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电视原理与现代电视系统(第二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电视原理与现代电视系统(第二版)
ISBN:978-7-5606-2627-7 条码:
作者: 裴昌幸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3.00  折扣价:¥31.35
折扣:0.95 节省了1.65元
字数: 443千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数: 291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13
出版日期: 2011-08-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在论述电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电视技术发展,分析并讨论了平板显示器件及平板电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及高清晰度电视等现代电视系统的组成、原理及设计特点。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电视基础知识,彩色电视制式与彩色电视信号,广播电视系统,CRT彩色电视接收机电路分析,平板显示器与平板电视,有线电视系统,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电视系统的调测与维修。每章都安排有思考题及习题。
本书内容全面新颖、结构安排合理。取材上力求反映现代电视系统的发展和技术水平;写法上力求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说理透彻,具有自己的见解和特色。
本书既可作为电视、图像、通信、电子、生物医电及同类专业的本科生教材,经适当删减后也可作为大专教材,同时还可供从事电视技术研究、生产和维修的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有需要的教师可登录出版社网站,免费下载。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1章 电视基础知识 1
1.1 电子扫描 1
1.1.1 像素的概念 2
1.1.2 光电与电光变换 3
1.1.3 电子扫描 5
1.2 黑白全电视信号 9
1.2.1 主体信号——图像信号 9
1.2.2 辅助信号 11
1.2.3 黑白全电视信号 14
1.3 彩色的基本概念 16
1.3.1 彩色和光密不可分 16
1.3.2 视觉特性 19
1.3.3 彩色三要素和三基色原理 20
1.3.4 计色制及色度图 23
1.3.5 彩色图像的摄取与重现 27
1.3.6 系统分解力与图像清晰度 29
▼ 思考题与习题 32

第2章 彩色电视制式与彩色电视信号 34
2.1 兼容制传送方式 34
2.1.1 兼容的必备条件 34
2.1.2 大面积着色原理 35
2.1.3 频谱交错原理 35
2.2 亮度信号与色差信号 36
2.2.1 亮度、色差与R、G、B的关系 36
2.2.2 标准彩条亮度与色差信号的波形及特点 38
2.3 色度信号与色同步信号 40
2.3.1 色度信号的形成 40
2.3.2 同步检波原理 43
2.3.3 色同步信号 45
2.3.4 彩条对应的信号波形及矢量图 45
2.4 NTSC制色差信号及编、解码过程 49
2.4.1 I、Q色差信号 49
2.4.2 NTSC制编、解码方框图 50
2.4.3 NTSC制的主要参数及性能 51
2.5 PAL制及其编、解码过程 52
2.5.1 相位失真的概念及影响 52
2.5.2 PAL制色度信号 52
2.5.3 PAL制克服相位敏感原理 55
2.5.4 PAL制副载波的选择 56
2.5.5 PAL制色同步信号 58
2.5.6 PAL制编、解码过程 60
2.5.7 PAL制的主要性能特点 65
2.6 SECAM制及其编、解码过程 65
2.6.1 SECAM制的主要特点 65
2.6.2 SECAM制编、解码器的方框图 66
▼思考题与习题 68

第3章 广播电视系统 70
3.1 广播电视系统概述 70
3.2 电视信号的产生 71
3.2.1 彩色电视摄像机 71
3.2.2 飞点影片扫描器 76
3.2.3 录放像机 77
3.3 电视信号的处理 77
3.3.1 校正处理 78
3.3.2 切换及特技处理 79
3.4 电视信号的形成 82
3.4.1 视频全电视信号的形成 82
3.4.2 射频全电视信号的形成 83
3.5 电视信号的发射 90
3.5.1 电视发射机 90
3.5.2 电视发射天线 92
3.6 电视信号的无线传输及扩大电视覆盖范围的方法 93
3.6.1 电视信号的无线传输 93
3.6.2 扩大电视覆盖范围的方法 94
3.7 电视信号的接收 99
3.7.1 地面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 100
3.7.2 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 100
▼ 思考题与习题 101

第4章 CRT彩色电视接收机电路分析 103
4.1 CRT彩色电视机组成 103
4.1.1 CRT彩色电视接收机原理框图 103
4.1.2 CRT彩色电视机电路特点 104
4.2 通道主要电路分析 106
4.2.1 电子调谐器与频道预选器 106
4.2.2 中频放大与同步检波 109
4.3 视频通道电路分析 116
4.3.1 亮度通道的组成及电路分析 116
4.3.2 色度通道的组成及电路分析 120
4.3.3 集成解码电路 124
4.3.4 解码矩阵及基色放大电路 126
4.4 扫描系统电路分析 130
4.4.1 扫描电路 130
4.4.2 行扫描输出级 131
4.4.3 场扫描输出级 133
4.5 开关电源电路分析 134
4.5.1 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 134
4.5.2 串联式脉宽调制型开关电源电路分析 137
4.6 遥控电路分析 139
4.6.1 电路组成及控制功能 139
4.6.2 电压合成式遥控电路 141
▼ 思考题与习题 145

