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工具书及其它) - 工具书及其它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工具书及其它)
工具书及其它
|
ISBN: | 978-7-5620-4569-4 |
条码: | |
作者: |
[英]布朗 [英]坎贝尔 主编 马皑 等译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78.00
折扣价:¥70.20
折扣:0.90
节省了7.8元
|
字数: |
70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535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3-02-01 |
|
内容简介: |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法律心理学研究有着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日益得到司法实践部门的认可。但是,与众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的现象类同,我们国家的法律心理学研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在反思以往并纠结于如何创新的思考中,我们着眼于对国外的借鉴,希望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他山之石”,从而得到能够推动我国法律心理学发展的知识精髓,《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由此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探讨了法律心理学中最核心的分支──司法心理学中的有关问题,是一本优秀的法律心理学书藉。之所以优秀,首先是它涵盖众多本领域相关问题,让读者了解了司法心理学的边界,看到了心理学在司法中的价值。本书共涉及了司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近100个主题,包括理论的、方法的以及实践上的,有许多在中国的研究者看来是全新的。在这些研究主题中,包括我们过去所熟知并已有很多研究的,比如暴力罪犯矫治、犯罪心理画像、审讯心理以及生理心理测试技术等;但更多主题是我们以往并未接触或很少接触的,比如成人育儿能力的评估、层面理论研究、治疗性法学以及民事司法心理,等等。其次,作为一本优秀的研究手册,它的作者汇聚了全英法律心理学领域内的一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对自己有过专门研究的主题进行介绍与评述。可以说,在这本手册中承载了当代英国法律心理学家们的思想和行动,特别有助于中国的法律心理学工作者在开拓眼界的同时,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发现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最后,作为一本优秀的研究手册,它真正起到了指南的作用,甚至发挥了类似于词典的效果。虽然每位作者不可能将每个涉及的问题都深入细致地进行阐述,只能做到对相关问题的概况说明,但严谨的英国同行给我们留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充分了解每一个具体研究的发展脉络、理论背景、方法运用和实践应用等等状况的途径。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司法心理学:多重身份兼具的学科
第一编 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心理学理论基础
1.1 司法心理学中的行动系统理论应用
1.2 青少年犯罪
1.3 从发展的角度审视犯罪行为
1.4 进化心理学的视角
1.5 证人记忆心理学
1.6 层面元理论
1.7 头部创伤和犯罪
1.8 侦查决策的心理学基础
1.9 侦查心理学
1.10 人格理论与犯罪
1.11 司法心理学研究中的实用倾向
1.12 性犯罪人
1.13 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心理学中的应用
1.14 改变理论
1.15 治疗性法学
1.16 暴力犯罪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犯罪人的个人叙述
2.2 以层面理论进行研究设计
2.3 解释数据的内涵:司法心理学研究的多维尺度法
2.4 系统干预的评价
2.5 狱内犯罪行为矫治评估
2.6 司法实践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2.7 随机控制实验设计
2.8 稳妥转变及其临床显著性
第二编 实践及方法运用
第三章 评估
3.1 性虐待儿童受害者评估
3.2 证人陈述可信度评估
3.3 犯罪模式分析
3.4 青少年暴力风险评估
3.5 证人证言及可信度评估
3.6 虚假记忆
3.7 智障与犯罪
3.8 审讯中的受暗示性与虚假供述
3.9 调查询问方法及评估
3.10 心理健康评估
3.11 精神障碍犯罪人
3.12 记忆准确性
3.13 犯罪心理画像
3.14 成人育儿能力评估
3.15 假释决策
3.16 人格与犯罪
3.17 司法背景下的人格障碍分类
3.18 心理生理测谎技术
