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江户——17—18世纪的城市空间(清史研究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北京与江户——17—18世纪的城市空间(清史研究丛书)
|
ISBN: | 978-7-300-15561-6 |
条码: | |
作者: |
刘凤云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9.80
折扣价:¥44.82
折扣:0.90
节省了4.98元
|
字数: |
332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155616 |
每包册数: |
10
|
出版日期: |
2012-05-17 |
|
内容简介: |
本书选择了“清代”和“城市”为时空两大坐标,从城市空间的分布与结构,包括城市空间的建筑组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研究的内容有城墙池濠、坊巷社区、官衙、民居、市廛、寺观、茶馆、会馆、园林等等,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关城市空间的文化内容与思想,实为不易,某些具有创见性的理论思考颇具新意,又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
作者简介: |
刘凤云,哈尔滨市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清代政治史、明清城市史的相关研究。先后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北京社科基金、文化部以及教育部的科研项目。曾应邀到日本东海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作访问研究员,并进行合作研究。曾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先后出版了《清代三藩研究》、《吴三桂传》、《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等学术专著,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都城、城市体系与政治体制 一、官僚体制下的城墙城市 1.官僚等级制的城市体系 2.城墙的意义 3.京城的营建及空间形态 二、幕藩政治与城下町 1.城下町:由武士创建的城市 2.德川幕藩制政体与城市体系 3.三个都城的并立 第二章都城的空间状态、社区及其变容 一、“坊”在北京城的衰落 二、“八旗旗分”与北京“满人城” 1.按八旗方位规划内城 2.内城旗人流向外城 3.外城民人重新进入内城 三、北京南城的“汉人社区” 四、保甲法移入京城 五、身份制与江户都城的规划 1.身份制及其影响 2.身份制下的城市空间 3.江户的“町” 六、江户城下町居住结构的变动 1.由“拜领屋敷”到“拜领町屋敷” 2.火灾对江户的改造 第三章都城的商业中心 一、由“市井”到“街市” 二、“市廛”及其移动 1.钟鼓楼商业中心地位的丧失 2.“城门”与“牌楼”下的商业区 三、正阳门市廛:老店与洋货 四、庙市:平民化的商业街市 五、江户的米市交易中心 1.江户浅草寺的米市场 2.大坂的米市场 六、日本桥:江户城的商业中心 第四章商人、町人及其社会角色 一、行帮商人 二、米商与钱商 1.米铺、老米碓房 2.钱庄、票号与当铺 三、御用商人与官僚商人 四、上层町人参与江户的管理 五、御用町人与江户城的建设 1.御用町人的形成 2.御用町人的致富 六、江户的金融业巨商札差与两替商 1.江户城市经济的变化 2.札差对幕府财政的影响 3.两替商的“资本主义原形积累” 第五章官僚、旗人与武士的城市化 一、京城的常住居民:旗人的两极分化 二、京城的流动居民:官僚士大夫的农本观念 1.会馆:京城士大夫的客居之所 2.构屋与园居:礼法与城居的乡村化 三、京官的为官生活 四、武士由农村走向城市 1.战争缔造的武士 2.走进城市的武士 五、武士在城市化过程中陷入了困境 1.米本位与货币经济的纠结 2.武士的危机 第六章余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滞重——对商人的认识 二、日本的“近世”与江户时代的本土文化 三、不同文化对近代化历程的不同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明清年号及日本德川幕府将军执政年表 后记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