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铜刻艺术——传承与探索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铜刻艺术——传承与探索
ISBN:978-7-5608-4804-4 条码:
作者: 吴蘅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58.00  折扣价:¥55.10
折扣:0.95 节省了2.9元
字数: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2-05-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在诸多镌刻艺术中,铜刻是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我国存世最早的铜刻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近代刻铜源自錾花,至明而清,錾刻日臻成熟,刀刻如写,始独立成为铜刻艺术。清晚期和民国早期,铜刻艺术曾经在文化艺术界颇有影响并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在历经数十年的辉煌之后却日益衰退,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铜刻艺术:传承与探索》为第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铜刻艺术的专著,内容包括铜刻艺术的简要历史、铜刻工具、铜刻技法、墨拓技法及铜刻作品赏析、名家论铜刻艺术等,无其是铜刻工具、铜刻技法的介绍及图片展示,作者毫无保留地将多年来积累的独门技艺公诸于众,填补了国内传统工艺技艺项目的空白,为铜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奉献。

作者简介:
吴蘅,1960年生,字斯野,又字渔父,号青篁斋主人、海逸居士、蘅芜道人。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海墨画社画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幼从韩天衡先生游艺,又得唐云、苏渊雷等名家亲授点拨。三十多年前,热爱书画艺术而步入铜刻艺术的殿堂,长期浸淫于古老的铜刻技艺并甘于寂寞、厚积薄发。2008年,《吴蘅——铜刻艺术》申报上海市传统工艺技艺项目,经评审获得批准认定。二零零九年吴蘅又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一称号,成为当代铜刻艺术的代表人。著作:《吴蘅铜刻选》,《青篁斋铜刻集》。

章节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铜刻艺术简史
一、铜刻艺术的源起
二、近代铜刻艺术的创始、兴盛与式微
三、铜刻名家、参与书画家及作品

第二章 铜刻的材料、工具与技法
一、材料
二、工具
三、铜刻技法

第三章 铜刻墨拓
一、材料和工具
二、拓前准备
三、墨拓技法
四、拓片托裱

第四章 吴蘅铜刻作品赏析

第五章 名家论铜刻艺术
后记

精彩片段:
韩天衡先生也说过:“铜刻艺术之难,难在不借助工匠无以成功,不借助于文人则无以成性。工匠乏艺,难应于心;文人乏力,难应于手,难全其美。”这是对铜刻艺术创作时两难情景的简练概括,更是对这门艺术所需文化背景的明确交代。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就是一个时代特征、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为使自己的铜刻艺术积有腕力并得心应手,吴蘅更多地向唐云请益。吴蘅向我回忆说,唐先生藏有一铜墨盒,盒面刻白石老人所作《蟹蓼图》。然因年久磨损,所刻画作局部已模糊不清。唐先生按画作原意稍作接笔,让他补刻。吴蘅伏案把盒、细心揣摩,在领会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对着墨盒精雕细錾。唐先生审视再三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从此,吴蘅经常将唐云的画稿检出,挑选适宜铜刻表现的题材如墨竹、兰草、丛菊及联语镌刻于铜墨盒等器物上,完成后呈唐先生审视,求教二三,而唐先生也总是放下手头的画作,三言两语,指点迷津,诸多“秘方”,使他曲径通幽,如入桃源。再比如他有一次镌刻唐云先生所作的《苍松图》,体会最深。唐先生所画的苍松,松杆苍劲老辣,松针挺拔俊秀。要把原作的苍茫浑厚、逸情雅致跃然铜件之上,难度不小。他借用篆刻中的披刀法,有分寸地处理好松与针的虚实关系,重刻枝杆,显其苍劲而避其呆板,用刀有深有浅,时徐时疾,使松针层次分明,做到既有连贯又有变化,较好地再现了原作侧笔疾行之意,观之颇有情趣。唐先生看了也连连称许。
同时,吴蘅还向程十发、叶露渊、应野平、乔木、张桂铭、陈家泠等书画家请教。转益多师,视界大开;广采博引,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厚积薄发。
吴蘅在艺术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刻铜运刀贵在稳、准、狠,线条贵得健、厚、重。要达到如此境界,必须做到刀法听命于心法,而心法与刀法的融会一体,才能力发于腕而传递于刀,刀入铜则力施诸于作品的线条点划中去。简而言之,一幅好的铜刻作品,决不是简单的雕雕凿凿,对所刻作品的一枝一蔓、一草一木,都得借用得体的运刀和手法,让线条充满力的跳跃,才能展现作品旺盛的生命力。
……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