第5章 平板显示器与平板电视 146
5.1 平板显示器 146
5.1.1 平板显示器及分类 146
5.1.2 平板显示器的发展 147
5.2 液晶显示器(LCD) 149
5.2.1 LCD显像原理概述 149
5.2.2 TFT-LCD显示器 150
5.2.3 液晶显示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153
5.3 等离子体显示器(PDP) 154
5.3.1 PDP显示原理 154
5.3.2 寻址与驱动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155
5.4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 156
5.4.1 OLED显示原理 156
5.4.2 驱动电路和原理 157
5.5 各种显示器的性能比较 158
5.6 平板电视组成及工作原理 159
5.6.1 平板电视的基本组成 159
5.6.2 平板电视主要单元电路分析 160
▼ 思考题与习题 164

第6章 有线电视系统 166
6.1 概述 166
6.1.1 基本概念 166
6.1.2 有线电视系统的构成 170
6.2 信号接收与信号源 177
6.2.1 信号接收 177
6.2.2 信号源 180
6.3 前端系统 180
6.3.1 前端系统及其要求 180
6.3.2 前端系统的组成 182
6.3.3 前端设备 185
6.4 传输系统 190
6.4.1 传输系统概述 190
6.4.2 传输媒质 191
6.4.3 传输方式 195
6.4.4 传输设备 199
6.4.5 传输系统设计 205
6.5 分配系统 207
6.5.1 分配系统的作用、组成与特点 207
6.5.2 分配方式 208
6.5.3 放大器、分配器和分支器 210
6.6 用户终端 211
6.6.1 常用终端技术 211
6.6.2 机上变换器 212
6.7 双向有线电视系统 212
6.7.1 工作方式 213
6.7.2 双向CATV系统的组成 213
6.7.3 通信控制 214
6.7.4 信息交换方式 214
6.8 付费电视系统 215
6.8.1 付费电视的基本原理 215
6.8.2 付费电视信号的加扰方法 216
6.8.3 解密器与收费卡 217
6.8.4 收费管理 217
▼ 思考题与习题 219

第7章 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 220
7.1 概述 220
7.1.1 数字电视的概念 220
7.1.2 数字电视的分类 222
7.1.3 数字电视的演变与发展 224
7.1.4 数字电视的标准 225
7.2 数字电视信号的产生与信源编码 227
7.2.1 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27
7.2.2 视频压缩编码 232
7.2.3 音频压缩编码 239
7.3 电视信号的数字处理 240
7.3.1 概述 240
7.3.2 数字滤波器 241
7.3.3 电视信号的时基处理 245
7.3.4 图像的几何变换与数字视频特技(DVE) 246
7.4 数字电视传输技术 249
7.4.1 数字电视的复用/解复用 249
7.4.2 数字电视的信道编解码技术 250
7.4.3 数字电视的调制解调技术 258
7.5 数字电视接收技术 262
7.5.1 数字化电视接收机 262
7.5.2 数字电视机顶盒(STB) 263
7.5.3 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 265
7.5.4 数字电视有条件接收(CA) 266
7.6 高清晰度电视 267
7.6.1 高清晰度电视概述 267
7.6.2 高清晰度电视的主要参数 268
7.6.3 液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268
▼思考题与习题 270

第8章 电视系统的调测与维修 271
8.1 概述 271
8.2 测试设备 272
8.2.1 扫频仪 272
8.2.2 示波器 273
8.2.3 其他设备 274
8.3 电视系统主要性能调测 274
8.3.1 电视接收机的调测 274
8.3.2 有线电视系统的调测 276
8.3.3 数字电视系统的调测 278
8.4 电视维修 280
8.4.1 基本维修技术 280
8.4.2 CRT电视机常见故障检修 281
8.4.3 平板电视机常见故障检修 285
8.4.4 数字电视系统的维修 288
▼思考题与习题 290
参考文献 291
精彩片段:
 
