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思想史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两汉思想史
|
ISBN: | 7-5617-2816-6/K.216 |
条码: | 9787561728161 |
作者: |
徐复观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98.00
折扣价:¥78.40
折扣:0.80
节省了19.6元
|
字数: |
1092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081436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1-12-01 |
|
内容简介: |
两汉思想,对先秦思想而言,实系一种大的演变。演变的根源,应当求之于政治社会。尤以大一统的一人专制政治的确立,及平民氏姓的完成,为我国以后历史演变的重大关键,也是把握我国两千年历史问题的重大关键。本书系统地为读者概述了两汉思想史的流程。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卷 三版改名自序 自序 封建政治社会的崩溃及典型专制政治的成立 汉代专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 汉代一人专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变 西汉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压力感 中国姓氏的演变与社会形式的形成 第二卷 自序 《吕氏春秋》及其对汉代学术与政治的影响 汉代的启蒙思想家-陆贾 贾谊思想的再发现 《淮南子与刘安时代》 先秦儒家思想的转折及天的哲学完成 杨雄论究 王充论考 第三卷 中国思想史工作中的考据问题 《韩诗外传》的研究 刘向《新序》《说苑》的研究 《盐铁论》中政治社会文化问题 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学的成立 论《史记》 读《史记》-敬答施之勉先生 《史》《汉》比较研究之一例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思想史:无知之幕的前台后台
姚玉港(北京大学)
人们看《古今大战秦俑情》,没有人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会发生。最近笔者一念之间觉中国无时无地不存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即使把替古人伤心除开,也是俯拾皆是。“评法批儒”的古今大战之性质固然一目了然,而我们平时在分析和评述历史十,又何尝不是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纷争中的一方去批评另一方,以其中一方之是非去论其他方之是非呢?徐复观认为,“不顾客观证据,存心诬蔑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古人的人,断乎没有不诬蔑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今人之理”(卷一P1)。同理,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停留于古今大“战”的人也会是今天的好“战”分子;连历史都无法超然的人又何尝能在现实中超然呢?在知识分子反思历史的层面上,没有一定的超然就没有对历史的反思;没有对历史的反思,人们在现实纷争中就无法避免历史的重演;反思历史不是为了作为历史纷争中的一方重演当年的拼杀,无论是在头脑中还是在现实中;如果知识分子对待纷争都无人超然和反思,那么人们就无法为诸种纷争提供良性的发展空间,而是所有的人卷入纷争,直到纷争的一方消灭或者统治其他方——中国人就是如此反思历史。笔者在这种思考中开始面对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
徐复观在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中的位置一直属于与牟宗三、唐君毅等并列的新儒家。笔者认为另两个系列也不能忽视:一是与殷海光等同属于原是国民党军官、对内战和专制具有切身经历和记忆而后专心从事独立学术思想工作的思想家系列;一是与钱穆等同属于对中国文化充满温情但不是通过理论建构而是通过“史”的梳理来帮助国人树立民族文化信心的国学大师系列。同时有不少人力图把徐复观从新儒家中分离出来。在他们所持的原因中常见的有两个:一是他没有建构理论体系,而只是梳理学术思想史;一是他更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是一位运用时论进行反抗专制而不息的自由斗士。因此仅仅用新儒家来描述徐复观,就会遮蔽他更本质的意义,也因此有人用“儒家自由主义”来描述徐复观。大陆学术编辑汪宇,确实是在第二个原因上着力在大陆推出徐复观的著作系列,比如上海三联书店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两汉思想史》(三卷本)和《中国艺术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徐复观经学史著作二种》等。因此观察徐复观至少有四个系列,他的形象和意义也就特别立体和丰富。
