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对冲基金:一个分析的视角 - 金融瞭望译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对冲基金:一个分析的视角 金融瞭望译丛
ISBN:978-7-5654-0257-9 条码:
作者: (美)罗闻全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58.00  折扣价:¥52.20
折扣:0.90 节省了5.8元
字数:
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页数: 384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1-07-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的原著是200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书包括10章,由罗闻全教授等发表的一系列高端的学术论文所组成。作者从世界一流金融学家的角度,对美国对冲基金的业绩、投资模式、风险管理、系统性风险、监管方法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严谨的论述,全面而又细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一经出版,即获得了崇高的学术声誉。阅读本书,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美国对冲基金行业,而且还可以对罗闻全教授的研究方法、学术思想有所了解。
对冲基金的出现和发展将对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的研究工作产生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已经翻译出版了两三部关于对冲基金的书籍,但是学术价值都有限。作为一本系统地介绍对冲基金的、具有深厚学术价值的书籍,本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而且,由于难以获取专门的数据,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对冲基金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定性分析。中国对冲基金的出现和发展,必定会催生类似CS/Tremont和Lipper TASS这样的对冲基金专门数据库,催生类似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FR)这样的对冲基金专门研究机构,并促进国内研究水平的发展。
资本市场上的从业者们不妨通过阅读本书来思考一下中国资本市场将面临的变革,以及自己应如何在这种变革中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一本参考书;国内金融学专业的师生则可以将其作为一本金融学辅助教材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教材。

罗闻全(Andrew W. Lo),1960年4月18日生于香港,1965年移民纽约。1984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至1989年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等职,其中1987年至198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任W. P. Carey财务学讲座副教授。1990年至今,为麻省理工学院(MIT)终身教授。他在MIT的斯隆管理学院创建了金融工程实验室。今天,该实验室汇集了一大批著名的金融学家,代表着美国金融工程的最高水平。他于200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最年轻的院士。
罗闻全被公认为金融学家、金融工程学界领袖、对冲基金研究泰斗和生物金融学的创始人,华人金融学家的第一人。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金融理论、金融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投资组合管理、对冲基金和金融计量经济学。他最著名的贡献包括:于1988年提出方差比检验,并实证地指出股价即使对于广义的随机游走假设而言也是不满足的;指出金融学中的经典教条——有效市场假说(EMH)是不成立的,并提出了用于替代EMH的适应性市场假说(AMH);开创了生物金融学;发展了Markowitz的均值—方差分析框架,提出了均值—方差—流动性分析框架;等等。他还是对冲基金Alpha Simplex Group的创立者和合伙人。
罗闻全发表了大量一流的论文和著作(见http://web.mit.edu/alo/www/)。其与John Y. Campbell和A. Craig MacKinlay合著的《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获1997年度保罗•萨缪尔森奖,并成为金融计量学的经典教材。Peter L. Bernstein在其著作《投资新革命》(Capital Ideas Evolving)中,将罗闻全和Paul Sameulson(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C. Merton(1997年诺贝尔奖得主)、Robert Shiller、Willam Sharpe(1990年诺贝尔奖得主)、Harry Markowitz(1990年诺贝尔奖得主)和Myron Scholes(1997年诺贝尔奖得主)等金融学大师相提并论。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1 导言
1.1 尾部风险
1.2 非线性风险
1.3 粘滞性与序列相关
1.4 文献回顾

2 对冲基金收益率的基本特性
2.1 CS/Tremont指数
2.2 Lipper TASS数据
2.3 淘汰率

3 序列相关、经平滑的收益率和粘滞性
3.1 经平滑的收益率的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
3.2 对业绩统计量的影响
3.3 对平滑模式的估计
3.4 经平滑行为调整的夏普比率
3.5 对平滑行为和粘滞性的实证分析

