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数据电路理论基础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数据电路理论基础
ISBN:ISBN 978 - 7 - 5606 - 2483 - 9 条码:
作者: 卢元元,王晖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29.00  折扣价:¥27.55
折扣:0.95 节省了1.45元
字数: 472千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XDUP2775002-5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1-0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电路分析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系统地讲述了电路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15章,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元件,电路的等效变换,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法,电路定理;动态电路导论,一阶电路分析,二阶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三相电路;电路的频率响应和谐振现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二端口网络;非线性电阻电路,网络方程的矩阵形式。本书各章均配有丰富的典型例题和习题,书末附有大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为提高读者应用计算机分析电路的能力,本书特增加了利用MATLAB软件计算电路的内容。
  本书适用面宽,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有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 1 章 电路模型和基尔霍夫定律 1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1
1.2 电路变量 2
1.3 基尔霍夫定律 5
1.4 电阻电路的元件 8
1.5 简单电路分析 16
习题 19
第 2 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4
2.1 等效二端网络 24
2.2 电压源、电流源串并联电路的等效变换 26
2.3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9
2.4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32
习题 35
第 3 章 线性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法 39
3.1 KCL、KVL方程的独立性 39
3.2 支路分析法 43
3.3 节点分析法 45
3.4 网孔分析法和回路分析法 51
习题 57
第 4 章 电路定理 61
4.1 叠加定理 61
4.2 替代定理 66
4.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67
*4.4 特勒根定理 75
*4.5 互易定理 76
习题 79
第 5 章 动态元件及动态电路导论 83
5.1 电容元件 83
5.2 电感元件 91
5.3 动态电路导论 96
*5.4 一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 100
*5.5 二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 102
习题 105
第 6 章 一阶电路 106
6.1 线性与时不变性 106
6.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08
6.3 恒定电源作用下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12
6.4 恒定电源作用下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和线性动态电路的叠加定理 115
6.5 复杂一阶电路的分析方法 118
6.6 阶跃函数和阶跃响应 123
6.7 分段常量信号作用下一阶电路的响应 125
*6.8 正弦信号激励下一阶电路的响应 128
习题 129
第 7 章 二阶电路 132
7.1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32
7.2 恒定电源作用下RLC串联电路的全响应 138
*7.3 恒定电源作用下GLC并联电路的全响应 141
习题 143
第 8 章 相量法基础 145
8.1 正弦电压和电流 145
8.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148
8.3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51
8.4 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形式 153
习题 157
第 9 章 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 159
9.1 阻抗与导纳及相量模型 159
9.2 正弦电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162
9.3 正弦电流电路的功率 172
*9.4 三相电路 180
习题 188
第 10 章 电路的频率响应 195
10.1 电路的频率响应与网络函数 195
10.2 RLC串联谐振电路 197
*10.3 并联谐振电路 204
10.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 208
习题 213
第 11 章 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 217
11.1 耦合电感元件 217
11.2 含耦合电感的电路 220
11.3 理想变压器 228
*11.4 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230
习题 233
*第 12 章 二端口网络 238
12.1 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238
12.2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网络 244
12.3 二端口网络的互联 247
12.4 有载二端口网络 249
12.5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 250
习题 252
*第 13 章 非线性电阻电路简介 256
13.1 非线性电阻元件 256
13.2 含一个非线性元件的电阻电路的分析 259
13.3 非线性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60
13.4 分段线性化方法 261
13.5 小信号分析法 263
习题 265
*第 14 章 网络方程的矩阵形式 267
14.1 基本回路和基本割集 267
14.2 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 269
14.3 节点分析法和节点方程的矩阵形式 274
14.4 回路分析法和回路方程的矩阵形式 277
14.5 割集分析法和割集方程的矩阵形式 279
习题 281
*第 15 章 利用MATLAB计算电路 283
15.1 MATLAB概述 283
15.2 MATLAB程序设计基础 285
15.3 电路的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 288
15.4 非线性直流电路计算 289
15.5 非正弦电路计算 291
15.6 过渡过程的时域解 293
习题 298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300
参考文献 310

精彩片段:
 
书  评:
第 一 版 前 言


“电路理论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着重讲授非时变集总参数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计算电路的能力,并
奠定学生对电路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
本教材依据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电路分析教学基本要求》,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为适应我国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新形势编写而成。全
书共分15章,适合教学时数为60~100学时的专业选用。
本教材在内容选材上立足于“加强基础,精选内容”的原则,编写过程中注意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先修课程及“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等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在编写风格和文字叙述上力求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在内容编排上着眼于方便教师授课和利于学生阅读及自学,将一些较深入的理论证明作为选学内容给出。

本书还结合各章知识点,精心选编了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并附有参考答案,以便学生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基本内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虑到电气信息类各专业不同学时数的要求,本教材采取分层次的方法编写。书中不带“*”号的部分为基础内容,适合计算机等专业使用,授课时数约为60学时; 书中带“*”号的
部分为选讲或自学内容,电子工程、通信、自动化等专业的教师可选讲其中部分或全部内容,根据所选讲内容的不同,授课时数可在80~100学时变动。
本教材第1、2、3、4、8、9、10、14章由卢元元编写,第6、7、13章由王晖编写, 第11、12章及第1、2、3、4、8、9、10章的习题由胡庆彬编写,第5章和第15章分别由高建波和骆剑平编写,高建波和骆剑平还绘制了第6、7、13章的电路图。全书由卢元元和王晖主编,其中卢元元负责修改和审定第1、2、3、4、8、9、10、11、12、14章,王晖负责修改和审定第5、6、7、13、15章。李亚明同学做了部分习题的录入工作。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深圳大学及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电路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在此一并向相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

编 者
2003年10月


第 二 版 前 言

本书第一版于2004年出版,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书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也收到了一些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我们于2009年秋开始,用半年多的时间对本书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基本保持第一版的结构和特色,在此基础上,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完善:
(1) 在内容的编排上作了一些局部调整,以便课程的讲授能前后呼应,条理性更强。
第5章中增加了“动态电路导论”,将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感和电容的换路定律、初始条件的求解等内容集中讲解,为后续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讲授作好铺垫。第6章中增加了“分段常量信号作用下一阶电路的响应”,这是第6章稍前讲授的线性动态电
路的叠加性、时不变性及阶跃响应等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其他章节部分内容的前后顺序也作了一些调整,这里不一一介绍。
 (2) 针对各章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典型例题,目的是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某些基本概念,更灵活地掌握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
 (3) 对语言文字进行了推敲修改,力求叙述更严谨和简洁。
 (4) 对原版中的错误进行了订正,验算和订正了各章的习题答案。
考虑到电气信息类各专业不同学时数的要求,本教材采取分层次的方法编写。书中不带“*”号的部分为基础内容,适合计算机等专业使用,授课时数约为60学时; 书中带“*”号的部分为选讲或自学内容,电子工程、通信、自动化等专业的教师可选讲其中部分或全部内容,根据所选讲内容的不同,授课时数可在80~100学时变动。
  第1、2、3、4、8、9、10、11、12、14章的修订由卢元元负责,其中第11、12章的修订初稿由胡庆彬提供;第5、6、7、13、15章的修订由王晖负责,李晓滨参与了其中第5章和第6章的修订工作,并撰写了新增加的5.3和6.7两小节。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电路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在此一并向相关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修订版中仍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0年5月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