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香席 -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香席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
ISBN:978-7-5621-7169-0 条码:
作者: 林灿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28.00  折扣价:¥26.60
折扣:0.95 节省了1.4元
字数: 186千字
出版社: 西南大学出版社 页数: 184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5-0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紧密围绕“香席”这一主题。首先以时间为线索,对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进行了讲解;其次,讲述了多则与香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语言通俗、内容有趣;再次,描写了香料与医学、宗教的关系,同时介绍了著名的香材,以及香席表演的基本流程;最后,列举了涉及香文化的古诗词,并讲述了中国香文化与世界各地香文化的相互影响。同时,为了配合正文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本书还搭配了大量图片,增加了图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作者简介:
林灿,原名林和平,四川省作协会员,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现定居于成都,代表作长篇小说《猎狐计划》《风雨长歌——蒋介石的青年岁月》。同时,作者长期以来痴迷于香席文化研究。

章节目录:
第一编  源远流长的香文化
一、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二、香文化的故事
三、香料与医学
四、香事
五、香料与宗教
第二编  香材
一、香品
二、合香
三、沉香鉴别
四、沉香漫谈:会安沉和星洲沉
第三编  香席表演
一、香具
二、坐香
三、香席品鉴
第四编  古代诗词中的香文化
一、先秦时期的诗词
二、西汉至五代时期的诗词
三、宋代及后世的诗词
第五编  走向世界的香文化
一、日本香道
二、中东与阿拉伯地区的香文化
附录
附录一 天香传
附录二 香谱
附录三 和香序
附录四 香乘
后记•香席的复兴
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
“香之为用从上古矣。”这句话出自北宋宰相丁谓所著的《天香传》。
由此可以得知,中国使用香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记载的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当时,无论是皇室贵胄,还是黎民苍生,都会在祭祀的时候,点燃一些带有香味的植物,以示祭祀的庄严和神圣,并以此与上苍鬼神沟通。据甲骨文记载,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手持燃木”的“祡(柴)祭”。而在祭祀时将植物投入燃烧的火中,便是“燎祭”。
这些被大量使用的植物,也被古典书籍记载下来。例如《诗经•国风•卫风》中就有一首诗,名曰《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首诗中的“萧”,指的就是有香气的青蒿,古时常用于祭祀。
而“香”字本身,在甲骨文时期,便是“上面燃烧着蒿草,下面一口锅”的象形字。到后来,下面象征锅的“甘”字才演变为“日”字,却仍保留了上面
的“禾”字,指代香气来源于植物。
据《香乘》记载 :“香最多品类,出交广、崖州及海南诸国。然秦汉以前未闻,惟称兰蕙椒桂而已。至汉武奢广,尚书郎奏事者始有含鸡舌香,及诸夷献香
种种证异。晋武时,外国贡异香。”这段话应该是关于香料使用发展较为权威的记述,也就是说,从商周时期到西汉早期,由于不通东南亚诸国,像沉香这样的名贵香料还没有出现,因此普遍生长于中原大地和楚国的芳香植物占据了香文化的主要位置。这些植物包括青蒿、兰、蕙、椒、桂等有香气的草木。
在西汉之前,人们除了祭祀时使用植物焚烧之外,已经开始佩戴香草或者用之于熏衣物、治疗疾病等。
如屈原在《离骚》中提及“扈江离与辟芷兮 , 纫秋兰以为佩” ,说明春
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佩戴芳香植物的习惯。而《山海经》卷二《西山经》也有记载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水,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这便是说佩戴薰草,可以治疗疾病。
随着香文化的发展,熏香用具也随之出现,包括陶、青铜等不同材质的香炉都有发掘。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用于熏香的香炉。在汉代以前,人们将衣服、被子等放置到竹笼之上,竹笼内再放香炉,香料燃烧的烟雾气息被熏蒸到衣物上。这种熏香的方式一是可以祛虫,二来可增香。由于使用的香草为青蒿、兰、桂等寻常植物,因此逐渐从宫廷流行开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最后几乎成为一种家家户户的习俗。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