4 最优的流动性
4.1 流动性标尺
4.2 流动性最优化投资组合
4.3 实证的例子
4.4 总结和拓展

5 对冲基金贝塔的复制
5.1 文献回顾
5.2 两个例子
5.3 线性回归分析
5.4 线性克隆
5.5 总结和拓展

6 一个衡量积极型投资管理的新指标
6.1 文献回顾
6.2 AP分解
6.3 一些分析的例子
6.4 AP分解的实施
6.5 一个实证应用
6.6 总结和拓展

7 对冲基金与系统性风险
7.1 粘滞性风险的衡量
7.2 对冲基金的清算
7.3 域变模型
7.4 当前的展望

8 一个整合的对冲基金投资过程
8.1 按照策略定义资产族
8.2 设定投资组合的目标期望收益率
8.3 设定资产族的目标期望收益率和目标风险
8.4 估计资产族的协方差矩阵
8.5 计算最小方差资产配置
8.6 在每个资产族内确定对经理的配置
8.7 监控业绩和风险预算
8.8 最终的设定
8.9 风险限制和风险资本
8.10 总结和拓展

9 实践中的问题
9.1 作为阿尔法的一个来源的风险管理
9.2 风险偏好
9.3 对冲基金与有效市场假说
9.4 对对冲基金的监管

10 定量型基金在2007年8月遭遇了什么?
10.1 术语
10.2 对一个做多/做空股票型策略的剖析
10.3 2007年8月发生了什么?
10.4 2007年8月与1998年8月的比较
10.5 总资本、期望收益率和杠杆
10.6 平仓猜想
10.7 粘滞性敞口
10.8 对冲基金行业的网络视角
10.9 定量型基金失败了吗?
10.10 局限性与拓展
10.11 当前的展望

附录
A.1 Lipper TASS数据库对对冲基金类型的定义
A.2 CS/Tremont数据库对对冲基金类型的定义
A.3 用Matlab编写的Loeb函数tloeb
A.4 AP分解的广义矩估计量
A.5 有约束的最优化
A.6 一个反向交易策略
A.7 总体的自相关系数的统计显著性

参考文献
2008年11月18日中午,我站在浦东一座写字楼的走廊里,望着陆家嘴灰蒙蒙的天空发呆。这时接到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李季博士的电话,问我是否愿意翻译一本关于对冲基金的书。
我不禁暗暗佩服,觉得她真有眼光,10月5号证监会才宣布启动融资融券试点,并刚刚组织有关券商参与融资融券联网测试,她就盯上对冲基金了。“我把原著给你寄去,你先看一看”,她说。
几天之后,我收到了原著。翻开一看,满纸都是流动性、序列相关性、因子模型等熟悉的术语、各种各样的公式、一望即知是用Matlab或Excel绘制的彩图,以及二三十页参考文献,书后还附了一段Matlab程序,我当即就有了把它敲进电脑翻译一遍的冲动。这书恐怕是极有学术价值的,我边想边去看书名和作者名字,当Andrew W. Lo这个名字跃进我双眼的时候,我不禁心中一动,连忙拿起手机给她发了短信:“这书的作者是罗闻全啊!罗闻全!你放心吧,我一定会认真对待的!”

