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BOT/PPP公路项目风险和可变合同条件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BOT/PPP公路项目风险和可变合同条件研究
ISBN:7-5641-5576-6 条码:
作者: BOT/PPP公路项目风险和可变合同条件研究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52.00  折扣价:¥49.40
折扣:0.95 节省了2.6元
字数: 317千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5-08-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BOT(Build Operation Transfer)是民间资本参与公路建设的一种主要形式。BOT公路曾为我国引入了外资,促进了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然而,BOT公路也存在收费高、收费期长、服务水平不高等公众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此外,由于BOT公路在全寿命各个阶段都面临很多风险,BOT特许合同不完善,缺乏灵活性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在对各国公路项目BOT合同条件和对我国失败的BOT公路项目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书提出及论证,应根据项目内外部的条件变化,在特许合同中设置可变合同条款来应对和解决各阶段出现的风险,以体现合同设计的公正性,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书在合同管理理论和柔性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工程项目BOT柔性合同设计模型,该模型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对BOT公路项目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柔性应对,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公路项目BOT合同条件进行定量调整。本书考虑的合同调整条件包括通行费率和特许期限。
本书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如工程管理、项目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参考书,又可以作为建筑业相关部门(如政府、投资公司、工程公司)项目管理人员的实务参考书。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1绪论(1)

1.1BOT公路项目的发展现状(1)

1.1.1世界各国社会资本参与公路建设的情况(1)

1.1.2我国BOT公路建设的情况(2)

1.2我国BOT公路项目存在的问题(5)

1.2.1公路通行费高(5)

1.2.2收费期不合理(6)

1.2.3投资回报率不合理(6)

1.2.4使用者不愿意支付通行费用(7)

1.2.5服务水平低(7)

1.3本书的研究意义(8)

1.3.1柔性合同管理是促进新一轮BOT公路项目发展的关键(8)

1.3.2柔性合同管理可丰富合同管理理论和方法(8)

1.3.3柔性合同管理可解决社会冲突,缓和矛盾(8)

1.4本书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8)

1.4.1研究目标(8)

1.4.2主要研究内容(9)

1.5研究设计与方法(10)

1.5.1研究设计(10)

1.5.2研究方法(11)

1.5.3技术路线(12)

2文献综述(13)

2.1国外文献及研究现状(13)

2.1.1合同条件调整的必要性(13)

2.1.2PPP/BOT合同指南及其合同目标(14)

2.1.3风险管理(15)

2.1.4使用者的付费意愿(16)

2.1.5交通量预测(17)

2.1.6可变合同条件(18)

2.2国内文献及研究现状(21)

2.2.1政策指南(21)

2.2.2合同管理(22)

2.2.3风险管理(23)

2.2.4使用者利益(24)

2.2.5公路项目BOT合同主要合同条件(25)

2.2.6可变合同条件(26)

2.3文献总结(28)

2.3.1国外文献总结(28)

2.3.2国内文献总结(29)

2.3.3国内外研究不足之处归纳(30)

3研究的理论基础(32)

3.1柔性合同管理(32)

3.1.1柔性和柔性管理(32)

3.1.2工程项目柔性合同管理(33)

3.2基于柔性合同管理的工程项目BOT可变合同调整模型(36)

3.3工程项目BOT可变合同条件设计原则(37)

3.3.1效率(38)

3.3.2公平(38)

3.3.3利益相关者满意(39)

3.4工程项目BOT项目的风险管理(39)

3.4.1风险管理在BOT可变合同设计中的作用(39)

3.4.2风险管理的过程(40)

3.4.3柔性风险评价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40)

3.4.4BOT特许合同的柔性风险分配原则(45)

3.5工程项目BOT可变合同条件的系统调整方法(46)

3.5.1系统动力学用于可变合同条件调整的适用性分析(46)

3.5.2系统的一般描述(47)

3.5.3系统的数学描述(48)

3.5.4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50)

4公路项目BOT可变合同条件设计原则(53)

4.1世界各国BOT特许合同条件分析(53)

4.1.1BOT特许合同的主要内容(53)

