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自然形态的城市设计:基于数字技术的前瞻性方法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自然形态的城市设计:基于数字技术的前瞻性方法
ISBN:7-5641-5320-5 条码:
作者: 苏毅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5.00  折扣价:¥42.75
折扣:0.95 节省了2.25元
字数: 400千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4-1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中外历史中曾出现的自然形态的城市设计案例做了分类与归纳;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的城市设计理论做了讨论与评价;继而,在引进当今流行的GIS、计算机模拟和参数化设计等辅助设计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几种结合了数字技术的城市设计创新方法;最后以青岛理工大学校园规划和映秀镇居民参与社区规划等实验项目为例,较完整地讲解了这些新方法的具体运用。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现实意义 /5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 /7
1.3.1 研究对象——城市形态、自然形态、参数化设计 /7
1.3.2 研究框架 /10
1.3.3 创新点 /10

2 城市形态学方面的理论综述 /12
2.1 概述 /12
2.2 概念——从“形态”到“城市形态” /12
2.2.1 形态 /12
2.2.2 城市形态 /13
2.3 城市形态研究背景与历史 /14
2.3.1 当前国际研究状况 /14
2.3.2 国际研究的历史 /15
2.3.3 国际研究的分类 /17
2.3.4 国内研究的历史 /18
2.3.5 国内研究的分类 /29
2.3.6 目前城市形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9

3 城市设计中的自然形态及其来源 /30
3.1 区域尺度的自然形态设计 /31
3.1.1 以自然地理为框架的天然自然形态 /31
3.1.2 以人类活动为框架的自发式自然形态 /35
3.2 城市尺度的自然形态设计 /39
3.2.1 概述 /39
3.2.2 继承——从城市历史文脉出发的自然更新 /40
3.2.3 叠合——恢复基地原有的绿色环境 /44
3.2.4 创造——新自然形的产生 /47
3.3 分区尺度的自然形态设计 /52
3.3.1 概述 /52
3.3.2 仿生与隐喻 /52
3.3.3 “句法生成”方法 /55
3.3.4 参数化设计 /57
3.4 节点尺度的自然形态设计 /61
3.4.1 概述 /61
3.4.2 自然形态的景观 /62
3.4.3 自然形态建筑 /63
3.4.4 将建筑和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新节点 /66
3.5 本章小结 /67

4 传统城市中的自然形态 /70
4.1 概述 /70
4.2 西方传统城市的自然形态 /73
4.2.1 从远古至古典时期的城市 /73
4.2.2 早期伊斯兰教城市 /76
4.2.3 中世纪城市中的自然形态 /77
4.2.4 文艺复兴城市 /80
4.2.5 巴洛克城市 /81
4.3 中国传统城市的自然形态 /82
4.3.1 城市的低密度 /82
4.3.2 建筑群的内向性 /84
4.3.3 对自然的抽象和理性认识——“风水” /84
4.3.4 因地制宜的山水城市 /85
4.4 本章小结 /86

5 城市自然形态设计的几何基础 /88
5.1 几何学对自然形态城市设计的意义 /88
5.2 几何学在自然形态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89
5.2.1 欧氏几何的应用 /89
5.2.2 解析几何的应用 /92
5.2.3 “找形法”与索引曲面 /94
5.2.4 微分几何与样条曲面(包括NURBS曲面) /97
5.2.5 分形几何的应用 /100
5.2.6 拓扑几何的应用 /110
5.3 本章小结 /115

6 (关联)参数化方法 /116
6.1 建筑领域应用(关联)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历史 /116
6.1.1 西方早期的应用——盖里和格雷姆肖等建筑师的实践 /116
6.1.2 国内 (早期) 实践 /118
6.2 参数化设计思路的发展 /119
6.2.1 几何约束 /119
6.2.2 几何关联 /121
6.2.3 意义关联 /122
6.2.4 人工智能和复杂科学 /124
6.3 参数化设计软件 /125
6.3.1 “参数化设计软件生态圈”的概念 /125
6.3.2 参数化绘图软件 /126
6.4 城市自然形态设计与参数化方法的结合 /136
6.4.1 来源于自然界本身的自然形态 /136
6.4.2 来源于感性艺术创造的自然形态 /137
6.4.3 来源于市民互有偏差的个性化活动的自然形态 /137
6.5 本章小结 /137