3.19 创伤后应激障碍
3.20 精神病态
3.21 成人的风险及危险性评估
3.22 性犯罪评估
3.23 陈述有效性分析
3.24 青少年与成人的自杀风险评估
3.25 弱势成人的能力评估及保护
第四章 干预
4.1 儿童性虐待及干预
4.2 恢复性司法的临床相关问题
4.3 危机谈判
4.4 育儿计划
4.5 犯罪预防
4.6 罪犯干预项目
4.7 毒品和酒精干预中的恢复与复原
4.8 罪犯矫治
4.9 风险管理
4.10 狱内自杀干预
4.11 治疗性团体
4.12 性犯罪人的矫治
4.13 暴力罪犯矫治
第五章 专业实践
5.1 专业人员的品德操守
5.2 多样性、平等性与人权
5.3 民事案件中的专家证人
5.4 刑事案件中的心理学专家证人
5.5 司法心理学的专业培训和教育
第三编 专题研究
第六章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6.1 入室盗窃:实验方法和理论基础
6.2 犯罪生涯
6.3 审讯中的人际欺骗识别
6.4 家庭暴力
6.5 种族灭绝
6.6 仇恨犯罪
6.7 因特网性犯罪
6.8 谋杀:法学、心理学及侦查学视角
6.9 抢劫
6.10 性侵犯
6.11 性幻想与性犯罪
6.12 跟踪
6.13恐怖主义研究:现存的问题与争议
第七章 心理学与民事行为
7.1 工作相关压力的评估与报告
7.2 庇护寻求者与难民
7.3 民事案件中的同意能力及评估
7.4 歧视与就业法庭
7.5 人身伤害
第八章 其他司法问题
8.1 纵火罪
8.2 狱内欺凌
8.3 童子兵心理问题
8.4 犯罪预防
8.5 枪支、枪击与犯罪
8.6 人质劫持:效果、应对和调节
8.7 催眠
8.8 陪审团决策
8.9 诈病:理论与方法
8.10 孟乔森代理综合症
8.11 警察职业文化
8.12 警察和狱警的职业压力
8.13 性骚扰
8.14 卧底警察和心理压力
8.15 被害人学
8.16儿童猝死综合症或明显的生命威胁事件
主题索引
|
精彩片段: |
译者前言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法律心理学研究有着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日益得到司法实践部门的认可。
但是,与众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的现象类同,我们国家的法律心理学研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一是学科发展的不均衡状态。表现为与刑事诉讼相关联的如犯罪心理学、刑事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倍受关注,而在实践中占有比重最大的民事诉讼中的心理研究相当薄弱,将公众置于国家主体的地位而开展的立法层面的心理学和社会选择研究基本没有,事实上影响了法律心理学整体上的建构与发展。二是缺少研究方法的整合。心理学倡导的科学主义的实验室研究与司法、执法过程中期望问题解决的经验性研究仍然未能完美地结合,进而在总体上阻碍了学科的进步。就实践部门来说,虽然充分认识到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学问,其普及与推广有助于立法、司法、执法部门提升社会公平与公正,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他们寄希望于法律心理学工作者的使命是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是有操作性、适合他们掌握与推广的工作范式,正是在这一社会需要的促动下,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测量、犯罪心理画像、罪犯心理矫治、司法人员心理健康等类似于专门性技术的心理学研究得以推广,而近百年来广受法律心理学研究者重视的证人证言可靠性研究、法官决策研究、未成年犯罪人心理特点等研究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实验室范畴中,没有影响立法与司法过程。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研究与推广中的问题,寻求将法律心理学成果更好地介入实践的路径。三是研究范式和解释理论相对狭窄,更多地局限于问卷、个案等描述方法,缺少与当代心理学多种方法与解释工具的连接。
在反思以往并纠结于如何创新的思考中,我们着眼于对国外的借鉴,希望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他山之石”,从而得到能够推动我国法律心理学发展的知识精髓,《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由此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探讨了法律心理学中最核心的分支——司法心理学中的有关问题,它不是一本传统上的学术专著,但它确实是一本优秀的法律心理学书籍。之所以优秀,首先是它涵盖众多本领域相关问题,让读者了解了司法心理学的边界,看到了心理学在司法中的价值。本书共涉及了司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近100个主题,包括理论的、方法的以及实践上的,其中有许多在中国的研究者看来是全新的。在这些研究主题中,包括我们过去所熟知并已有很多研究的主题,比如暴力罪犯矫治、犯罪心理画像、审讯心理以及生理心理测试技术等;但更多主题是我们以往并未接触或很少接触的,比如成人育儿能力的评估、层面理论研究、治疗性法学以及民事司法心理等。