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人生哲学重建》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人生哲学重建》
ISBN:7-5617 条码:
作者: X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 开本:0
定价: ¥20.00  折扣价:¥16.00
折扣:0.80 节省了4元
字数: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2-0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作者以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三人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现代新儒家三大思潮的代表,比较三派在最初形成和分野时期人生哲学之异同。此书不仅对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发展史的研究是一个有力的推动,而且也为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理论借鉴。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精彩片段:
 
书  评:
 刘长林所著的《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是以探讨“五四”时期中国人生哲学的现代重建为主题的。应当说,研究这一时期人生哲学的论著并不在少数。该书的特点是以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为中心,通过比较三者的人生哲学,来揭示“五四”时期人生哲学的理论如何表现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趋势,从而显示了不同于同类论著的学术价值。

 由这一特点而显示的学术价值,我认为方克立在为该书写的序里已作了合乎实际的评价:“作者选择了对中国现代思想史有重要影响的三个代表人物,从理论渊源、个性特点、社会历史背景等多维视角,比较他们对与‘中国问题’紧密相关的人生问题思考的异同、局限及各自的理论特征,说明三派在重建人生哲学问题上的贡献和对立互动关系;同时又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指出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是在对传统人生哲学的批判、扬弃、创造性转换和重新阐释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紧迫的人生问题来进行的。”

 在我看来,该书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就是提出了我们今天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如何在“五四”重建中国现代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明确“当代中国人生哲学的创新方向”。作者在该书中论证了“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人生哲学领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在新中国建立后更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已经完成。相反,直至目前我们仍在进行着“五四”以来的人生哲学的重建。这是因为一方面“五四”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在这曲折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某些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于是我们必须从这样的理解中解放出来,重建当代的人生哲学;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继续着中国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由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但历史条件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所遇到的人生问题既与“五四”时期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又有很多新内涵、新特点,这也决定了我们仍然要继续进行“五四”以来的人生哲学的重建。这里仅以该书中提到的两个问题即人性和宗教,简单地来说明一下我们需要在“五四”的基础上进行人生哲学的重建。

 如作者所指出的,关于人性即人的本质的观点,是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曾经流行着一个被认作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公式”: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反映了阶级关系,因而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阶级本质,即人性就是阶级性。其实,这个公式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首先,不能把社会关系简单化为阶级关系。因为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合是多种多样的,如国家、民族、家庭、学校、企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等等,由此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性作为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展示的丰富性并非是单一的阶级性所能涵盖的。其次,人性是通过每个具有个性的个人得以表现的,因而不能离开个性来讲人性,但在上述的公式里,个性只是阶级性的表现,用阶级性取消了个性。这就否定了个人的独立性。显然,建立在上述公式上的人生哲学,只能非常狭隘地把人生意义规定为:不断地进行以站稳阶级立场为主旨的自我改造。现在,上述的公式已逐渐淡出,但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仍然是我们重建人生哲学时遇到的重大问题。

 作者论证了“五四”时期人生哲学的主流是否定宗教的。但是在“五四”过去了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宗教对于相当多的人来讲,是他们重要的人生需要。“五四”时期的人生哲学拒斥宗教,是与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相联系的。其实,宗教包含迷信,但不等于迷信。因为宗教作为信仰体系,还提供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回答。科学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冲击了宗教的迷信,但科学不能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因此,现代社会的很多宗教徒并不迷信,他们对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是持科学态度的;宗教对他们来说,是一套合理的人生价值体系。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宗教的人生价值体系中,表现了向往美好事物、完善自我德性的人生追求。近10年来,主要由市场经济带来的人生动荡,使得宗教作为人生需要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宗教在现代社会的人生哲学中应当如何定位,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面对的问题。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2.18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