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程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程
|
ISBN: | 7-5606-0745-4 |
条码: | |
作者: |
顾民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0 |
定价: |
¥14.00
折扣价:¥13.30
折扣:0.95
节省了0.7元
|
字数: |
293千字
|
出版社: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101600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1999-06-01 |
|
内容简介: |
本教程系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立项,并由该校研究生教材建设基金资助出版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系列教材之一。 全书主要内容由绪论以及自然系统、人与自然界、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系统科学方法、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科学技术系统、科学技术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10章有机构成。 本书可作为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教材,也适合于大学生、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干部阅读。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绪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第一章 自然系统 第一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第二节 自然系统的演化和发展 第二章 人与自然界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第二节 人工自燃 第三节 生态系统 第三章 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 第一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第二节 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 第三节 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第四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第一节 科学抽象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第三节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第五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第一节 科学假说 第二节 科学理论 第六章 系统科学方法 第一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 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第七章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 第一节 技术间题和技术创造过程 第二节 技术思维和技术方法 第三节 技术预测和技术评估 第四节 技术原理和技术设计 第五节 技术创新 第八章 科学技术系统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结构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 第三节 大科学和大科学观 第十章 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全球问题的反思 第二节 人类未来发展战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教材建设日显重要,我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部遂决定出版适合本校研究生教学的系列教材。这是我校坚持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为“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大举措。《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程》就是由我校教材建设委员会立项,并由研究生教材建设基金资助出版的该系列教材之一。 我校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始于1975年,本教程的作者们都经历了全过程,并参加编写和使用过多种版本的教材。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科优势在于“思想”。对思想视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层次人才的必备素质,这是作者长期从事研究生教学的共同感悟。基于此,《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程》在撰写时,侧重于学科思想的领悟及选材选例的典型性、启迪性和时代感;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注重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上提”和“下延”的辩证关系;在谋篇布局上,主要根据为原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于1990年组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和1998年《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在内容和资料来源上,广泛参阅交引用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系统科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贯穿,以寻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为主导思想,突出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思想性和时代感,重点论述了自然界的系统性,人工自然、科学技术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历史演进的主流趋势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自然大协调发展的思想及途径,强化了研究生思想视野和思维能力的素质培养,贴近了理工科研究生的专业性质和知识结构的实际状况。 本教程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三位作者共同完成。其分工是:汪向阳教授撰写绪论及第一、二章;肖子健教授撰写第八、九、十章;顾民副教授撰写第三、四、五、六、七章并对全书进行技术处理、统稿和定稿。 本教程聘请西北工业大学来兴显教授任主审。他就教程的整体构架、章节名称、逻辑关系、文字及表述等方面均作了精到客观的评价和细致入微的修改建议。我校研究生部主任焦李成教授精心审阅了第六章内容,研究生部全面负责该书出版的总协调策划。在此,我们谨向书中被引用成果的所有著作者、主审人以及资助和支持出版本教程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出版社、教务处、科研处、教材科与所有关心学科建设的志士仁人,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本教程是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但就其“思想”的普遍性而言,也适合大学生、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干部阅读参考。 由于时间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书中内容有不妥之处,我们衷心希望读者和同仁提出批评和指正。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