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
|
ISBN: | 978-7-5495-2575-1 |
条码: | |
作者: |
皇甫军伟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9.80
折扣价:¥28.31
折扣:0.95
节省了1.49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2-10-01 |
|
内容简介: |
著名教育实践家,国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家组组长——皇甫军伟直通孩子心灵的教育秘方!回归、构建家庭文化,道术合一,帮助家长消弭对教育的焦虑情绪,纠正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家是孩子是第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教育孩子应从如何和孩子沟通心灵开始。 本书是著名教育实践家皇甫军伟对当下家庭教育现实的一种思考和回应,目的是帮助人们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单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中上升到教育的道术合一,如何消解人们对教育的不安与焦虑,并从回归传统文化和重构家庭文化来达到家庭教育目标的实现。
|
作者简介: |
皇甫军伟,著名教育实践家,国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家组组长。曾为4000多名中小学生做过心理辅导,与3000多个家庭进行过深层次的教育对话。在家庭教育、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五大领域有深入的实践积累。倡导并践行“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理念,让无数家庭受益。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新闻会客厅》和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等节目做嘉宾,先后在深圳市“市民文化大讲堂”和淄博市“稷下大讲堂”做主讲嘉宾。
|
章节目录: |
目 录 第一编 文化•哲学•静心 第一章 建构家庭文化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文化的介入与沉淀是教育的出路 第三节 生命是文化的结晶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内核 第五节 家庭文化的核心 第六节 父性文化 第七节 母性文化 第八节 中国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九节 文化中的哲学蕴意 第二章 家庭教育的哲学思考第一节教育哲学 第二节 水知道的答案 第三节 根的表达 第四节 心的声音 第五节 内与外 第六节 静与动 第七节 有与无 第八节 前与后 第九节 曲与直 第十节 哲学背后的教育 第三章 家庭哲学体系与教育模式的统一 第一节 建构家庭哲学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 家长的自然态度 第三节 家长心田的几粒种子 第四节 中医思想与家庭教育 第五节 倾听孔子内心的声音 第二编 渐变•平衡•安心 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平衡与渐变原则 第一节 最好的教育成果永远是渐变的 第二节 渐变的基础 第三节 渐变的过程 第四节 渐变达成的标准 第五节 教育在渐变中谋求平衡 第六节 平衡需要实现的三个转变 第七节 平衡的心理基础 第八节 实现平衡的原则 第九节 实现平衡的时机和节点 第二章 家庭教育的系统修正与改变的关键点 第一节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三个概念 第二节 母亲的感情温度 第三节 父亲要从高处下来 第四节 家庭教育的“有用”与“无用” 第五节 情感教育与情绪管理 第六节 家庭文化的生成与反应 第七节 守根养土 第三编 生发•滋养•舒心 第一章 父母的修养与对孩子的滋养 第一节 教育的视野 第二节 家庭教育系统的归理 第三节 父母的平衡与化解 第四节 敬畏与真诚 第五节 朱德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章 教育的情绪调节与自控 第一节 教育的纯净与纯美 第二节 执著于自我纠缠 第三节 执著于对有形的努力 第四节 执著于过去和未来 第五节 情怀与境界局限 第六节 经验与认知的局限 第七节 找到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平衡点 第八节 执著于空间的存在 第九节 执著于文化的存在 第十节 执著于自然的启迪 第十一节 家庭教育的博雅 第四编 支撑•回归•目标 第一章 婚姻与家庭问题 第一节 婚姻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 第二节 婚姻对个人的作用 第三节 婚姻对社会的作用 第四节 身处危机的孩子们 第五节 健康的婚姻 第六节 爱与人格 第七节 在婚姻的心情账户里不断投入 第八节 最幸福的婚姻 第九节 减少与解决婚姻冲突 第二章 父母是孩子爱情与性教育的导师 第一节 帮助孩子树立爱情观 第二节 爱情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对教育者角色的要求 第四节 关于早恋 第五节 爱情教育的重点与艺术 第六节 性教育 第三章 教育心理与学习心理 第一节 什么是关键年龄 第二节 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 第四节 正确对待孩子的关键成熟期 第五节 孩子能力与非智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第六节 关键转折期 第七节 孩子的学习 第八节 孩子的时间透视 第九节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第十节 我们的目标 附录 皇甫军伟家庭教育对话录