4.1.2公路项目BOT合同中可调整合同条件分析(56)

4.2我国现有公路项目BOT特许合同中的合同调整条件分析(57)

4.2.1已有公路项目BOT案例描述(57)

4.2.2基于我国已有BOT公路的应调整合同条件分析(62)

4.2.3公路项目BOT特许合同中的调整条款(65)

4.2.4我国公路项目BOT合同调整条件的问题分析(68)

4.3公路项目BOT可变合同条件设计原则和调整边界(69)

4.3.1公路项目BOT可变合同条件的设计原则(69)

4.3.2公路项目BOT可变合同调整边界(71)

4.4公路项目BOT合同可变合同条件的设计内容(71)

4.4.1通行费率调整条款(72)

4.4.2特许期限调整条款(72)

4.4.3服务水平(72)

5公路项目BOT风险识别和分析(73)

5.1可变合同条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73)

5.2公路项目BOT合同风险管理目标分析(74)

5.2.1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目标分析(74)

5.2.2公路项目BOT合同风险管理目标(74)

5.2.3公路项目BOT合同风险识别框架(75)

5.3投资商角度风险识别与评价(76)

5.3.1公路项目BOT合同全寿命期风险类别划分(76)

5.3.2BOT公路项目全寿命期风险识别(77)

5.3.3BOT公路项目全寿命期风险评价(81)

5.3.4BOT公路项目全寿命期风险因素排序(85)

5.4使用者角度的BOT公路项目使用质量风险识别与评价(86)

5.4.1BOT公路项目使用质量风险识别(86)

5.4.2BOT公路项目使用质量风险问卷调查(87)

5.4.3BOT公路项目使用质量风险评价(88)

5.4.4BOT公路项目使用质量风险评价结果(89)

5.5BOT公路项目风险分配(90)

5.5.1公路项目BOT合同全寿命期风险分配(91)

5.5.2BOT公路项目各方风险分析(92)

5.6BOT公路项目可变合同条件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96)

6BOT公路项目运营系统反馈和结构模型(98)

6.1柔性交通分配模型——基于出行者需求行为的MNL模型(98)

6.1.1出行者动态路线选择行为的经济学特点(98)

6.1.2出行路线选择分配模型(99)

6.1.3基于出行者社会经济心理的交通出行选择概率模型——MNL模型(100)

6.1.4MNL模型的数学表达式(101)

6.2交通收益率模型(101)

6.3交通量增长预测(102)

6.3.1自然交通增长量(102)

6.3.2转移交通增长量(104)

6.4BOT公路运营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106)

6.4.1BOT公路项目运营机理分析(106)

6.4.2BOT运营系统变量确定(107)

6.4.3BOT公路运营系统行为的参考模式(107)

6.4.4BOT公路项目运营过程的动态假设(110)

6.4.5BOT公路动力学反馈和结构模型——系统流图(112)

6.4.6BOT公路运营系统动力学规范模型(113)

6.4.7BOT公路项目系统动力学检验(113)

6.5汽车量增长子系统Vensim规范模型及检验(115)

6.5.1汽车量增长系统流图分析(115)

6.5.2汽车增长量子系统参数(116)

6.5.3私人汽车增长反馈回路中的主要变量和方程式(117)

6.5.4其他车辆增长反馈回路中主要状态变量与速率(118)

6.5.5汽车量增长子系统规范模型模拟(119)

6.5.6汽车量增长子系统规范模型检验(120)

7BOT公路项目运营系统动力学规范模型(122)

7.1案例公路简介(122)

7.2案例高速公路交通量子系统规范模型(123)

7.2.1案例高速公路年交通量子系统研究假定和分析(123)

7.2.2案例高速公路小汽车年交通量子系统Vensim规范模型(124)

7.2.3案例高速公路营运车辆年交通量子系统规范模型(134)

7.2.4案例高速公路年交通增长量子系统规范模型计算机模拟(141)

7.2.5案例高速公路年交通增长量子系统规范模型检验和测试(142)

7.3案例高速公路交通量供需关系子系统Vensim规范模型(142)