一、罗闻全及其学术成就
在西方金融学界,罗闻全(Andrew Wen-chuan Lo,简称Andrew W. Lo)是赫赫有名的金融学家(个人主页http://web.mit.edu/alo/www/)。然而,对于我国金融专业的大多数师生来说,这个名字却是相当陌生的,如其著作《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The Econometrics of Financial Markets)的中文版居然将其名字译为“安德鲁•W•罗”,即便是在7年之后的2010年,一本关于对冲基金的书上仍将其译为“安德鲁•罗”,因此这里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罗闻全。
罗闻全于1960年4月18日出生于香港,此后曾在中国台湾地区居住。5岁那年,罗闻全全家从台湾移民到纽约。他的母亲Julia Yao Lo(约1927—)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在她的悉心教导下,罗闻全的姐姐和哥哥先后获得了有“少年诺贝尔奖”之称的“西屋科学天才少年奖” 。后来,老三罗闻全从8年级跳级进入著名的Bronx科学高中,经过刻苦学习,也获得了这一奖项。真可谓天才之家,一时传为佳话。后来三人又都获得了世界性的学术声誉,与其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关于罗闻全的姐姐和哥哥,我们知之甚少。在Peter L. Bernstein所著的Capital Ideas Evolving(中文译名《投资新革命》)中,称他的姐姐是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哥哥是火箭科学家。译者考证推测他的姐姐是Cecilia Wen-ya Lo(简称Cecilia W. Lo,音译罗闻雅,约1951—),她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先后于1974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洛克菲勒大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1980年,她在哈佛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后历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系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发育生物学实验室主任,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中心主任。她现任匹兹堡大学药学院发育生物学系教授,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和先天性心脏病学家。她的丈夫段崇智(Rocky S. Tuan)是世界著名的肝细胞生物学家和组织工程学家,有着与她相似的游历和教育经历。二人于1976年结婚,2009年夏天一同前往匹兹堡大学执教。
译者考证推测罗闻全的哥哥是罗闻宇(Martin Wen-yu Lo,简称Martin W. Lo,约1953—),他于1981年获康奈尔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后任职于由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和钱学森等人创建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帕萨迪纳喷射推进实验室(Pasaden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并于2003年提出举世闻名的“星际高速公路”(Interplanetary Superhighway)技术 。
1977年,罗闻全从Bronx科学高中毕业,考入耶鲁大学,打算学习数学、物理和生物化学,因为这些学科看起来很“酷”,同时这也是他的姐姐和哥哥学过的专业。但是在第一学期期末,他邂逅了一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经济学的高中同窗,在她的建议下,他去麻省理工学院选修了默顿(Robert C. Merton,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讲的金融学,从此经济学和金融学引起了他的兴趣。
