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问题研究(工具书及其它) - 工具书及其它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国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问题研究(工具书及其它)
工具书及其它
|
ISBN: | 978-7-5620-4754-4 |
条码: | |
作者: |
姚广宜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59.00
折扣价:¥53.10
折扣:0.90
节省了5.9元
|
字数: |
41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73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3-07-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在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姚广宜主持的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问题研究》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实证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由部分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成员从实证研究入手,在广泛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对媒体、受众、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参与人数分别为280人、203人、244人,调查数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所处的现状。本书正是在这一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实证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前 言 第一章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一、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 二、媒体监督司法具有合法性,司法应保护新闻自由 三、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四、媒体监督司法是把“双刃剑” 五、媒体监督的法制化 六、关于“媒体审判” 第二章 对媒体与司法关系现状的调查 一、受众:视媒体为寻求司法公正的重要渠道 二、媒体:监督环境不容乐观 三、司法工作人员:赞成媒体监督的声音占主流 四、从对比看当前媒体与司法的关系 第三章 媒体与司法的关系 一、媒体与司法关系的实质 二、媒体监督司法的必然性 三、媒体对司法的影响 四、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 第四章 媒体监督司法的法律依据 一、媒体监督的宪法依据 二、媒体监督的法律依据 三、媒体监督的政策依据 四、媒体监督的地方立法探索 五、媒体监督的法律禁区 第五章 媒体与司法机关 一、媒体与司法机关 二、媒体与司法机关关系的现实考察 三、媒体对司法机关舆论监督中的若干问题 四、改善媒体监督司法机关的若干建议 第六章 媒体监督与司法活动 一、媒体对司法活动监督的现状 二、媒体监督司法活动的要素 三、不同司法环节的媒体监督 四、如何做好媒体监督 第七章 司法公正与司法信息公开 一、司法公开与司法信息公开 二、司法信息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 三、媒体与司法公开 第八章 网络环境下的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 一、网络环境下媒体监督的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媒体监督与司法产生冲突的本质 三、网络环境下媒体监督的过程分析 四、网络环境下的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 五、网络环境下媒体监督司法存在的问题 六、网络环境下媒体与司法的协调 第九章 域外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及借鉴 一、英美法系 二、大陆法系 三、《传媒与司法独立关系的马德里准则》 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十章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平衡中的难点及建议 一、媒体与司法:双方的隔阂和抵触心理 二、司法机关对媒体采访处处设限 三、司法信息公开何其难 四、如何看待“媒体审判” 五、如何避免司法机关“自说自话” 六、媒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七、关于案件报道的五条原则 附录: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附录一: 新闻从业人员对媒体司法监督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报告 附录二: 受众对媒体司法监督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报告 附录三: 司法工作人员对媒体司法监督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报告 附录四: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调查问卷结果对比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前 言
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不仅仅是报道与被报道的关系,还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新闻媒体监督是否会对司法结果产生影响,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就研究主体而言,既有法学学者和新闻传播学者,也有众多司法工作者。他们著书立说,撰文评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于监督,在古汉语中,是指上级对下级的监察和督促。如《后汉书》中曹操所言“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这里的监督是针对带兵打仗的将领的,目的是防止权利被滥用。封建社会建立之后,设立御史大夫专司监察职能,确保皇令畅通,法正刚严。到了现代汉语中,监督是指“严密注视并督促”,从字面上看,这就并不限于上下级之间,平级的、横向的监察和督促,同样是监督的应有之义。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中,专门的监督部门甚至可以针对领导开展监督,这时的监督还具有下级针对上级开展的特性。
