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引领人生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素质引领人生
|
ISBN: | 978-7-5628-2585-2/G.396 |
条码: | |
作者: |
王荣发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9.00
折扣价:¥26.10
折扣:0.90
节省了2.9元
|
字数: |
429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9-09-01 |
|
内容简介: |
网络教育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资源传播、组织教学的一种崭新形式,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传递媒介上的局限性,实现了时空有限分离条件下的教与学,拓展了教育活动发生的时空范围。从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等4所高校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高校以来,我国网络教育历经了8年发展期,目前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注册学生超过300万人,毕业学生100万人。网络教育的实施大大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使之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也必将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之一。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凭借其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良好的师资条件和社会声望,自创建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资源的传递,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认真探索其内在的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组织了一批多年来从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结合网络教育的学习方式,陆续编撰出版一批包括图书、课程光盘等在内的远程教育系列教材,以期逐步建立以学科为先导的、适合网络教育学生使用的教材结构体系。 掌握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组织教材编写的一个主要目的。系列教材包括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等全国统考科目,也将涉及管理、法学、国际贸易、化工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教材。 根据网络教育学习方式的特点编写教材,既是网络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网络教育的一次全新尝试。本套教材的编写凝聚了华东理工大学众多在学科研究和网络教育领域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学策划人员的心血,希望此套教材的出版能对广大网络教育学习者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予以帮助和启迪。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目录第一章大学生活: 人生成长新阶段/001 第一节理解大学/001 第二节人生思考的坐标/008 第三节用核心价值引领素质提升/013 第四节开创人生新境界/016 第二章面对挑战: 人生素质的启示/020 第一节国际风云与政治信念/020 第二节科技发展与智能结构/024 第三节市场经济与成才模式/028 第四节大学阶段的人生课题/032 第三章心理健康: 人生意境的营造/046 第一节意境: 人生的心理体验/046 第二节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049 第三节大学生的心理障碍/054 第四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优化途径/059 第四章性格塑造: 人生个性的培养/070 第一节性格的构成/070 第二节性格塑造的人生意义/076 第三节性格的可塑与途径/082 第四节良好性格的培养/091 第五章道德修养: 人生品格的铸造(一)/104 第一节品格: 素质、形象与评价/104 第二节行为自律与道德意识/107 第三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113 第六章道德修养: 人生品格的铸造(二)/121 第一节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121 第二节大学生活的道德准则/127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集体主义/148 第七章爱国情怀: 人生责任的担当/154 第一节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154 第二节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156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振兴/161 第四节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65 第八章学会学习: 人生发展的动力/171 第一节学习,一种生存发展方式/171 第二节树立新的学习观念/174 第三节大学学习的方法论原则/176 第四节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192 第九章理想目标: 人生价值的追求/195 第一节目标,人生的价值尺度/195 第二节大学生目标选择透视/198 第三节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205 第四节循序渐进,追求成功/211 〖〗〖〗〖〗00〖〗第 一 章 经济法总论〖〗00〖〗 第十章职业素质: 人生成功的基石/216 第一节职业及其意义/216 第二节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221 第三节职业化与职业素质/230 第四节职业精神: 职业素质的凝炼/238 第十一章超越大学: 人生进程的路向/250 第一节 走向社会/250 第二节 走向未来/255 第三节 走向现代化/257 阅读思考/263 参考文献/266 后记/2681,2,
|
精彩片段: |
第一节品格: 素质、形象与评价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个体,与他人、社会进行着交往活动。在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以一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为引导,以他人、群体、社会为镜子,通过自己的行为,塑造并展示着自己的人生品格。 一、 人生品格即道德人格 所谓“人生品格”就是指人生发展过程中道德品质修养所达到的质量和境界。这个概念接近于伦理学上所理解的“人格”范畴。从词源学上讲,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面具(Persona)一词。在古希腊,人格最初就是指戏剧中的假面具。当时的戏剧演出,要求演员根据剧中人物的角色特点,佩戴相应的面具登台表演,观众从这种面具上就可以判断出其表演的角色身份。这一点同京剧的脸谱极为相似,生、旦、净、末、丑,一望而知其性格和角色行当。当人格一词被转移来指状现实生活中的人时,人们就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它,如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政治人格、艺术人格等,以至形成了50多种定义,至今尚无公认的一致意见。但比较普遍的还是注重它的社会伦理学意义,即把人格看作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角色的资格,人的行动遵循社会规范的一贯行为模式。因此,学界往往用人格描述和评价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如人格高尚或卑鄙等。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道德缺失者没有人格可言,德高望重是对人格高尚的至评。我国自古至今通常用“品格”一词来评价人们道德修养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格即道德,即品格,人生品格即道德人格。 “品”和“格”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的审美范畴,“品”含有人品、品行、品质、品位、品评之类的意思,“格”则含有资格、标准、规范、格调、层次、境界方面的意蕴。两者合一,构成“品格”一词,常用来评价人们的修养所达到的质量和境界,如心理品格、伦理品格、政治品格、艺术品格、学术品格等等,但更多的还是指由道德修养所形成的品格。 我国古代文献中没有“人格”这个概念,但却有“格人”的说法。这里的“格”既含有资格、标准的名词意义,又含有规范、纠正的动词意义。因此,“格人”即指能够以高标准的品质规范自身行为的贤人、圣人,体现着一种道德境界。可见,用“人生品格”这一概念来描述、评价人们道德修养的境界,既包含了近代道德人格概念的含义,又保持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特色。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