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大学物理学(下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大学物理学(下册)
ISBN:978-7-5606-2710-6 条码:
作者: 朱长军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28.00  折扣价:¥26.60
折扣:0.95 节省了1.4元
字数: 385千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数: 266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2-0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教育部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所有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相关的扩展内容。本书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深广度适当,同时加强经典与前沿、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联系,突出了相关高新科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力学和电磁学,下册包括热力学基础和气体动理论、振动和波、波动光学、狭义相对论、量子物理等。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文理科相关专业选用。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9章 热力学基础 1
9.1 平衡态 态参量 热力学第零定律 1
9.1.1 平衡态 态参量 1
9.1.2 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 2
9.1.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
9.2 准静态过程 功 热量 5
9.2.1 准静态过程 5
9.2.2 功 6
9.2.3 热量 7
9.3 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 7
9.3.1 内能 7
9.3.2 热力学第一定律 8
9.3.3 热容量 8
9.4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11
9.4.1 等体过程 11
9.4.2 等压过程 11
9.4.3 等温过程 13
9.4.4 绝热过程 13
9.5 循环过程 卡诺循环 17
9.5.1 循环过程 17
9.5.2 热机 热机效率 18
9.5.3 制冷机 制冷系数 21
9.5.4 卡诺循环 22
9.6 热力学第二定律 24
9.6.1 热力学第二定律 24
9.6.2 可逆过程 不可逆过程 26
9.6.3 卡诺定理 27
9.7 熵 熵增原理 27
9.7.1 熵 27
9.7.2 熵变的计算 29
9.7.3 熵增原理 30
习题九 31

第10章 气体动理论 35
10.1 物质的微观模型 统计规律 35
10.1.1 物质的微观模型 35
10.1.2 统计规律 36
10.2 理想气体的压强 38
10.2.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38
10.2.2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39
10.2.3 压强公式的统计意义及微观本质 40
10.3 温度的微观解释 41
10.3.1 温度公式及微观解释 41
10.3.2 方均根速率 42
10.4 能量均分定理 理想气体的内能 43
10.4.1 自由度 43
10.4.2 能量均分定理 45
10.4.3 理想气体的内能 45
10.5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48
10.5.1 速率分布函数的概念 48
10.5.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48
10.5.3 三种统计速率 49
10.5.4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的实验验证 52
10.6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52
10.7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55
10.7.1 热力学概率 55
10.7.2 熵与无序 56
习题十 58

第11章 机械振动 62
11.1 简谐振动 62
11.1.1 简谐振动的特征 62
11.1.2 描述简谐振动的物理量 65
11.2 旋转矢量图示法 70
11.3 简谐振动的能量 73
11.4 一维简谐振动的合成 拍现象 75
11.4.1 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75
11.4.2 同方向不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拍 77
习题十一 79

第12章 机械波和电磁波 82
12.1 机械波的基本特征 82
12.1.1 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82
12.1.2 横波与纵波 82
12.1.3 波的几何描述 83
12.1.4 描述波动的基本物理量 84
12.2 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87
12.2.1 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87
12.2.2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88
12.3 波的能量 能流密度 91
12.3.1 波的能量 91
12.3.2 平均能流密度矢量 93
12.3.3 平面波和球面波的振幅 93
12.4 惠更斯原理 波的衍射 95
12.5 波的叠加原理 波的干涉 96
12.5.1 波的叠加原理 96
12.5.2 波的干涉 96
12.6 驻波 相位突变 99
12.6.1 驻波实验 99
12.6.2 驻波方程 100
12.7 多普勒效应 104
12.8 电磁波的产生及基本性质 108
12.8.1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109
12.8.2 平面电磁波的特性 110
12.8.3 电磁波的能量 111
习题十二 112

