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青年法学文库) - 中青年法学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青年法学文库)
中青年法学文库
|
ISBN: | 7-5620-2183-X |
条码: | |
作者: |
范忠信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21.00
折扣价:¥18.90
折扣:0.90
节省了2.1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54页
|
发行编号: | 0B541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1-12-01 |
|
内容简介: |
《中西法文化的差异与暗合》共分十四章,其内容包括原“原罪”:中、印、欧犯罪终极原因说比较思考、“法自然”与“自然法”:中西比较、中西法观念之比较、从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特征等。 《中西法文化的差异与暗合》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相关人士参阅。
|
作者简介: |
范忠信,男,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校科研处长、台湾所所长。主要著作有:《情理法与中国人》、《一国两法与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多种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1999年6月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
章节目录: |
我准备这样做贡献(自序) 第一章 原“原罪”:中、印、欧犯罪终极原因说比较思考 一、《圣经》原罪说的法哲学含义 二、“摩耶”(幻)与印度哲学中的“原罪”观 三、“人欲”与中国哲学中的“原罪”观 四“原罪”说、法律与宇宙观 第二章 “法自然”与“自然法”:中西比较 一、西方“自然法”学说的两大核心内容 二、中国“法自然”思想之要义 三、中西法理的歧异及其根本原因 第三章 中西法观念之比较 一、关于法的定义(形式、本质) 二、关于法的起源 三、关于法的作用、目的 第四章 从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特征 一、关于中国法的形成(起源) 二、关于中国法的家族本位 三、关于中国法的刑事化(公法化) 四、关于中国法的封闭体系 五、关于中国传统律学 第五章 中西法律传统今的“亲亲相为隐” 一、亲属容隐制度的历史发展与阶段特征 二、亲属容隐在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同异 三、不同社会制度下穿隐制的同异 四、不同法系中亲属容隐制的同异 第六章 容隐制的本质与利弊:中外共同选择的意义 一、容隐制的本质 二、容隐制的利弊 三、容隐制与法治理想:共同选择的意义 第六章 “亲亲尊尊”与“亲属用犯”:中西刑法的暗合 一、中西“亲属相犯”律之不谋而合 二、中西暗合之因由及差异之思考 三、近百年法制变革之教训 第八章 中西伦理与法律中的“和奸罪” 一、中西惩治“和奸罪”之法不谋而合 二、中西法的相同宗旨及某些差异 三、“和奸罪”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失误 第九章 西法的市民精神与中法的亲伦精神之比较 一、从“人民观”看中西法不同的伦理精神 二、从法律起源论看中西法不同的伦理精神 三、从至上权威观看中西法不同的伦理精神 四、从审判模式看中西法不同的伦理精神 第十章 性犯罪惩治:中西刑法“严以治束”传统的暗合 一、只以官吏为犯罪主体的性犯罪 二、官吏应加重处罚的其他性侵害罪 三、我国现行刑法相关缺陷及反省 第十一章 道德刑法化:西方刑法与中国旧法的暗会及其意义 一、关于见危难、冤狱不予救助或不予报告 二、关于遗弃自己原无法定义务养护之人 三、关于逃避与犯罪作斗争之责任 四、关于其他“道德犯罪” 五、刑法与精神文明关系之思考 第十二章 公民社会决定法治:从西方经验看中国 一、公民社会是法治社会的前提或基础 二、公民社会生活是法治规则的源泉 三、公民社会是法治的重要执行者 四、中国公民社会的积弱与健全之道 第十三章 大陆法系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一、大陆法系对清末法制改革的影响 二、民国时期“大陆法系化”的深入 三、新中国的法制历程与大陆法系影响 第十四章 中西法伦理会壁与法治模式的中国特色 一、中西两种法伦理的优长与偏误 二、中西两种法伦理结合的可能性 三、中西两种法伦理结合的方式途径
|
精彩片段: |
第一章 原“原罪”:中、印、欧犯罪终极原因说比较思考 一、《圣经》原罪说的法哲学含义 “人生而有罪”,这就是“原罪”。 “原罪”是怎么犯下的?《圣经》说是人类的那两位不争气的、有福享不住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犯下的。 本来,我们这一对祖先在伊甸园过得好好的。无喜无怒、无忧无虑,饮琼浆玉液,无生老病死之患。然而一经那连上帝都管不住的魔鬼撒旦的谗言哄骗,他们终于偷吃了“禁果”--“知善恶果”或“智慧果”,触犯了“天条”,被上帝定了罪,赶出了伊甸园,也就是判了“流放”之刑。至于他们被定了个什么罪名,至今不得而知,于是人们姑名之日“原罪”。 这个“原罪”是亚当和夏娃夫妻俩犯下的。要是根据“罚弗及嗣”的原则,我们这些亚当后裔也就没有任何责任可负了,“罪责自负”嘛。可是上帝太残酷,非“株连”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不可,要我们世世代代为他俩赎罪。这大概是我们所听说的株连最广的“判决”了。 我曾反复地思索过《圣经》里的这个关于人类的“原罪”的传说。现在总算理出了一点头绪。 第一,我看到,“原罪”的“犯罪动机”不是别的,而是好奇心,也就是探索未知的心。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为天地间之最贵者,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心。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