7 传统设计方式与参数化设计方式的结合 /138
7.1 草图和草图数字化 /139
7.1.1 草图和草图数字化的意义 /139
7.1.2 各种草图数字化技术 /140
7.2 手工模型的三维扫描 /144
7.2.1 手工模型的价值 /144
7.2.2 自由曲面形式模型的制作方法 /144
7.2.3 三维扫描 /145
7.2.4 三维扫描的计算机输入 /151
7.3 替代三维扫描的近景摄影测量方法 /151
7.3.1 近景摄影测量和PhotoModeler软件的工作原理 /151
7.3.2 利用PhotoModeler完成项目的步骤和方法 /152
7.3.3 PhotoModeler替代三维扫描的现实意义 /159
7.4 数控加工和快速成型 /160
7.4.1 针对模型的快速数字加工技术 /160
7.4.2 针对实际建筑的数字加工技术 /162
7.5 本章小结 /164

8 结合地形的城市设计及地形数字化表达与分析 /165
8.1 自然化的城市地形设计方法 /165
8.1.1 顺应天然地形的城市选址和总体布局安排 /166
8.1.2 顺应天然地形的道路和交通设计 /173
8.2 城市自然地形设计的图形表达——从“平子样”至数字高程模型DEM /174
8.2.1 地形的图纸表达 /174
8.2.2 地形的实物模型表达 /176
8.2.3 地形的数字化表达 /176
8.3 GIS平台下的地形分析和设计 /180
8.3.1 数字地形分析基础及三维GIS系统的发展状况 /180
8.3.2 数据读取、转化和三维TIN的生成 /181
8.3.3 高程、坡度和坡向分析 /182
8.3.4 数字地形的三维可视化和剖面操作 /183
8.3.5 ArcView辅助下的竖向设计 /186
8.4 本章小结 /188

9 基于分析和模拟的城市自然形态优化 /190
9.1 概述 /190
9.2 分析和模拟方法的沿革 /191
9.2.1 实物模型模拟 /191
9.2.2 简单的和线性的模拟、分析 /192
9.2.3 复杂的和非线性的模拟 /192
9.3 计算机分析和模拟的尺度性 /195
9.4 区域和城市尺度的分析和模拟 /195
9.4.1 静态的城镇体系和城市功能布局模型 /195
9.4.2 动态模拟城市人口、交通、用地和开发策略之间的关系 /196
9.4.3 城市用地适宜度的叠图评价 /199
9.4.4 区域绿廊的网络指标分析方法 /200
9.4.5 区域和城市尺度的小结 /201
9.5 分区尺度的分析和模拟 /202
9.5.1 公共开放空间的拓扑分析(空间句法) /202
9.5.2 城市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的模拟 /209
9.5.3 城市基础设施模拟 /209
9.5.4 各类环境指标模拟 /209
9.5.5 小结 /214
9.6 节点尺度的分析和模拟 /214
9.6.1 建筑环境和景观环境的视景仿真 /214
9.6.2 建筑受力结构模拟 /217
9.6.3 建筑构造模拟 /219
9.6.4 能耗和建筑物理环境模拟 /225
9.6.5 经济性模拟 /225
9.6.6 小结 /226
9.7 一个运用了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城市设计案例——Holcim竞赛方案“与鸟有约” /227
9.7.1 项目背景和构思 /227
9.7.2 方案设计 /228
9.7.3 分析和模拟 /228
9.7.4 对计算机分析和模拟价值的反思 /229
9.8 本章小结 /230

10 针对居民参与的多选择造型 /231
10.1 概述 /231
10.2 居民参与的理论 /231
10.2.1 居民参与的几种方式 /231
10.2.2 “定制”用于城市设计的困难 /232
10.3 参数化辅助设计的技术概述 /234
10.3.1 参数(Parameters) /234
10.3.2 参数化设计软件圈 /235
10.3.3 技术流程 /236
10.4 结合实例说明如何用参数化技术辅助居民参与社区设计 /237
10.4.1 基地 /237
10.4.2 步骤一:由未来居民通过“动态地图”来共同决定方案的功能和布局 /237
10.4.3 步骤二:生成可扩展性高的路网系统 /241
10.4.3 步骤三:定制符合居民个性的住宅 /247
10.4.4 步骤四:塑造丰富多彩的社区空间 /255
10.4.5 结论 /255
10.5 本章小结 /255

11 总结与展望 /256
11.1 总结 /256
11.2 讨论 /256
11.2.1 城市设计中的自然形式与设计的生态效果之间的关系 /256
11.2.2 参数化设计是否一定能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257
11.3 思考与展望 /257

参考文献 /259
图片来源 /272
表格来源 /281
致谢 /282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