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西南少数民族口述传播史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西南少数民族口述传播史研究
ISBN:978-7-5624-7861-4 条码:
作者: 蓝东兴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2 开本:16开
定价: ¥58.00  折扣价:¥55.10
折扣:0.95 节省了2.9元
字数: 397千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数: 363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4-0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所述的口述传播,特指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的目的明确的信息传播,其信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传播形式具有程序性,它通常超越个人经验,是 “公共意识”和“族群记忆”。以前关于民族地区的口述文化主要是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原生态的收录,本成果则主要以传播学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对民族地区口述传播中过程和传承关系的关注,来看民族文化的演变。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有:
1)已有的民族地区关于口述传播的原始文本;
2)作者本人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湘西、缅甸等地做的田野调查。

作者简介:
蓝东兴,教授,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独立完成省级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交流史研究,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主持编辑《西南少数民族文史资料·团结卷》,出版专著《我们都是贵州人:贵州移民心态剖析》《贵州传播史》《贵州少数民族口述传播史研究》;长期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并曾到缅甸、越南等周边区域对民族风情做深刻的民族志研究。

章节目录:
前言
第一章总论:口述•口述传播•民族文化传承
第一节“口述传播”和“口述传播史”等概念的厘定
一、与“口语传播”的比较
二、与“口述史”的比较
第二节 口述传播与文化的关系
一、口述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口述传播的文化特征
第三节 口述传播与民族语言传承
一、保护语言的意义
二、保护各民族、各社群口述传播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口述传播研究的意义
一、口述传播研究的文化意义
二、口述传播研究的传播学意义
第二章空间论:区域视野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口述传播史
考察
第一节西南地理环境中的口述传播史
第二节西南人文环境中的口述传播史
第三节西南跨境民族口述传播的历史特点
一、传播关系基本平等
二、传播进程有阶段性
三、传播内容连续
四、传播活动频繁
五、信息数量基本对等、信息质量没有明显高低
第三章进程论:西南少数民族口述传播的历史阶段
第一节 口述传播的起源
第二节西南史前口述传播
一、云南史前口述传播
二、巴蜀史前口述传播
三、桂北史前口述传播
四、贵州史前口述传播
第三节文明时代的西南口述传播变迁
一、秦汉至元朝初年的口述传播
二、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的口述传播
三、清末以后的口述传播
第四章符号论:西南少数民族口述传播符号的历史隐喻
第一节西南少数民族口述传播符号的历史特征
一、语言符号的历史特征
二、非语言符号的历史特征
第二节 符号编码和解码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历史分析
一、共时性现象的历史分析
二、历时眭变化的历史分析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符号解码的意义共通性
一、西南少数民族口述传播符号的历史意蕴
二、符号解码的意义共通性
三、口述传播有时候就是符号的传播
第五章客体论:历史视野下的内容、形式、文本和话语分析
第一节传播内容的历史镜像
一、反映生活和生产技能的历史
二、折射伦理道德的历史
三、沉淀人生信仰的历史
四、凝结民族认同的历史
第二节传播形式的历史遗存
一、歌唱形式流淌的历史意蕴
二、讲述形式表达的历史内涵
三、歌唱和讲述并用形式释放的历史信息
四、歌舞一体形式的历史律动
五、口述传播形式稳定性特点的历史分析
第三节传播文本的历史印痕
一、神话文本:保存历史的文化符码
二、传说、故事文本:折射历史的思想
三、民间叙事诗和歌谣文本:呈现历史的情感
四、谚语、咒语、秘方等文本:凝结历史的智慧
第四节传播话语的历史踪迹
一、从话语特点看历史
二、从话语权反观历史
第六章主体论:口述传播的历史在生活中延续
第一节传播主体具有生活本色
一、家人
二、村寨长老
三、宗教人物
第二节传承关系反映生活的内部结构
一、血缘家庭传播
二、地缘村社传播
三、业缘师徒传播
四、宗教组织传播
第三节传播方式充满生活情趣
一、传播“把关”的生活化
二、传播的程序生活化
第四节传播环境具有生活气息
一、生产劳动中的口述传播
二、日常生活中的口述传播
三、人生礼俗中的口述传播
四、岁时礼俗中的口述传播
第五节 口述传播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
一、传播目的:口述传播属于生活的一部分
二、传播功能:口述传播能够使生活充实
第六节社会生活与口述传播的关系
一、社会生活状态制约口述传播
二、口述传播影响社会生活
第七章余论:口述传播的未来
第一节口述传播的现实处境
一、未来仍需要口述传播
二、口述传播的前景堪忧
三、口述传播消亡的情形
第二节 口述传播的发展前景
一、变化趋势
二、内容变化
三、形式变化
第三节保护传统口述传播的应对举措
一、口述传播的保护者要走出误区
二、口述传播的抢救和保护措施
三、对口述传播保护中偏颇行为的批评和建议
四、口述传播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五、口述传播的发展需要加强引导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