他在Bronx科学高中时,曾经阅读过科幻小说家Isaac Asimov的《基地》三部曲(Foundation Trilogy),其中讲到有个数学家创立了一种叫做心理历史学(psychohistory)的人类行为理论。根据该理论,心理历史学家在获取有关人类情感倾向的大量数据后,便能根据这些数据精确地预测未来。罗闻全认为Asimov的描述完全可行,而且他想成为那个实现它的人;而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和数理经济学看上去都是做这个研究的最好的出发点 。于是,他致力于研究经济学,先后于1980年获得了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1984年获得了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85至1989年期间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等职,其中1987年至198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任W. P. Carey财务学讲座副教授。1990年,29岁的罗闻全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从那时起至今,他一直留在麻省理工学院,并在斯隆管理学院创建了MIT金融工程实验室(MIT Laboratory for Financial Engineering)。目前,该实验室汇集了一大批著名的金融学家,因此其代表着美国金融工程的最高水平。2004年,罗闻全当选为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最年轻的院士。
罗闻全被公认为金融学家、金融工程学界领袖、对冲基金研究领域泰斗和生物金融学的创始人,华人金融学家的第一人。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将他评为金融学术界最有前途的三颗新星之一。在Peter L. Bernstein的《投资新革命》(Capital Ideas Evolving)中,依次讲述了萨缪尔森(Paul Sameulson,1915年5月15日至2009年12月13日,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Robert C. Merton,1944—,1997年诺奖得主)、罗闻全、希勒(Robert Shiller)、夏普(Willam Sharpe,1934—,1990年诺奖得主)、马克维茨(Harry Markowitz,1927—,1990年诺奖得主)和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1941—,1997年诺奖得主)的投资思想——罗闻全赫然跻身世界金融学大师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罗闻全和希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罗闻全的研究领域覆盖了金融理论、金融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投资组合管理、对冲基金和金融计量经济学。他雄心勃勃地希望能够像Asimov描述的那样建立一套能够预测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的理论。他最著名的贡献包括:于1988年提出方差比检验,并实证地指出股价即使对于广义的随机游走假设来说也是不满足的;指出金融学中的经典教条——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是不成立的,并提出了用于替代EMH的适应性市场假说(Adaptive Market Hypothesis,AMH);开创了生物金融学;发展了金融学中经典的Markowitz的均值—方差分析框架,提出了均值—方差—流动性分析框架;等等。与恩师默顿等人一样,罗闻全的研究与实践密切相关,他是研究对冲基金的泰斗,同时也是对冲基金Alpha Simplex Group的创立者和合伙人。
罗闻全发表了大量一流的论文和著作(见http://web.mit.edu/alo/www/),可谓著作等身。其与John Y. Campbell和A. Craig MacKinlay合著的《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获1997年度保罗•萨缪尔森奖,并成为金融计量学的经典教材。2004年9月,我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所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这门课。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刚上课时教室里挤满了想选这门课的学生,但是这门课实在太难,王一鸣教授在讲台上讲得如行云流水一般,大家却如闻天书,第一节下课时就逃走了一半,到第三节课下课时,已经只剩大约10个人了。我每每竖着耳朵,战战兢兢,生怕漏掉一句,侥幸坚持到了最后,中间还阅读了罗闻全写的有关论文,从此把他当成了偶像。
读者现在阅读的这本书的原著是2008年出版的,全书包括10章,由罗闻全教授等发表的一系列高端的学术论文所组成。作者从世界一流金融学家的角度,对美国对冲基金的业绩、投资模式、风险管理、系统性风险、监管方法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严谨的论述,全面而又细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一经出版,即获得了崇高的学术声誉。阅读本书,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美国对冲基金行业,而且还可以对罗闻全教授的研究方法、学术思想有所了解。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我一再拖延交稿日期,居然拖到了现在。

