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国家级重点教材) - 国家级重点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国家级重点教材) 国家级重点教材
ISBN:7-300-03337-7/F.991 条码:
作者: 高鸿业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2-6 开本:18
定价: ¥60.00  折扣价:¥54.00
折扣:0.90 节省了6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F0991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2-06-20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
第二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3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8
第四节 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10
第五节 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12
第六节 本教材的特点 14

上编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21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22
第二节 需求曲线 25
第三节 供给曲线 29
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32
第五节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9
第六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42
第七节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63
第八节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68
第九节 结束语 72

第三章 效用论 78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79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90
第三节 预算线 97
第四节 消费者的均衡 100
第五节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104
第六节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09
第七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116
第八节不确定性和风险 118
第九节 结束语 128

第四章 生产论 135

第一节 厂商 136
第二节 生产函数 140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144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151
第五节 等成本线 157
第六节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158
第七节 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164
第八节 扩展线 165
第九节 规模报酬 166
第十节 结束语 168

第五章 成本论 173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173
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175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179
第四节 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188
第五节 长期总成本 191
第六节 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 194
第七节 结束语 203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208

第一节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208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210
第三节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15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219
第五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223
第六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225
第七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27
第八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232
第九节 结束语 234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241

第一节 垄断 242
第二节 垄断竞争 255
第三节 寡头 264
第四节 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276
第五节 结束语 279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284

第一节 分配论概述 285
第二节 引致需求 286
第三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287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293
第五节 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297
第六节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300
第七节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304
第八节买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306
第九节 结束语 311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314
第一节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314
第二节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323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328
第四节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337
第五节欧拉定理 343
第六节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345
第七节 结束语 347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 351

第一节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352
第二节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355
第三节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364
第四节 结束语 375

第十一章 福利经济学 379

第一节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379
第二节 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380
第三节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384
第四节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387
第五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390
第六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398
第七节 社会福利函数 401
第八节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07
第九节 结束语 411

第十二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416

第一节 垄断 417
第二节 外部影响 422
第三节 公共物品 430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436
第五节 结束语 445
第六节 微观经济学结束语 446

下编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三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459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459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462
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466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469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471
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474
第七节 结束语 475

第十四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82

第一节 均衡产出 482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485
第三节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492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498
第五节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502
第六节 乘数论 504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乘数 506
第八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510
第九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517
第十节 结束语 519

第十五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526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527
第二节 IS曲线 534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541
第四节 LM曲线 548
第五节 IS-LM分析 555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560
第七节 结束语 562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569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569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571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 578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584
第五节 结束语 586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596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597
第二节 财政政策 599
第三节 货币政策 610
第四节 资本证券市场 621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626
第六节 结束语 631

第十八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637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637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642
第三节 长期总供给曲线 648
第四节 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 649
第五节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654
第六节 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656
第七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661
第八节 结束语 662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666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666
第二节 国际贸易组织 671
第三节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676
第四节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678
第五节 结束语 680

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684

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 684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 691
第三节 IS-LM-BP模型 699
第四节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701
第五节开放经济条件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704
第六节 调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 708
第七节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713
第八节 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结 716
第九节 结束语 717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720

第一节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720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723
第三节 新古典增长理论 726
第四节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734
第五节最优经济增长途径简述 738
第六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741
第七节 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 745
第八节 经济周期理论概论 748
第九节 结束语 754

第二十二章 通货膨胀理论 759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和分类 759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763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769
第四节 价格调整曲线 772
第五节 通货膨胀与产量 777
第六节 政府针对通货膨胀的政策 785
第七节 恶性通货膨胀 791
第八节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795
第九节 结束语 796

第二十三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800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801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807
第三节 新古典学派的观点 809
第四节 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813
第五节 新古典模型 816
第六节第五节内容的数学说明 819
第七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821
第八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分析 824
第九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 827
第十节 黏性工资和价格存在的理由 829
第十一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 832
第十二节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837
第十三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840
第十四节 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的结束语 842

第二十四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850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吗? 851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 855
第三节 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时应加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857
第四节 科学主义 861
第五节 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讳 863
第六节 广泛而庞杂的内容 866
第七节 貌似新颖的形象 867
第八节 全书结束语 870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873
附录二 重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880
附录三 重要术语汉英对照检索表 883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