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比较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文库) - 新闻传播学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比较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文库) 新闻传播学文库
ISBN:7-300-04039-X/D.627 条码:
作者: 童兵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0
定价: ¥23.00  折扣价:¥20.70
折扣:0.90 节省了2.3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D0627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2-05-28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童兵,1942年11月2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为第一个新闻学博士,1990年晋升为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树仁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问题顾问,北京记协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思潮及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新闻改革。
出版的主要专著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新闻传播理论》等,主编了《中西新闻比较论纲》等四部图书,合作出版了《新闻理论教程》(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新闻事业概论》(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等五部图书,先后发表新闻传播学论文三百余篇。

章节目录:
 
精彩片段:
在比较分析中深化新闻传播学研究

 比较新闻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它从属于而不是独立于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科学。比较新闻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子学科,它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各国、各地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比较新闻传播学同其母学科新闻传播学相比,突出的是它的方法论意义。从这一视角审察,我们可以对比较新闻传播学的定义作这样的界定:比较新闻传播学是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全面深入地揭示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公布了《学科代码表(国标)》,在二级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代码860)中列入了“比较新闻学”(代码860.1050),作为三级学科之一。①在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这是第一次以法律文书的形式确定比较新闻学的学科地位。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将新闻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这一重大决定标志着新闻传播学(在此前称新闻学与传播学)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地位的提升,也意味着对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科研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由于学位委员会改称新闻学与传播学为新闻传播学,作者顺理成章,把比较新闻学改为比较新闻传播学。在作者撰写的另一本著作《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曾对此改称作过这样的说明:新闻传播学不是新闻学加传播学,而是研究新闻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在传统新闻学基础上,吸收传播学的一些学术成果,运用传播学的一些学术名词,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新闻传播现象,考察新闻传播过程,讨论这种不同于一般大众传播的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及其原理、原则。②

 比较新闻传播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其他子学科,如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实务以及新闻传播法学、新闻传播伦理学、新闻传播社会学等不同,它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一,上述这些子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而比较新闻传播学则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事业本身,同母学科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合一的;所不同的是,比较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包括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新闻传播事业,研究对象广泛且有特殊的地域要求。

 第二,上述各子学科有时也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但比较新闻传播学则主要、大量使用比较研究法,可以说,比较研究法是比较新闻传播学立身的根本,学科生命力之所在。离开了比较研究,也就不存在比较新闻传播学。只有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广泛的、仔细的对照和分析,才能发现和认识新闻传播的共同规律,发现和认识各国、各地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

 关于后一个特点,这里有必要多说两句。

 在西方语言中,“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就是沿着某条道路向前走的意思。学者吴岱明指出,从现代科学意义上来理解,“方法”是指人们在一切活动领域内从实践上或理论上把握现实,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称。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强调方法的极端重要性。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①

 作为重要的方法论之一,比较研究法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冲原丰指出,比较在社会科学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实验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所起的作用。

 比较,是人们依据特定的认识与实践目的,将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加以对比,来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大量的现象认识某种结论或规律,就是比较研究法。

 运用比较研究法以及把这一方法引入各国、各地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有着充足的理论依据。

 第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结合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新闻传播规律的一致性与各国各地新闻传播活动的丰富性反映出上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共同性和差异性成为比较研究的客观基础。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之间,以及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比较方法就包括空间上的比较和时间上的比较,前者即事物既定形态上的比较,能使我们得以区分各种不同事物的外在特征;后者即事物历时形态上的比较,能使我们得以认识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态呈现的不同情状。

 第二,各种客观事物相辅相成、互为依托,辩证地联系在一起,又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而独立存在,互有区别。各国各地的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事业既独立又联系。这种普遍的联系和各自的区别,成为比较研究法得以运用的第二个科学依据。

 第三,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各地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活动、一国一地的新闻传播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有区别就有特点,有特点就有了科学研究的对象。这是在新闻传播研究中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又一个理论依据。

 比较研究法的运用有两个重要前提,即:一,比较的双方或多方必须具有可比性;二,研究者必须拥有大量的资料。不同事物间的相对应的属性关系称为同一关系,只有具备同一关系的不同事物的属性才有可比性,而不具备同一关系的不同事物的属性是不可比的。我们可以就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功能及它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等对中外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事业展开比较,因为这些新闻事业在性质、功能、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等问题上具备同一关系。我们也可以就中国受众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因为过去中国的受众同现在中国的受众具备一定的同一性。但我们无法就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同外国报纸的读者进行比较,也无法就中国报纸的编排同西方电视的观众进行比较,因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两组事物都不具备同一关系。