当然,徐复观也难免披挂上阵,投入到古今大战中去。他说:“历史的事实,和文化的要求,并不是同一的东西。譬如政治应该以人民为主体,这是文化的要求!一个暴君出来完全把人民当作他个人的工具,这是历史的事实。研究历史文化者,主要是研究文化要求与历史事实的相互关系”(《学术与政治之间》。)在“文化要求”与“历史事实”的大战中,徐复观是站在“文化要求”一方的。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与《两汉思想史》构成绝佳的姐妹篇,前者揭示中国“文化要求”的形成和基本属性,后者揭示中国千余年来“文化要求与历史事实的相互关系”的基本格局的形成、基本特点及初步展开。他指出:“两汉思想,对先秦思想而言,实系学术上的巨大演变。不仅千余年来,政治社会的格局,皆由两汉所奠定。所以严格地说,不了解两汉,便不能彻底了解近代”(卷二“自序”P1)。同时,文化要求与历史事实的相互关系在徐复观的描述中呈现为这样一种过程:儒家文化“在长期的适应、歪曲中,仍保持其修正缓和专制之毒害,不断给予社会人生以正常的方向与信心,因而使中华民族,度过了许多黑暗时代,这乃由于先秦儒家,立基于道德理性的人性所建立起来的道德精神的伟大力量。研究思想史的人,应......更进而了解它的本来面目的精神,在具体现实所受的现实条件的限制及影响;尤其是在专制政治之下,所受到的影响歪曲,及其在此种影响歪曲下所作的向上的挣扎,与向下的堕落的情形......”(〈儒家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可以这样说,揭示上述过程就是徐复观思想史工作的基本任务。〈两汉思想史〉所揭示和描述的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开端阶段或者说奠基阶段。
根据徐复观的描述,秦汉时期中国经过一个转折:从属于纯粹的封建政治秩序转向一种复合的“政治——社会”结构。这种复合结构包括由中央集权和一人专制构成的大一统政治及通过姓氏平民普及化而实现的具有封建特征的宗族社会两个基本部分。对于大一统政治,徐复观有精彩的分析。这些分析包括形成原因与过程、基本特征、历史后果(治乱兴衰)及其给知识分子造成的生存环境。其所论定的“文化要求与历史事实”的关系,也主要是“儒家文化”与“大一统专制政治”的关系。尽管徐复观曾严肃地指出,“像中国经过三大演变所形成的姓氏,由姓氏而宗族,在姓氏、宗族的基础上,塑造成我国三千年的生活形态与意识形态,以构成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及在民族生存、发展上所发生的功用,此为论定中国文化、社会特色所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卷一P205),但在自己关于思想史的分析中,除了“知识分子——专制政治”的分析之外,很难见到“知识分子——宗法社会”的分析。因此有“一人专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变”之章节而无“宗法社会之上的官制演变”之章节;有“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压力感”之章节而无“知识分子在宗法社会中的寄寓”之章节。后一种分析的有无虽然影响着对“历史的事实”的理解,从而影响着对“文化要求”的把握,但是在当时的批判专制政治的时代,“知识分子——专制政治”的分析足够了,而只有在建设民主自由政治的时代,原有的单一框架才显得特别不够,因为这个分析框架无论放在何种社会条件下都是严重失衡的,也就是说无法获得起码的自足解释,提供的经验无法支撑新的政治秩序。
造成这种局面,在“批判专制政治”的时代背景这一原因之外,更有作者研究动机的作用。“对时代的感愤”是徐复观经常性的动机表述。作者说:“没有五十年代台湾反中国文化的压力,我可能便找不到了解古人思想的钥匙,甚至我不会做这种艰辛的尝试”(卷三)。这种动机在著作中的表述是直接的。比如当时中国大陆在搞“评法批儒”,这部著作就来个“评儒批法”。“儒家文化——专制政治”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儒家文化——法家思想”。
由于缺乏“宗法社会”这一环节更多的论述,在徐复观的分析中,儒家文化所面对的困境主要是“大一统”与“一人专制”所带来的悖论。这就使得徐复观对董仲舒思想及行为的内部挣扎具有特别的体会和理解。