其次,作为一本优秀的研究手册,它的作者汇聚了全英法律心理学领域内的一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对自己有过专门研究的主题进行介绍与评述。在本书中,确实不乏一些领军人物,比如审讯心理领域的G.H.古德琼森(G.H.Gudjonsson)、犯罪心理画像领域的大卫·坎特(David Canter),以及本书的主编詹妮弗·M.布朗(Jennifer M.Brown)和伊丽莎白·A坎贝尔(Elizabeth A.Campbell)等,都是英国当前法律心理学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可以说,这本手册承载了当代英国法律心理学家们的思想和行动,特别有助于中国的法律心理学工作者在开拓眼界的同时,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发现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最后,作为一本优秀的研究手册,它真正起到了指南的作用,甚至发挥了类似于词典的效果。虽然每位作者不可能将涉及的每个问题都深入细致地进行阐述,只能做到对相关问题的概括说明,但严谨的英国同行给我们留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充分了解每一个具体研究的发展脉络、理论背景、方法运用和实践应用等状况的途径。
我们希望《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的出版,能够使中国法律心理学研究者们更全面地了解西方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成果,以及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了解西方法律心理学同行如何将研究运用于实践,进而为我国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一份优秀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翻译出版得益于各方共同的努力。中国政法大学为我提供了开展“犯罪与刑事司法心理学交叉学科研究”的便利,对这项课题的资金支持令我们有可能坚守学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特别是阚明旗编辑在本书的版权购买以及编辑出版上付出了辛劳,他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是我国法律心理学的幸事;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建波老师在本书的翻译以及译前的辅导上做了很多重要工作。
我要感谢每一位参加翻译工作的同学,他们的优秀永远是激励我奋进的源泉。林振林同学在图书选择、翻译指导、译文审校上的无私奉献令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感动。感谢我的研究生在本书的翻译工作中所做的努力,他们是林振林、丁慧、黄鹂、何晓晓、李婕、韩鹏、高东宝、王晓楠、何亭亭、初鑫月、何川、户雅琦,特别要感谢林振林和丁慧两位同学在本书的校对中所付出的努力。
在翻译分工上,马皑(11~110),林振林(引言,111~116,317,319)、丁慧(21,33,313,316,320~321,62,66~68,610~612,73,810,815~816)、黄鹂(31,318,324,41,412,63~64,813)、何晓晓(43~45,48~411,83~84,86)、李婕(22~28,613,815)、韩鹏(310,51~52,55,71,811~812,814)、高东宝(53,61,69,72,74~75)、王晓楠(35~36,38,54,65,81,87~89),其他17小节均由刘建波完成。
为使本书符合中国的司法语境,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在本书的最后编排中,我们将原文的章节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利于读者的阅读。另外,限于本书的篇幅以及减少读者的负担,经过原著作者的允许,我们将本手册的重要部分——“参考文献”和“人名索引”整理成近百页的电子版本,放置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网站(http://www.cuplpress.com/)和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网站(http://www.flxl.org/)上,以供读者方便下载与使用。
当然,作为一本研究手册,其在理论背景与深度上都会超过一般教材,而且由于本书的很多领域我们在翻译之前并未接触过,这就导致了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虽然我们已对相应问题的其他文献进行了学习,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但是,限于知识背景以及水平,书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问题,望读者予以理解,并指正。
马 皑
2012年5月于北京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