第13章 波动光学 115
13.1 光的电磁理论 115
13.1.1 光的微粒学说与波动学说之争 115
13.1.2 光的电磁理论 116
13.2 光源 光波的叠加 118
13.2.1 光源 普通光源的发光机制 118
13.2.2 光波的叠加 119
13.2.3 从普通光源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121
13.3 光程 光程差 122
13.3.1 光程 122
13.3.2 相位差与光程差的关系 123
13.4 双缝干涉 126
13.4.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126
13.4.2 洛埃德镜干涉实验 132
13.5 薄膜干涉 133
13.5.1 等倾干涉 134
13.5.2 劈尖干涉 137
13.5.3 牛顿环 141
13.6 光波的衍射 145
13.6.1 光的衍射现象 145
13.6.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47
13.6.3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148
13.6.4 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153
13.7 光栅衍射及光栅光谱 157
13.7.1 光栅衍射 157
13.7.2 光栅光谱和光栅的色分辨本领 161
13.7.3 干涉和衍射的区别和联系 162
13.8 光的偏振 164
13.8.1 横波的偏振性 164
13.8.2 偏振光的产生与检验 168
习题十三 172

第14章 狭义相对论基础 177
14.1 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 伽利略变换 177
14.1.1 经典力学的相对性原理 178
14.1.2 伽利略变换 178
14.1.3 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179
14.1.4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180
14.2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洛仑兹变换 182
14.2.1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182
14.2.2 洛仑兹坐标变换 183
14.2.3 洛仑兹速度变换 185
14.3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187
14.3.1 同时性的相对性 187
14.3.2 运动方向长度的收缩效应——空间度量的相对性 189
14.3.3 运动的时间膨胀——时间度量的相对性 190
14.3.4 因果关系的绝对性 192
14.4 相对论的动力学基础 193
14.4.1 相对论的质量、动量和动力学基本方程 193
14.4.2 相对论中的质量能量关系 195
14.4.3 质能公式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中的应用 196
14.4.4 相对论的动量、能量关系 200
习题十四 200

第15章 量子物理基础 203
15.1 量子概念的诞生 204
15.1.1 黑体辐射 204
15.1.2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205
15.1.3 能量子假说 207
15.2 光的波粒二象性 208
15.2.1 光电效应 209
15.2.2 康普顿效应 214
15.3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18
15.3.1 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 218
15.3.2 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218
15.4 不确定关系 221
15.5 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 222
15.5.1 实物粒子的波函数 223
15.5.2 薛定谔方程 223
15.6 一维无限深势阱和势垒 227
15.6.1 一维无限深势阱 227
15.6.2 一维势垒 230
15.6.3 扫描隧道显微镜 232
15.7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简介 234
15.7.1 氢原子的光谱规律 234
15.7.2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235
15.7.3 氢原子中电子的概率分布 237
15.8 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分布 238
15.8.1 电子自旋 238
15.8.2 四个量子数 239
15.8.3 原子的壳层结构 239
15.8.4 能量最低原理 240
15.8.5 泡利不相容原理 241
习题十五 241

参考答案 245
参考文献 253
精彩片段:
 
书  评: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院校非物理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所涵盖的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但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知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已处在席卷全球的通识教育浪潮之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已经摆在物理教学工作者面前,其中之一就是编写适合于当代理工科学生的大学物理教材。尽管国内外已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大学物理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并不适合于我国所有高等院校的理工科学生。因此,编写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大学物理教材便成为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在萃取国内外优秀大学物理教材精华的基础上,编者融合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这本《大学物理学》教材。本书涵盖了教育部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
1. 在体系完整和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强调了高等数学知识、矢量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同时,编写了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套的习题,为学生系统地巩固和掌握教材内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在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经典与前沿、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联系,突出了相关的高新科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在内容的编写上注重教材的易教好学,力求提高教材内容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使课程内容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本教材适用于112学时。
  参加《大学物理学》编写工作的有常红芳、尹纪欣、王晶、王晓娟、周光茜、朱长军、翟学军、马保科。全书由朱长军、翟学军统稿并担任主编。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编 者
2011年10月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