|
精彩片段: |
我的教育人生 皇甫军伟 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几个孤独的灵魂去静静地聆听天空中闪烁着的星辰的低语。在孤独的守望中,注视人们心灵深处的光亮;在嘈杂与浮躁中,独守灵魂里默然的一份宁静;在宁静中,表达生命的真诚美。 努力地活着,将先贤圣哲的感悟演绎成为自己的一种生命状态,将一种生命状态提纯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将一种教育理念建构成一种空间,使之成为点燃每个人内心灯火的驿站,并使每个人内心的那束光成为生命的常态,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接点上,在历史的延长线上留下每个生命应有的痕迹,丰富和推动生命走向美好,走向和谐。 从有限的生命走向无限的传承,从历史的金字塔走向未来的智慧长城,从个体的感悟走向人类的共鸣,从无奈的叹息走向对生命的歌颂。 从大梦走向现实的细微,在细微的表达中彰显思想的张力;从大混沌走向清晰,在清晰中发现人类自身的无知;从无形的思想走向有形的建筑起居,从无垠的哲学世界走向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有限的生命时间走向无限的生命创意。生命本来像一个盛满葡萄酒的瓶子,活着就是在慢慢品味其中,当生命只剩下一个贴有标签的空瓶子时,你是把它当废品扔掉,还是在瓶塞上插一朵花,让它成为灵魂的艺术品置放在看到它的人们的心里? 既然皈依了教育,就让教育来管理自己的内心吧。没有信仰的人,内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归宿的。让自己的信仰来管理自己的人生,生命也许因此而绽放出让历史惊叹的花朵。否则生命就像山间的一株野草,在无声中生长在无声中消失。这或许是一种大境界。或许野草自有野草的信仰。但作为人,应该把自己放在某个山顶,在无声中释放内心的对生命的歌唱。 谋求生命的博大,谋求生活方式的简约;谋求灵魂的高贵,谋求内心对教育的虔诚;谋求精神境界的高远,谋求精神世界的清纯和朴素;谋求教育情怀的无限,谋求对每个生命的包容和托举。 回归自然,让自然给生命最真诚的拥抱;回归文化,让文化给心灵最亲切的慰藉;回归历史,让历史给思想最可靠的指引;回归家庭,让家庭给命运最温暖的安抚;回归生命,让生命给灵魂最有力的托举;回归灵魂,让灵魂带自己走向无穷和混沌。 大美世界,大美人生。
|
书 评: |
家庭教育是“心事”
吴丙年
家庭教育是“心事”,人心若浮躁了,家庭教育又岂能做得好?
这是皇甫军伟《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一书的核心主旨。在以技术为王,一切都可量化,操控,考核的今天,皇甫军伟对家庭教育的回望和思考,其视角和归属可谓朴素而又独特。说其朴素,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特点,千百年来都是以家文化为血脉的,家庭文化的沉淀和介入是教育的最终出路。家庭文化是什么?是状态,是情怀,是意识,是一种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是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气息和氛围。孩子的家庭生活即是他所受益的教育之初,之本。说其独特,是这样一种“由内自外”的“文化立教”的朴素理念,正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外而内”的,“功利化”的思潮冲击,当“狼爸虎妈”越来越多时,家庭文化也就日渐式微。
反思当前的家庭教育的普遍现状,皇甫军伟,这位曾与3000多个家庭进行深层教育对话的教育实践家认为:目标的错位,心的离场,爱的缺失是现行诸多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在诸多的家庭里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名牌大学,重点中学,一级学校……这样非常具体的目标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皇甫军伟看来:家,理应是最了解,也是最理解孩子的地方。所以,如果孩子是一尾鱼,那么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便是成就适合这鱼生活,成长的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家文化育一类心性,特点的孩子。而我亦认为,目前有太多的家庭担心孩子在日后的竞争中落后,争先恐后地以各种现行标准去训练孩子,这正是对家庭文化的抛弃,而孩子也必将丧失个性。而大家都懂得,即便是在物质的世界,苹果手机卖那么贵,卖那么好,不正是因其个性特点么!又何况是人,是人才呢?
