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出版了,它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产物。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工程。我国要在新世纪建设学习型社会,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小康,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基础和支撑、作为各领域专门人才的摇篮的高等教育便一定要注重质量。高等教育注重质量,就要坚持以本科为本,如果没有本科教育的质量保障,便不可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也不可能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目前,全国高校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有200多个,由于该专业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又由于它是文科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注重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质量便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本系列教材的组织编写和出版发行,其背景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它除了是响应教育部提出和推动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际行动外,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一是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文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为它的一个二级学科,从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更加明确、更加科学。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二是中等学校政治课改革力度加大,全国的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均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也在实施新的德育课教学大纲,而为中等学校政治课培养、培训师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改(包括教材改革)却相对显得滞后。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以便更好地为中等学校政治课提供理论支撑、人才支撑?三是本系列教材各位主编所在的高校专业点是国家重点学科或省(市)重点学科,基本上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特色专业建设点。我们这些博士点、重点学科以及特色专业点,如何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教材建设无疑是重点学科以及特色专业点建设的重要方面,它是体现质量和特色的必要条件与基础。质量和特色就是生命。本系列教材编写的指导理念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教材建设。在编写中,加强从整体上学习、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运用其研究成果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为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服务;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做起,逐步拓展、深化,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规律;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材特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时代课题,吸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在教材内容、编写体例、呈现方式上改革创新;打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界限,增强教材的专业适应性。为了体现上述指导思想,本系列教材纳入编写出版计划、分批逐步推出的有:从整体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课程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材、相关学科课程教材和培养应用能力的课程教材等。本系列教材是在2009年起陆续出版的“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的基础上,吸纳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吸收更多具有长期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的专家担纲,重新修订升级换版而成的新的系列教材。教材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长期的过程,相信“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的面世,一定能够为推进这一过程作出宝贵的贡献,为今后深化改革、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体系积累经验。在本系列教材即将陆续推出、接受教学实践检验之时,写了上面一些话共勉之,是为序。
后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论》一书是“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需要编写的专业课程教材。本教材旨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技能。围绕这一目标,本教材按照着力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的要求,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维度,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相关理论,介绍了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技能,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策略。 本教材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编辑同志为本教材付梓付出了辛勤劳动。张耀灿、杨晓慧等专家对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而中肯的意见,对完善教材的内容、保证教材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教材在编撰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著作、论文等,吸取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囿于研究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同行和广大读者指正。 本教材由东北师范大学李忠军、王占仁主编,并邀请了国内多所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参与编写。在教材编撰过程中,首先由东北师范大学方面组织集体讨论,由李忠军汇集各方编写意见,独立制定编写提纲;后由各负责同志依据提纲进行各章节的编写工作。全书由李忠军统改定稿。具体分工如下:绪论: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第一章:李忠军(东北师范大学);第二章: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第三章:薛徽(大连理工大学);第四章:刘艳杰(厦门大学);第五章:李忠军、金昕(东北师范大学);第六章:孔洁珺(东北师范大学);第七章:祁明、朱华珍(同济大学):第八章:吴薇(华东师范大学);第九章:赵北平(华中理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