 一切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事实,离不开资料。巴甫洛夫说过:“鸟的翅膀无论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支持,就决不能使鸟体上升。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是枉费心机。”①恩格斯在《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不仅讲到事实和资料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事实和资料本身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①

 一般的科学研究尚离不开事实和资料,对这些事实和资料有着严格的要求,那么为着进行针锋相对的、有说服力的分析比较,比较研究对材料和事实的要求就更高了。胡适做史学等学科研究时强调指出,做学问的人全靠用最勤劳的工夫去搜集材料,用最精细的工夫去研究材料,用最严谨的方法去批评审查材料。②傅斯年还专门指出,做学问要千方百计地寻求和研究第一手资料。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中说,凡是能直接研究材料的就进步;凡是不能直接研究材料、只能间接研究材料的,或是研究前人所研究的材料的,或只能研究前人所创造的材料系统的就退步。

 新闻传播学的比较研究是文化比较的一部分。有学者考察,社会科学中比较方法的应用早于自然科学。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对158个城邦的政制进行过比较分析,写成了著名的《雅典政制》一书。而自觉地、较全面地对某一学科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18世纪,被尊为比较法学开山鼻祖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东西方一些国家进行了比较。到了19世纪,比较文学先后在法国和美国问世。在中国,司马迁的《史记》曾作过历史的比较研究;清末严复的《论世变之亟》一文被人们看做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开端。后来,王国维、梁启超步其后尘,也分别进行了比较文化学的研究。王国维将《红楼梦》和《浮士德》作了对照分析。梁启超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进行了中国与多国改制的比较研究。

 有学者指出,中国接触到外来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汉代,那时主要是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汉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历经无数次的冲突、斗争、交流和融会,最终被传统中国文化所同化,形成一种新儒学——宋明理学。及至后来马可·波罗遍游中国,利玛窦传来基督教文化,但由于当时中国仍处在“天朝上国”的世界中心主义的氛围里,因而西方文化没有在中国留下深刻的影响,两类文化接触后的比较也就仍然没能形成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进入近代,西方国家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赢得了世界性的胜利。于是,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欧洲中心主义”和种族优越感。与此同时,殖民地人民反侵略和维护本土文化的斗争也引起了西方人的反省:难道在西方之外,果真存在着一种不可被征服并且同西方文化并存的文化?那么,这种文化是怎么造成的,它有什么特征?它跟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同?出于征服他类文化的目的,西方人掀起了文化比较研究的热潮。此外,一些怀着好奇心和执著于文化探究的学者也加入其中,这是早期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能够较客观地进行的背景之一。

 中国的比较研究较早在文学和教育学领域展开。20世纪80年代出版过一部对中西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进行全方位综合性比较的专著《中西500年比较》。著名学者汤一介指出,该书是一本“立足现实、回顾历史、面向世界、放眼未来的中西综合性比较的专著。在当前我国的巨著中,像这样的写法还是第一次。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①。这本长达七十余万字的著作是笔者读到的进行比较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的比较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有四本代表性著作。
 第一本是1994年4月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陶涵先生主编的《比较新闻学》,该书其实早在1992年即已成书,且由当时的《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作序。这是一本鸟瞰式的史论俱备的新闻传播比较研究著作,篇幅不大,仅16万字,但它开了祖国大陆新闻传播学比较研究之先河,出版说明指出,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大陆新闻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第二本著作名为《中西新闻比较论》,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樊凡教授和他指导的五名硕士生共同完成,出版于1994年9月。这本书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剖析和观察中西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新闻思维、文化制约力、新闻道德、新闻文体等的异同,提出了不少有价值、有见地的学术高论。

 第三本是《比较新闻学》,由江西财经大学经济文化传播系刘夏塘教授会同南昌大学新闻系、江西日报社一些人士共同编写。全书18章,含新闻理论比较7章,新闻文体比较5章,新闻业务比较6章。从体例上看,该书是较为全面的。

 第四本是由笔者主编,笔者及其他的课题组成员合作完成,书名《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的结项成果。全书设历史回顾、编辑方针、传媒组织、社会调控、法制伦理、新闻教育、新闻观念七章,凡三十余万字。在四本书中该算是内容最为全面、文字也最多、比较研究深度上有所前进的一本。

 除上述四本书外,新闻传播比较研究大约还有一百余篇论文散见于各地出版的新闻学术刊物。

 总的看来,新闻传播比较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展开,时间很短,成果不多,研究队伍零散,缺乏组织和资金投入,研究成果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还不明显。因此,把新闻传播比较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构建比较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在目前是十分必要的。这本书的写作与出版,便是其中的努力之一。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