这种错位的家庭教育观,导致了各式各样的家庭危机,让家庭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皇甫军伟认为,这又和错位目标下“心的离场”,“爱的缺失”不无关系。说到“教育之心”和“教育之爱”,有一个深具启示的说法:如果用“因为……所以……”,“如果……就……”,“无论……都……”三个关联词来描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哪一个会更合适呢?我们不妨试试:
因为你怎样怎样,所以我爱你;如果你怎样怎样,我就爱你;无论你怎样怎样,我都爱你。
不需要告诉任何人,我们只要摸着自己的胸口自问: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到底是用了哪个关联词呢?当家庭教育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目标放在那里,这种“自外而内”的要求和训练便成了家庭教育的最主要,最迫切的形式,我们的“教育之心”又怎能那么沉静自然?我们的“教育之爱”又怎会“无论……都……”呢?而更为遗憾的是,当孩子在我们的“塑造”下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或问题,我们却又因爱之名,以“可怜天下父母心”把问题之源归给了孩子,从而失却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和动力。
家庭教育是“心事”,以心养心才是正确之途。父母到底要怎样去教育孩子呢?《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以为:父母要成为父母,孩子要成为孩子,家庭要成为家庭。当家庭文化给父母和孩子的心以贴实的归属,以心养心,以人育人,便不会是多难的事情。
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朵百合花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为人父母的机会只有一次——既没有彩排,也不可能重演,既没有导演为我们设计桥段,又缺乏现成的剧本供我们参考,甚至,我们中的很多人尚未脱除稚气,便匆忙披挂上阵,仓促间成为了另外一个小生命的父母。因此,让大多数人感到困窘的,倒不一定是如何给孩子洗尿布、喂牛奶等不堪其繁的琐事,反而是如何领悟这个角色的真正内涵,进而把它扮演得出神入化,诠释得淋漓尽致。
已是北大大三学生的侄女雯婷十分优秀,可想当年青春期叛逆时也曾闹过离家出走等幼稚戏码。近日,她无意中告诉我,小学4年级一次“我想要……”的作文考试中,她以“我想要有一个百合花一样的女儿”赢得了最高分,也让她的老师和母亲泪流满面。虽然时隔多年,我已经没有机会再看到这篇令人动容的文章,但是,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心里依然充满了无限的酸楚和怜惜。如同作家们成年后会在“伤痕文学”中有意无意地回望并不太幸福的童年,小侄女自己还是个8、9岁的孩子,却早早地希望有一个“百合花一样的女儿”,这种心理上的期许,或者移情,恰说明她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她笔下的那个并不存在的“女儿”,从潜意识里来说,其实就是她自己。她字面上是写一个女儿,其实是站在对面,表达了对于一对优秀父母的期待。多少年过去了,她仍然对自己小时候父亲用皮带打她的粗暴耿耿于怀。我相信,这朵小小“百合花”的心瓣上一定会时常挂满泪痕。难怪,表嫂也坦承,当年对女儿的管教过于严厉,其实并不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其实,我一直在提醒她,当小家伙在成长,你们做父母的也一定要成长,要学习,过去行得通的那套办法,拿到现在真的就可能失效了。
这就如同《家庭教育的捷径》一书中所倡导的那样,构建和谐的,符合我们社会特征的新型家庭文化、父性文化、母性文化,对于提升当前的教育质量实有裨益。时代在以飞快的速度迅速地进步,社会面貌在发生巨变、意识形态在发生颠覆,而家庭教育水平及理念,恰恰是全面地滞后与落伍了。中国的父母,在越来越崇尚个性的90后一代面前,集体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低能和无力。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到了今天,再谈“可怜”二字,不仅是对父母之爱恩重如山的敬畏,甚至,不得不略带几分叹息与遗憾。表哥一家发生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小时候孩子很听话,许是对父母强势的屈从,随着见识和个人自主性的增长,又不可避免地想要挑战并打破这种权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斗争”,其实是人类永恒的难题和宿命——当我们是孩子时,我们努力试图冲破父母罩在头上的那张网,当我们成为了父母时,又如法炮制,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孩子头上编织了同一张网。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期待自己成为像百合花一样成长,纯洁、自然,他们不需要像狂风暴雨般的怒斥谩骂甚至殴打,因为,他们是无比柔弱,需要格外的关爱与呵护的,因此,我十分赞同皇甫军伟先生在书中的观点,“守根养土”,给予孩子们以最健康、珍贵的精神滋养,他们原本都可以像一朵百合花一样纯洁。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