但是监督的特质决定了这种监察和督促只能是单向的,而且必须是有法律保障的,否则,监督就成了空话。所以,这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其一,监督谁?谁最应该被监督?其二,谁来监督?谁有资格来监督?其三,为什么需要监督?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监督的对象问题——显然是所有的人都应该被监督,包括我们自己。其中,团体、组织和掌握权力的人最应该被监督。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是监督的主体问题——监督必须遵守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监督主体和客体的分离,绝不能主客一体,自我监督。在监督主客体分离的原则之下,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一个公民(群体的即为公众),都具有监督的权力。第三个问题解决的是监督的根据或者动力问题——不仅因为人是有缺陷的,都会有疏忽,会犯错,会作恶,监督是预防和制止错误的方式之一,而且,由于环境和规则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一种遏制作用,正所谓“人言可畏”,所以,需要通过监督来维护规则,净化环境,充分发挥它们的制约作用。
关于媒体监督司法,广义上是指传媒对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及其他司法活动主体的监督;狭义的理解,则是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以法院、检察院为对象,对起诉、立案、侦查、庭审、裁判、执行等司法活动进行的监督。在司法实践中,媒体常常通过报道司法审判活动、发表案件评论等方式监督法院、检察院的司法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理解及相关概念的解释可以发现,人人都是被监督的对象,人人都具有监督的权力,如果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二者的最佳平衡点,使传媒对司法的监督自由而不过度,司法对传媒的排斥合理而不过分,毫无疑问,整个社会就能形成一个互相制衡的良性互动关系。媒体监督司法也因此而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
2009年底,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姚广宜教授主持的“中国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问题研究”课题获教育部社科基金立项。为此我们专门成立课题组,针对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实证研究。其中一项关于媒体舆论监督状况的调查,是针对媒体工作者、普通受众和司法工作人员三个群体进行的。受访对象中媒体工作者参与人数为280人(主要是法制新闻记者);普通受众参与人数为203人(排除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受众和媒体工作者);司法工作人员参与人数为244人(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及其他司法工作人员)。这些被调查的人群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工作在直辖市(如北京、上海等)和省会城市(如石家庄、沈阳、郑州等)。调查采取随机调查,以纸质问卷、Email电子问卷及专业网站电子问卷形式多种途径发放、无记名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整个调查过程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运作,问卷的统计整理由统计学专业老师利用电子计算机完成。此次调查由于参与人员广泛、数据翔实,调查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所处的现状。
调查显示,当前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总体评价是:一方面,大家普遍认同媒体对司法监督具有较大影响力,其积极的影响在于推动事件得到依法处理,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使事件处理偏离法制轨道,甚至形成媒体审判。因此,对于媒体监督司法问题,既要着力改善监督不力,还必须努力规范监督。这需要新闻媒介付出加倍的努力,力争监督的问题找得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司法界给予更多的宽容与支持,使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张力始终掌控在一个合理的幅度之内。
当然,司法与媒体监督宛如一币之两面,在信息时代、法治社会,互为依存,须臾不可分离。因此,双方都应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的编写历时3年,它凝结着全体作者的心血,是理论研究与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本书各章执笔人分别为:第一章姚广宜、孙娟、张砥;第二章姚广宜;第三章刘斌、朱巍;第四章王松苗、孙娟;第五章王佳航;第六章王松苗、赵倩;第七章姚泽金;第八章姚广宜、张砥;第九章姚广宜、孙娟;第十章李曙明、王松苗。附录部分的调查报告分别由姚广宜、黄金、王佳航撰写。
本课题的中期研究成果丰富。课题组先后有3篇论文在中国核心期刊发表:包括姚广宜的《记者眼中的媒体司法监督现状》(《新闻记者》,2011年第9期》);姚广宜、张砥的《网络环境下的媒体监督特点》(《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王松苗、李曙明、赵倩的《传媒与司法:冤家还是亲家》(《中国记者》2011年第12期)。《传媒与司法:冤家还是亲家》一文还获得2011年度中国新闻奖论文类三等奖。此外,在一般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成果有:《中西方语境下的“媒体审判”差异》(《法治新闻传播》2011年第3期);《〈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调查报告》(《检察日报》2012年1月11日第08版);《媒体与司法,如何良性互动》(《青年记者》2012年第7期)《香港媒体与司法之间的关系论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等。
本课题的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工作也得到了全体参编者以及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毕秋灵老师亲自指导问卷的设计和统计;张艳红、刘徐州、王天铮、阴卫芝、胡梦瑶等老师参与了问卷的调查。部分研究生高馨、林笛参与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朱泓洁、蒲小磊以及部分新闻学本科的学生参与了问卷的发放和统计。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刘海光主任和张阳编辑给予极大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编 者
2013年2月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