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青年法学文库) - 中青年法学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青年法学文库) 中青年法学文库
ISBN:7-5620-2183-X 条码:
作者: 范忠信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32开
定价: ¥21.00  折扣价:¥18.90
折扣:0.90 节省了2.1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254页
发行编号:0B541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1-1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中西法文化的差异与暗合》共分十四章,其内容包括原“原罪”:中、印、欧犯罪终极原因说比较思考、“法自然”与“自然法”:中西比较、中西法观念之比较、从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特征等。
《中西法文化的差异与暗合》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相关人士参阅。

作者简介:
范忠信,男,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校科研处长、台湾所所长。主要著作有:《情理法与中国人》、《一国两法与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多种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1999年6月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章节目录:
我准备这样做贡献(自序)
第一章 原“原罪”:中、印、欧犯罪终极原因说比较思考
一、《圣经》原罪说的法哲学含义
二、“摩耶”(幻)与印度哲学中的“原罪”观
三、“人欲”与中国哲学中的“原罪”观
四“原罪”说、法律与宇宙观
第二章 “法自然”与“自然法”:中西比较
一、西方“自然法”学说的两大核心内容
二、中国“法自然”思想之要义
三、中西法理的歧异及其根本原因
第三章 中西法观念之比较
一、关于法的定义(形式、本质)
二、关于法的起源
三、关于法的作用、目的
第四章 从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特征
一、关于中国法的形成(起源)
二、关于中国法的家族本位
三、关于中国法的刑事化(公法化)
四、关于中国法的封闭体系
五、关于中国传统律学
第五章 中西法律传统今的“亲亲相为隐”
一、亲属容隐制度的历史发展与阶段特征
二、亲属容隐在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同异
三、不同社会制度下穿隐制的同异
四、不同法系中亲属容隐制的同异
第六章 容隐制的本质与利弊:中外共同选择的意义
一、容隐制的本质
二、容隐制的利弊
三、容隐制与法治理想:共同选择的意义
第六章 “亲亲尊尊”与“亲属用犯”:中西刑法的暗合
一、中西“亲属相犯”律之不谋而合
二、中西暗合之因由及差异之思考
三、近百年法制变革之教训
第八章 中西伦理与法律中的“和奸罪”
一、中西惩治“和奸罪”之法不谋而合
二、中西法的相同宗旨及某些差异
三、“和奸罪”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失误
第九章 西法的市民精神与中法的亲伦精神之比较
一、从“人民观”看中西法不同的伦理精神
二、从法律起源论看中西法不同的伦理精神
三、从至上权威观看中西法不同的伦理精神
四、从审判模式看中西法不同的伦理精神
第十章 性犯罪惩治:中西刑法“严以治束”传统的暗合
一、只以官吏为犯罪主体的性犯罪
二、官吏应加重处罚的其他性侵害罪
三、我国现行刑法相关缺陷及反省
第十一章 道德刑法化:西方刑法与中国旧法的暗会及其意义
一、关于见危难、冤狱不予救助或不予报告
二、关于遗弃自己原无法定义务养护之人
三、关于逃避与犯罪作斗争之责任
四、关于其他“道德犯罪”
五、刑法与精神文明关系之思考
第十二章 公民社会决定法治:从西方经验看中国
一、公民社会是法治社会的前提或基础
二、公民社会生活是法治规则的源泉
三、公民社会是法治的重要执行者
四、中国公民社会的积弱与健全之道
第十三章 大陆法系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一、大陆法系对清末法制改革的影响
二、民国时期“大陆法系化”的深入
三、新中国的法制历程与大陆法系影响
第十四章 中西法伦理会壁与法治模式的中国特色
一、中西两种法伦理的优长与偏误
二、中西两种法伦理结合的可能性
三、中西两种法伦理结合的方式途径

精彩片段:
第一章 原“原罪”:中、印、欧犯罪终极原因说比较思考
一、《圣经》原罪说的法哲学含义
“人生而有罪”,这就是“原罪”。
“原罪”是怎么犯下的?《圣经》说是人类的那两位不争气的、有福享不住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犯下的。
本来,我们这一对祖先在伊甸园过得好好的。无喜无怒、无忧无虑,饮琼浆玉液,无生老病死之患。然而一经那连上帝都管不住的魔鬼撒旦的谗言哄骗,他们终于偷吃了“禁果”--“知善恶果”或“智慧果”,触犯了“天条”,被上帝定了罪,赶出了伊甸园,也就是判了“流放”之刑。至于他们被定了个什么罪名,至今不得而知,于是人们姑名之日“原罪”。
这个“原罪”是亚当和夏娃夫妻俩犯下的。要是根据“罚弗及嗣”的原则,我们这些亚当后裔也就没有任何责任可负了,“罪责自负”嘛。可是上帝太残酷,非“株连”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不可,要我们世世代代为他俩赎罪。这大概是我们所听说的株连最广的“判决”了。
我曾反复地思索过《圣经》里的这个关于人类的“原罪”的传说。现在总算理出了一点头绪。
第一,我看到,“原罪”的“犯罪动机”不是别的,而是好奇心,也就是探索未知的心。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为天地间之最贵者,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心。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