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点心理学——案例中的心理学(今日如何做教师Ⅱ)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学一点心理学——案例中的心理学(今日如何做教师Ⅱ)
|
ISBN: | 978-7-300-14014-8 |
条码: | |
作者: |
王玉萍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9.00
折扣价:¥26.10
折扣:0.90
节省了2.9元
|
字数: |
264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140148 |
每包册数: |
13
|
出版日期: |
2011-08-23 |
|
内容简介: |
“学习偏科是怎么回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撒谎是为了什么”......遇到了这些问题,作为教师或家长的您是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的?您能处理得当吗?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围绕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结合大量的案例,多角度地介绍并运用相关心理学的知识,为您提供实用有效的建议。本书对象为所有关心、研究孩子教育的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学一点心理学——案例中的心理学(今日如何做教师Ⅱ) 作 者:王玉萍 出版时间:2011-08-23 字 数:264 千字 书 号:140148 ISBN:978-7-300-14014-8 印刷时间:2011-08-23 包 装:平装 印 次:1-1 开 本:大32 定价:¥29.00 查看评论摘要 购买图书或索要库存书目,请访问网上书店(http://club.crup.com.cn),联系电话:010-82501766 内容简介 “学习偏科是怎么回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撒谎是为了什么”......遇到了这些问题,作为教师或家长的您是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的?您能处理得当吗?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围绕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结合大量的案例,多角度地介绍并运用相关心理学的知识,为您提供实用有效的建议。本书对象为所有关心、研究孩子教育的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学习心理 一、有压力就一定有动力吗 二、不感兴趣怎么办 三、学习偏科是怎么回事 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五、作业磨蹭怎么办 六、他的记忆力真的不好吗 七、为什么要及时复习 八、是偏听、偏看、还是偏动手 九、学习时间如何管理 十、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高原反应”吗 十一、什么是书写障碍 第二章 人际交往 一、如何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二、怎样引导有不良倾向的“非正式群体” 三、教师如何指导异性同学交往 四、辛辛苦苦教学生,却不被学生理解, 该怎么办 五、怎样对待嫉妒别人的学生 六、如何指导学生之间的交往 七、怎样对待学生中出现的“同性恋” 第三章 情绪情感 一、自信心能够培养出来吗 二、青春期的恋情为什么浇不灭 三、怎样调节情绪 四、如何对待孩子的焦虑 五、孩子不敢一个人在家怎么办 六、我们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吗 第四章 家庭关系 一、父母为孩子做到事无巨细真的是爱吗 二、父母过度约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三、对孩子盲目欣赏有益吗 四、漠视对孩子构成怎样的威胁 五、过度体罚孩子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六、亲子矛盾很难逾越吗 七、父亲角色缺席,可以吗 八、隔代教养真的让父母放心吗 九、夫妻大战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什么 十、当父母离婚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十一、重组家庭的父母如何爱孩子 十二、被领养的她不接受妈妈怎么办 第五章 行为问题 一、他是真的生病发烧了吗 二、孩子撒谎是为了什么 三、逃学都是孩子的错吗 四、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五、该如何对待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 六、为什么大家都讨厌我 第六章 心理疾患 一、如何对待多动症的孩子 二、孩子挤眉弄眼并且抽动是怎么了 三、一提上学就恐惧怎么办 四、以瘦为美而厌食怎么办 五、他拼命反复洗手是怎么回事 六、她常常郁郁寡欢是怎么了 七、他总是喜欢独处是怎么回事 第七章 教师发展与职业幸福 一、作为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怎么走 二、教师如何在研究与反思中成长 三、现在的教师为什么缺少快乐 四、面对压力,教师如何去适应 五、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六、怎样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七、教师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
|
精彩片段: |
第一章 学习心理
一、有压力就一定有动力吗
案例引入:
小明曾是一个学习优秀、乐观开朗的中学生。但最近,他有些委靡不振、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一路下滑。班主任非常纳闷,问了他几次,但每次都被他支支吾吾给搪塞过去了。后来,还是他的好朋友向班主任“泄的密”,原来小明的家长要求他每次考试成绩必须排在班里前三名,否则就要受到严厉批评。小明虽然很努力,但总是达不到这个目标,非常焦虑,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越来越怕学习和考试了。
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小明的故事却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有压力就一定有动力吗?
分析建议:
一般而言,要想压力产生动力,关键是要科学设置学习目标,因为目标是压力产生的根源。
第一,依据“最近发展区”,设置“高而可攀”的目标。因为目标的难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只有“高而可攀”、“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倾向和学习动力,所以指导学生设置学习目标时,必须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如果学习目标在第一发展水平之下,学生就能轻易地完成,但由于目标缺乏挑战性,学生势必感受不到较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如果学习目标过高,大大超过第二发展水平,这样一来,即使学生加倍努力,依然不能实现预定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挫折感和焦虑感,视目标为“水中月”、“镜中花”,最终放弃目标,动力将无从谈起。对于小明而言,应依据他的第一发展水平,适当降低目标难度,这样才可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第二,尊重主体,由学生自主设置个性目标。有些老师和家长,习惯把自己的个人意愿强加给晚辈,包括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目标、学习习惯等。然而,在“望子(生)成龙”、“望女(生)成凤”传统思想的支配之下,他们的意愿通常都会或多或少地脱离学生现状,结果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在“远大”目标的面前不时遭遇挫折,导致焦虑沮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研究表明,自主设置的目标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使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因为自主设置目标的过程,就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学生一般会对自主设置的目标产生最大的认同感,从而自觉地去实现这一目标,表现出积极的行动。
对于小明,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他的主体性,由他自主设计个性目标,我们要做的是帮他客观分析自己,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第三,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有机结合。要想产生积极的动力,既需要设置长期目标,还需要设置短期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实践表明,与只设置长期目标的学生相比,设置短期目标的学生往往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过于远大的目标会使学生觉得难以实现,产生畏难情绪和焦虑感,导致放弃目标、失去动力;另一方面,长期目标也难以使学生产生对目标实现的紧迫感,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与长期目标相比,短期目标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能够使学生尽快地看到效果和成就,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习动力也会越来越强。
知识链接: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的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不易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茨基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对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都做了深入研究,特别对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做了细致的探讨。
首先,他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工具的使用使人产生了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但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内部,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自身的性质。
其次,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茨基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低级的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维果茨基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表现: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一是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他还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