪酶拆分手性化合物365
1355可生物降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375
参考文献376
14环氧水解酶
141概述379
1411环氧水解酶的生理功能379
1412环氧水解酶的催化机理380
1413一些高选择性的环氧水解酶生产微生物菌株382
142环氧水解酶的生产及改造384
1421环氧水解酶的生产384
1422环氧水解酶的基因克隆与定向进化384
1423环氧水解酶的纯化385
1424环氧水解酶的固定化385
143环氧水解酶催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386
144环氧水解酶催化的环氧化物水解387
1441经典动力学拆分387
1442内消旋环氧化物的不对称化391
1443对映会聚水解391
1444非天然亲核试剂393
145环氧水解酶生物催化反应器394
1451单一水相催化394
1452两相催化395
1453膜反应器转化395
146总结与展望397
参考文献397
15糖苷酶及其在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151糖苷酶的介绍402
1511糖苷酶的研究进展402
1512糖苷酶的分类402
1513糖苷酶的命名和底物专一性402
1514糖苷酶的作用机制403
152糖苷酶在合成反应中的应用403
1521糖苷类化合物的简介403
1522糖苷化合物的生产方法404
1523糖苷酶合成糖苷化合物404
153糖苷酶的合成反应406
1531逆水解反应406
1532转糖苷化反应407
1533新型体系中的糖苷化反应407
1534糖苷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409
154酶法扩大生产糖苷化合物410
1541衡量比较各种生产方法的标准410
1542用于糖苷化反应的生物反应器411
1543糖苷化反应产物的下游处理412
1544糖苷化反应工业生产的成本评估412
参考文献413
|
精彩片段: |
生物催化剂的改造 31概述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突变和自然选择法则造就了生命世界的丰富繁杂。进化法则的结果体现在所有的层面,大至生命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小至单个蛋白质分子。 生物催化剂包括酶和整细胞催化剂,它们都是进化法则的产物。更具体地说,是自然界中生物体为了行使特定的生理功能而经过长期进化的产物。当它们被应用于人工催化环境时,就会出现催化效率、专一性和稳定性等各方面的局限性。 由于上述种种局限性,传统的生物催化都是设计催化过程去适应已有的生物催化剂。随着人们对生物催化剂改造能力的增强,人们开始改造生物催化剂以适应特定的生物催化过程。我们希望最终能够先设计理想的催化过程,然后再去寻找并改造得到理想的生物催化剂。 生物催化剂包括酶和细胞,大部分生物催化反应使用酶或者固定化酶。而对于膜结合酶或需辅因子的酶以及一些多酶复合物来说,提取的难度太大或成本太高。这时使用整细胞催化剂可能更切合实际。 许多天然酶已经在食品和精细化工等工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天然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得到优化,往往只在特定的生物体中行使特定的生物功能。而大规模工业生物催化和酶天然催化的反应条件差别很大,对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①工业生物催化要求将高浓度底物转化为高浓度产物;而天然酶在活细胞的复杂代谢网络中往往受自身底物或产物抑制;②工业生物催化要求酶能长期保持催化活力;而活细胞要求蛋白质能够快速更新,以便于代谢调控;③许多工业生物催化需要在非天然环境,如非水溶剂中进行;而天然酶一般不需要适应这样的环境;④工业生物催化往往作用的是非天然底物,是酶从来没有面对过的。为了使酶适合于特定的人工催化环境,我们需要运用我们自己的法则来改造酶。 化学修饰,特别是固定化,是生物催化剂改造的有效方法。蛋白酶、氨基转移酶和氧化还原酶的修饰近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而固定化则是更为通用和成功的技术手段。以前的酶工程基本上就等同于固定化酶工程。固定化方法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2]。 随着基因工程、结构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酶的改造进入了蛋白质工程时代。蛋白质工程的方法基础——定点突变早在1978年就已经报道。1982年, 定点突变技术被用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1984年蛋白质工程使得酪氨酰tRNA合成酶的活力提高。以后的10年,蛋白质工程处于它的黄金时代: 基因克隆、寡聚核苷酸合成成为实验室常规技术,定点突变成为蛋白质化学和酶学研究的标准技术。蛋白质工程改造过的蛋白酶和脂肪酶走出实验室,被广泛用于洗涤剂中。但是,由于蛋白质结构功能关系的复杂性,以单点突变为基础的蛋白质有理设计的成功率相当低,1980年代末期,人们开始逐渐转向大规模点突变技术,乃至后来产生了定向进化这一革命性的技术[3]。随着生物技术第3次浪潮——工业生物催化的来临和生物催化剂改造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预计工业界对生物催化剂的需求和我们对酶的改造能力和改造速度都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311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 (1) 中心法则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者之一Crick在1957年把分子生物学中的主要关系概括为一项中心教条,后来被证实并补充成为中心法则(图31)。 DNA是遗传信息携带者,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准确复制。遗传信息只能通过最终的蛋白质产物体现,图31中心法则示意图为此要先把信息转录到信使RNA,核糖体再根据信使RNA上的信息制造肽链。新生的肽链要折叠成特定的三维构型,才具有生物活性,在生命过程中发挥功能。 (2) 蛋白质的折叠Anfinsen的实验证明蛋白质折叠所需信息完全包含在氨基酸排列成的一维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是由氢键维系的α螺旋和β片层;三级结构是完全折叠好的蛋白质;四级结构是多个蛋白质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目前,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和核磁共振是测定三级结构的主要手段。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如PDB)在1999年底收录的具有详细三维原子坐标的蛋白质已超过一万种,但仍远远落后于核酸数据库。因此,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是生物信息学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之间,由α螺旋和β片层组装成的紧凑折叠单元的种类极为有限,很可能不超过1000种。另一方面,蛋白质序列中,在演化过程中最保守的单元称为结构域。结构域和折叠单元有一定对应关系,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折叠,并有疏水核心。在比结构域更小的层次上,序列上有一定相似性的区域称为模体(Motif)。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