7.3.1案例高速公路交通量供需关系子系统流图分析(142)

7.3.2交通量供需关系子系统的主要状态变量、速率和主要Vensim方程式(143)

7.3.3案例高速公路主要参数(辅助变量)及其Vensim方程(144)

7.3.4案例高速公路交通量供需关系子系统的模拟运营(147)

7.3.5案例高速公路交通量供需关系子系统规范模型的检测(148)

7.4案例高速公路特许年限子系统的Vensim规范模型(149)

7.5BOT公路项目运营系统动力学规范模型整体评价(149)

7.5.1评价标准(149)

7.5.2BOT公路项目运营系统动力学规范模型的正确性评价(149)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公路项目BOT可变合同条件调整模拟(151)

8.1公路项目BOT关键可变合同条件调整框架(151)

8.2目前通行费率与特许期限不变的动力学模拟实验(152)

8.2.1参数选择(152)

8.2.2案例高速公路关键变量模拟结果列表(152)

8.2.3关键合同条件变化趋势图(153)

8.2.4目前通行费率或/和特许期限不变情况下的合同条件调整建议(155)

8.3通行费率或/和特许期限依投资回报率实时调整的动力学模拟实验(155)

8.3.1参数选择(155)

8.3.2案例高速公路关键变量列表(156)

8.3.3关键合同条件变化趋势图(157)

8.3.4收费费率随投资回报率调整政策下的关键合同条件的调整建议(159)

8.4通行费率或/和特许期限在固定间隔期依投资回报率调整的动力学模拟实验(159)

8.4.1参数选择(159)

8.4.2案例高速公路关键变量列表(160)

8.4.3关键合同条件变化趋势图(161)

8.4.4方案调整建议(163)

8.5关键合同条件不同调整方案的分析与讨论(165)

9结论(167)

9.1本书主要研究成果(167)

9.2本书创新之处(168)

9.3研究展望(169)

附件A:BOT公路项目访谈记录(170)

附件B:BOT公路全寿命期风险调查问卷(172)

附件C:BOT公路驾车人调查表(176)

参考文献(177)

精彩片段:

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加速公共设施建设,以期增加国家竞争力。基于公共设施的外部性,传统上,公共部门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直接提供公共设施的责任。然而,面对日趋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部门由于资金紧缺,缺乏长期而有效的经营管理,各国政府转而重新思考由私营机构参与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基础设施由传统上政府提供转向市场供应,BOT、BOO、BOOT、TOT、PFI等多种融资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私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通过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实现参与各方的预期利益,同时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由于PPP模式能够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公共服务,从而引起了理论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
PPP模式在全世界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中央机构来管理和协调这些项目。世界银行估计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总投资中有10%~20%是由私营机构提供的。以PPP模式推动公共建设的政策,遂成了各国竞相尝试的新途径。
我国从1984年在深圳沙角B电厂最早尝试采用PPP模式开始,迄今已近30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各项法律、规章和制度也在完善中。200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在2003—2006年间,各地相应出台了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强调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不断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如今,我国民间资本数量巨大,如何利用好如此庞大的民间资本,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设施与服务,满足不断提高的公众需求,创造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PPP模式亦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解决政府发展公用事业资金不足的瓶颈,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作,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一个更具社会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式;但是如果应用不当,亦会给政府、公众及私人机构造成损害,导致公私两败俱伤的局面。如何有效率地提供普遍服务,既能保障公共产品的公共性质,又能够促使企业通过改善管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是各国在公用事业部门制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如何促使PPP项目顺利实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丛书从PPP项目的价格、绩效、风险、合同、融资等方面对PPP模式及其应用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汇集了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系、南京林业大学工程管理系、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澳大利亚斯维本科技大学建筑工程与管理系(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多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丛书著者李启明教授、李洁教授、杜静副教授、汪文雄副教授、邓小鹏副教授、袁竞峰副教授等长期从事PPP模式的研究工作。由于本丛书的内容涉及PPP模式的多个方面,限于作者们的水平和经验,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李启明
2013年11月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