二、对冲基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已经来了,对冲基金还会远吗?
在美国,对冲基金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在1998年金融危机、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这标志着对冲基金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一支新兴力量和一个新的系统性风险来源,美国政府为了将对冲基金“这头巨兽关进铁笼”,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见本书第7、9、10章)。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在2010年之前,这些基金都是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虽然部分私募基金会参与一些固定收益套利型、事件驱动型、濒危证券型、基金的基金型或可转换套利型策略,但是规模和深度都有限,并且也极少有私募基金公开宣称自己是对冲基金。
2010年1月8日,国务院原则上批准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并于3月31日在6家证券公司正式启动融资融券业务,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也正式上市。这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的基金从此摆脱了只能做多、难以采用杠杆的限制,可以进行多空双向交易。更重要的是,还意味着中国将迎来对冲基金大发展的时代,只要政策允许,越来越多的私募甚至公募基金将转型为对冲基金,包括做多/做空股票对冲型、偏向卖空型、管理期货型等类型。
2010年4月23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从事股指期货交易指引》和《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对基金投资股指期货的投资策略、参与程序、比例限制、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内控制度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对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有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2010年7月7日,证监会宣布,基金专户理财业务可以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并且“考虑到专户理财为非公募产品,其投资人均为具有较强风险识别和风险承受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投资者,因此,专户理财业务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总体原则应以当事人自治为主,监管机构不再对专户理财业务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投资目的、投资比例、信息披露等内容进行规定”。这就从政策上消除了专户理财从事对冲业务的障碍。
实际上,今年4月份以来沪深300股指期货和大盘指数日内所发生的剧烈波动、融资融券规模的不断增长,都表明可能有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和专户在从事对冲业务。如果不出意外,转融通业务最迟将于2011年推出,而这将会加剧和扩大这种对冲业务。据译者所知,目前不少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正在着手研究对冲基金业务,一旦政策放开,其就将申请成立做多/做空股票对冲型、管理期货型等对冲基金。
中国对冲基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将至少对资本市场的三方参与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它将促进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自营部门、资管部门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投资理念、研究方法和风险管理的改变,并将加剧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从而大大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降低期望收益率,因此缺乏竞争力的机构将被逐渐淘汰,甚至还可能改变基金的组织形式——这类似于罗闻全所提出的适应性市场假说和生物金融学:以前,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散户、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多个“物种”在为相当充裕的资源而竞争,因此市场效率较低;以后,增加了对冲基金这一蓬勃发展的新物种,“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源最终会锐减,而这转而会导致生物数目的减少,并降低竞争的水平,导致循环重新开始。有时,循环会收敛到角点解,即某些物种灭绝、食物资源完全耗尽或者环境条件发生剧烈的变化”(见本书第9章)。目前机构投资者竞争业态的变化也将加快,具有竞争力的机构投资者将更快地崛起,缺乏竞争力的机构投资者将更快地衰落乃至退出市场。基金经理们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因为他们必须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对冲基金还将成为新的系统性风险来源,一次偶发的事件足以对很多投资能力并不差的机构投资者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参见本书第7、10章)。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能最快地适应变革的“潮人”才能生存下来。这些都是值得基金从业者关注的问题。
第二,它将为专门向机构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的证券分析师们(主要在证券公司的研究所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各机构投资者为资源——收益率——进行残酷竞争的同时,证券分析师们也在为自己的资源——机构投资者的佣金——进行着残酷的竞争。从2003年至今,每年10月进行的“新财富”全国“最佳证券分析师”排名,一直是分析师和证券公司研究所争夺的主要阵地,全国排名前20位的证券公司研究所大多根据“新财富”排名来确定分析师的薪酬。目前证券市场分析师行业流行的是“20%靠研究,80%靠忽悠”,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业态将逐渐改变,而对冲基金的发展将推进、加快这种变革。因此,要求分析师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全面的知识、更高的研究能力、更深厚的数理知识和建模水平、更好的选股以及择时能力,其不仅应在适当的时机给出买入建议,还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出卖空的建议。缺乏数理知识和建模能力、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靠“忽悠”的分析师将难以立足,分析师们将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对于由分析师所组成的证券公司研究所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系统性风险的加大将对证券公司研究所能够获取的佣金的数额的多少带来影响,并加大佣金的波动性,从而将影响到整个证券公司的业绩(虽然目前咨询业务的佣金收入在证券公司的全部利润中占比普遍较小)。
第三,作为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中国证监会可能将不得不考虑对对冲基金的监管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冲基金的行为可能会给金融市场造成猛烈的冲击,因此如何对对冲基金进行监管一直是学术界和管理层讨论的热点,美国到目前为止也没能建立起对对冲基金进行监管的法律框架和机构(参见本书第9.4节)。我国的私募基金行业与美国的对冲基金行业一样,一直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没有专门的监管法律。目前证监会对于基金专户理财业务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投资目的、投资比例、信息披露等内容不做规定也不进行监管,似乎学习了国际上的一贯做法。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对对冲基金进行监管似乎是大势所趋。那么,是从对冲基金产生之初就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对其进行规范,还是在未来系统性风险慢慢积累直至爆发之后再亡羊补牢,值得证监会认真考虑。
此外,对冲基金的出现和发展还将对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的研究工作产生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已经翻译出版了两三部关于对冲基金的书籍,但是学术价值都有限。作为一本系统地介绍对冲基金的、具有深厚学术价值的书籍,本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而且,由于难以获取专门的数据,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对冲基金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定性分析。中国对冲基金的出现和发展,必定会催生类似CS/Tremont和Lipper TASS这样的对冲基金专门数据库,催生类似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FR)这样的对冲基金专门研究机构,并促进国内研究水平的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资本市场上的从业者们不妨通过阅读本书来思考一下中国资本市场将面临的变革,以及自己应如何在这种变革中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一本参考书;国内金融学专业的师生则可以将其作为一本金融学辅助教材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教材。