书  评:
第二版前言
本教材第一版系按电子工业部工科电子类专业教材1996—2000年(“九五”)编审出版规划,由工科电子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征稿并推荐出版。
第一版教材一经出版就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截至2009年,先后已被数十所院校选作本科生教材,印数近十万册。根据教育部“十一五”对高校教材建设的规划和要求,结合电子、电信、图像和电视技术的发展,以及读者反馈的意见,此次修订我们对原有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改和补充。在电视接收系统电路分析一章,删除了很多复杂电路,更加突出了电路原理的分析,并将本章内容规范为CRT彩色电视接收机电路分析;考虑到平板电视技术的发展,新增了平板显示器和平板电视一章;结合当前数字电视和数字处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对数字电视及高清晰度电视一章进行了重新改写和编排;在电视系统的调测与维修一章删除了电子管、减少了CRT电视维修相关内容,增加了平板电视和数字高清电视维修内容。总之,第二版更加凸显了通信、电子及计算机等电子信息的最新技术,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图文电视、可视电话、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会议电视、工业电视、平板电视、数字及高清电视等电视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平板显示器件和数字处理技术的跨越性发展为电视系统提高性能、扩展功能及应用范围开辟了一条具有革命性的重要途径。因而,本教材更加突出学习和掌握电视基本原理、各种新技术和新器件,以及各种电视系统的组成、原理和特点等。
目前,尽管有关电视的各类书籍较多,但一种类型是只讲原理及电路,对已广泛应用的各种电视系统未作讨论或一带而过;另一种类型却是只对某一系统作深入分析和研讨,对基本的电视原理却不予讨论。所以读者渴望一本既注重原理的分析论述,又对各种系统予以研究的教科书面世。本教材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编写的,且命名为《电视原理与现代电视系统》,它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着力进行内容的精选和提炼。在原理部分增加了有些原理书籍尚未涉及的电视开关电源、遥控装置及平板显示器件;在系统部分注意了发展趋势,各系统的原理、特点及组成的讲述。同时还照顾到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读者在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了解各种系统的共性内容及特殊环节。
本教材共分8章。第1~2章讨论基础知识及电视制式;第3~7章讨论电视接收系统电路原理及各种电视系统的组成、原理及特点;第8章介绍电视系统的调测与维修。全书篇幅短小,文笔简练,颇具自己的见解和特色。
本教材由裴昌幸教授统稿,并编写第1、2、4、5章,刘乃安教授编写第3、6、7、8章。教材主审为上海交通大学徐国治教授,徐教授认真仔细地审阅了全稿,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另外,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陈南教授、朱畅华副教授、易运晖副教授、韩宝彬博士、权东晓博士等各位教师的关心和支持,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热心帮助,笔者也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电视技术与系统发展较快,内容日新月异,加之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1年3月
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一版前言
本教材系按电子工业部工科电子类专业教材1992~2000年编审出版规划,由工科电子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征稿并推荐出版的,责任编辑为李纪澄教授。
本教材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裴昌幸教授担任主编,刘乃安副教授和杜武林教授参加编写,由上海交通大学徐国治教授担任主审。
随着通信、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图文电视、可视电话、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会议电视、工业电视等电视系统作为信息终端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电视的出现为电视系统提高性能、扩展功能及应用范围开辟了一条具有革命性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学习掌握电视原理的同时,学习各种电视系统的组成、原理及特点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目前,尽管有关电视的各类书籍较多,但一种类型是只讲原理及电路,对已广泛应用的各种电视系统未作讨论或一带而过;另一种类型却是只对某一系统作深入分析和研讨,对基本的电视原理却不予讨论。所以人们急需一本既注重原理的分析论述,又对各种系统予以研究的教科书面世。本教材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编写的,且命名为《电视原理与现代电视系统》,它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力求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着力进行内容的精选和提炼。在原理部分增加了有些原理书籍尚未涉及的电视开关电源及遥控装置;在系统部分注意了发展趋势,各系统的原理、特点及组成的讲述。同时还照顾到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读者在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了解各种系统的共同内容及特殊环节。
本教材共分7章。第1~2章讨论基础知识及电视原理;第3~6章讨论接收系统常用电路及各种电视系统的组成、原理及特点;最后一章介绍电视系统的调测与维修。全书篇幅短小,文笔简练,颇具自己的见解和特色。
本教材由裴昌幸编写第1、2、4章,刘乃安编写第3、5、7章,杜武林编写第6章。教材主审徐国治教授认真仔细地审阅了全稿,提出许多具有指导性的宝贵的修改意见;责任编委和其他参与出版的同志为本教材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电子技术系104教研室各位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电视技术与系统发展较快,内容日新月异,加之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1996年5月
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