“他对专制政治,感到有两大问题,希望加以转化。第一,他维护专制之主的至尊无上的地位;但由至尊无上的地位所发出的喜怒哀乐,运转着整个统治结构所及于天下的影响太大。可以说,大一统专制皇帝的喜怒哀乐,成为最高政治权力的‘权源’。他大概也感到儒道两家,想由个人的人格修养来端正或消解这种权源之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把它纳入到天的哲学中去,加上形上性的客观法式,希望由此以把权源纳入正轨。第二,作为大一统专制统治的重大工具,在董氏时代,几乎也可以说是惟一的工具,是继承秦代的刑法....董氏当时痛心疾首于这种情形,希望把政治的方向,改涂易辙,尚德而不尚刑。但如何能转化此由人民血肉所形成的专制机构,也只有希望拿到‘天’的下面去解决。可以说,近代对统治者权力的限制,求之于宪法;而董氏则只有求之于天,这是形成他的天的哲学的真实背景。但如果,专制政治的自身,只能为专制而专制,必彻底否定他由天的哲学所表现的理想,使他成为第一个受了专制政治的大欺骗,而自身在客观上也成了助成专制政治的历史汇总的罪人;实则他的动机、目的,乃至他的品格,决不是如此。所以这是思想史上很难处理的一位大思想家。”(卷二)
这种分析虽然勉为其难,但笔者不会把这种“勉为其难”归之于所谓的主观“希望”与“客观助成”的区分上,而是因为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除了在分析历史背景中出现过之外,在分析思想史的过程中却很少见着踪影。这就使得徐复观关于董氏“求之于天”与近代“求之于宪法”的比拟显得特别无力。众所周知,没有相应的社会条件,宪法也只是一张破纸而已。这也是中国百年来立宪法易、行宪法难的根本原因。同理,没有相应的社会条件,董氏之“天”也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法而已。社会条件总是在转化中,它有时可以助成“宪法”和“天”实现良好的治理,但有时又弃而远去。
其实徐复观在《两汉思想史》中有对古代中国的社会机制的绝妙描述:“专制政治需要的是小所有者的农民工人。但此一政治的本质,并没有能力保护工人。因为农民工人,与最高无上的皇帝、皇室悬隔太远,又没有攀附奔走于统治集团的机会与能力;于是他们经常是穷无所告的人群,成为被层层剥削而毫无顾忌的对象。在加以政治兼并,商业资本兼并,经常是以小所有者的农工为对象,所以小所有者的农民工人,是不断地在动荡没落之中......但若政治黑暗到由大量的政治的土地兼并......而使此一种中间阶级,大部分都动摇崩溃时,他们的力量,便由‘农民暴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彻底摧毁一个王朝”(卷一)。由此可见,反垄断,不仅是工业社会得以稳定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农业社会得以稳定的重要条件;问题可由“知识分子——专制政治”转化为“知识分子——土地垄断(不同于‘土地兼并’)”。中国古代的普通人的生存甚至自由都维系在“反土地垄断”上;社会活力主要表现在土地产量的竞争,而不是土地数量的竞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来看待诸种社会力量(包括君主)的意义,思想史在我们面前的展开才可能是另一种样子。
从徐复观对两汉思想史的分析来看,《吕氏春秋》、董仲舒与《史记》可以构成三个重要的环节。《吕氏春秋》提出的新的政治秩序;董仲舒对关于新的政治秩序的论证做了精心设计;《史记》将新的政治秩序以包蕴评价标准的分类体系固定下来。宗法社会和土地兼并由于处于自治领域,在当时的政治建构和意识形态中就属于“无知之幕”。这种无知之幕参与了政治建构和意识形态,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它们的基础,但又在“已知”之外,也就是说在文献中难以直接见到。我们描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许可以不使用“宗法社会”和“土地兼并”的资料,但是如果要想进行解释,就不能不追究到它们那儿。
因此,在中国社会,处于无知之幕前台的主要是政治建筑和意识形态,徐复观的思想史研究对前台事物及其运转给予了充分揭示和描述,尽管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前台充当一个角色,卷进“大战”中去。处于无知之幕后台的事物和过程,不是那么容易清楚,但具备基本的后台意识,确实是摆脱前台角色的惟一道路,或者说反省历史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前台与后台之间,就是去发现前台与后台的结构性转化关系。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