三、本书的翻译过程与致谢
多年以来,我国僵化的学术体制、税收制度和学者们面临的巨大压力导致有能力的、严谨的学者不愿意从事翻译,而部分浮躁的译者则趁机大行其道,置学术道德于不顾,把翻译当做获取名利的机会,导致大量国际一流的学术著作被低劣的译者糟蹋了,让无数学子痛心不已,我在求学期间就对此深有感触。久而久之,大家宁愿直接阅读英文原版,而对中文译本敬而远之。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获取并阅读英文文献,而这导致国外的优秀作品迟迟不为国人所了解,像罗闻全这样的世界顶尖学者的名字在国内居然鲜有人知,就是一个例子。
当初出于对罗闻全教授的崇敬,我下决心把这本书翻译好,甚至一度计划将他1998年出版的著作《华尔街非随机漫步》(A Non-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也译为中文。但是做到好的翻译何其难也!翻译之艰辛,不亲身经历,永远无法体会。一个合格的翻译者不仅必须具有优秀的中英文功底、深厚的专业知识、涉猎广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心态平和,无欲无求,坐得了冷板凳,吃得了苦,绝不能把它当做获取名利的手段,否则只会糟蹋原著(这种恶例不胜枚举)。本书原著只有300多页,我却花了一千几百个小时来翻译——工作之余,就把自己关在租来的斗室里,将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上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宅男”,这样无非是想做到无愧于心。
专业文献的翻译尤其推崇一个“信”字,必须把原作者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中文读者,因此翻译时决不能不懂装懂,胡乱猜测。在“信”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达”。无奈“求其信已大难矣”,“达”字更难,至于“雅”字,则是我辈不敢妄称的。为了自己这些一直坚持的信念,我不得不花去大量的时间来查找资料,力求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原意。
此外,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并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我还在书中撰写了大约119条译者注。这些注释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出原著中的错误,大约占10%;第二类是对原著的意思进行解释和补充,以便读者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正文,占将近90%;第三类是对专业术语的译法进行说明,大约只有几条。有时为了写好一个注释,就要花去七八个小时查找资料。而且为了保证质量,我不敢寻找合作伙伴,因为通常英文好的专业基础未必好,专业基础也好的未必有严谨的态度——根据我的经验,凡是由一个老师带着一堆学生翻译的书籍,往往比较容易出错。因此,本书从头到尾都是我一人翻译、校对的,结果严重地损害了我的健康,常常因为伏案过久而周身不泰,中间有数次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后悔当初不该一时冲动接下这个差事,想放弃了事。后来支持我完成的,居然是这样一个想法:翻译完这本书,就再也不涉足这类工作了!
不过翻译也并非全无好处,它迫使我透彻地阅读本书,并有助于扭转我工作之后难以静下心来读书的恶习。1918年4月,爱因斯坦在柏林物理学会为普朗克(Max Planck)六十岁生日举办的庆祝会上演讲说:“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由、变化不定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于我心有戚戚焉。
本书的初稿是2010年6月10日完成的,此后一周回家探望父母,每天陪着年逾古稀的父亲在医院打点滴,并在其病榻前修改出了第二稿。现在交给编辑的是第五稿。我常常想,倘若我从小没有那么强烈的求知欲,没有阅读那么多书籍,从而没有被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所蛊惑,没有梦想着修齐治平,没有养成耿直严谨的坏毛病,而是安于平凡,处事圆滑,抛弃理想,追求金钱,我就不会读这么多年书,走这么多弯路,就可以早日赚钱赡养父母,他们或许就可以免于疾病之苦,安度晚年了。然而往者不可谏,唯有叹息!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的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全国政协常委兼国务院参事李庆云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田银华教授及师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副教授宋芳秀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来有为博士给予了亲切的帮助和指导。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副教授赵留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讲师张卫平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的李敏波博士等阅读了部分稿件,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几年来,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西部矿业集团的许多领导和长辈们对我的生活和工作给予了亲切的关心和照顾,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还要特别感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李季博士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和热心帮助。至于书中的不足之处,概由本人负责,读者发现不足之后请务必致函kouwenhong@hotmail.com赐教,以便我能在未来修订时更正之。

寇文红
2010年9月6日凌晨于上海隆安公寓
书评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辽ICP备05010171号 地 址: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尖街217号 邮 编:116025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