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周易方法论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周易方法论
ISBN:978-7-311-04852-5 条码:
作者: 元同山 撰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58.00  折扣价:¥55.10
折扣:0.95 节省了2.9元
字数: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6-0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周易方法论》从“信古”的阶段开始,以人文法度为切入点;经过文字训诂,审查史料的“遗古”阶段;最后,“释古”的融会贯通阶段,运用辩证的方法解读《周易》卦卜之辞,所论有据,逻辑严谨,见解独到。该书语言简洁、明快、生动,颇具《周易》古风。特别是,该书将《周易》卦爻之辞原文的阐释,置于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整体框架之下,探赜索隐,推究本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将卦爻之辞的阐释,在完全抽象的基础上,归纳成为具有一般特性的关于人的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要点,又在这些方法要点的基础上运用辨证思想,演绎出了具有一般特性的关于人的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断。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目 录



绪 论…………………………………………………………………… 1~15

上 卷…………………………………………………………………… 1~70

乾〔3〕

讼〔16〕

泰〔27〕

豫〔38〕

噬嗑〔49〕

大畜〔60〕

坤〔6〕

师〔18〕

否〔30〕

随〔40〕

贲〔51〕

颐〔62〕

屯〔9〕

比〔21〕

同人〔32〕

蛊〔42〕

剥〔53〕

大过〔64〕

蒙〔11〕

小畜〔23〕

大有〔34〕

临〔44〕

复〔55〕

习坎〔66〕

需〔14〕

履〔25〕

谦〔36〕

观〔47〕

无妄〔57〕

离〔68〕

下 卷………………………………………………………………… 71~144

咸〔73〕

明夷〔83〕

损〔94〕

升〔105〕

震〔115〕

旅〔126〕

中孚〔136〕

恒〔75〕

家人〔85〕

益〔96〕

困〔107〕

艮〔118〕

巽〔128〕

小过〔138〕

遁〔77〕

睽〔87〕

夬〔99〕

井〔109〕

渐〔120〕

兑〔130〕

既济〔140〕

大壮〔79〕

蹇〔90〕

姤〔101〕

革〔111〕

归妹〔122〕

涣〔132〕

未济〔142〕

晋〔81〕

解〔92〕

萃〔103〕

鼎〔113〕

丰〔124〕

节〔134〕

附 卷……………………………………………………………… 145~246

彖上传〔147〕

象下传〔186〕

文言传〔230〕

杂卦传〔245〕

彖下传〔156〕

系辞上传〔209〕

说卦传〔235〕

象上传〔166〕

系辞下传〔219〕

序卦传〔241〕

后 记……………………………………………………………………… 24

精彩片段:
序 言



认识古籍文献,就是认识古代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是唯一没有间断、传承至今的人类文明。文化是文明的成果。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远在西汉时期,已被誉为“六经之首”,“大道之原”。



历史上,认识《周易》的过程,漫长而又曲折。因其在《周礼》中为太卜所掌,在《左传》《国语》中的几条筮例记载,以及在《易传》中显而易见的辩证思想,而被特别地视为一种蕴涵深邃哲理的卜筮之书。



易学史上,由于研易的角度的不同,曾先后出现过两个派别——象数派、义理派。象数派主要以占筮为目的,汉代较为兴盛;义理派宋人影响较大,其虽然重视发掘《周易》的哲学内涵,但仍没有跳出占筮的窠臼。两派之间长期以来“互相攻驳”,未能融会贯通。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在《古史辨》第六册序文中说过,史学研究曾有三种趋势:信古、疑古、释古。信古者囿于抱残守缺,疑古者重于审查史料,释古者长于融会贯通。他还说,必须经过审查史料及融会贯通两个阶段,而且必须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史学研究方能完成。



辩证地看,“信古”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只是“信古”不应一味“抱残守缺”,而应回归本义,即相信古人、古事——相信古人的才能、品德、智慧,相信古人作为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特质及其事实存在的可能。因为离开了“信古”,史学研究将无从谈起。



《周易》研究中,如果不是因为研易者“信古”,千百年来,则《易》或几乎不可见矣。只是,唯一正确的应当是“信”而不“迷”。



《周易》一书的性质,目前为止,认识并不一致。比如,“疑古”者就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审查史料发现,在《左传》《国语》中记载的几条筮例,所占卦爻之辞的吉凶,对占卦者没有多大意义。解卦之人愿说吉,就可以找到吉的理由;愿讲凶,就可以检出凶的原因(见刘大钧《周易概论》)。这足以说明《周易》与占筮之间不具备直接的关联。



“疑古”者审查史料,常用“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就是把出土文物与现存古籍相互对照。以考古的文物实证来弥补现存古籍记载的不足,这是一种公认的比较科学的学术的方法。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汉代初年)出土的帛书,其中有《周易》,包括《经》文和《传》文,但内容与通行本有许多不同。特别地,帛书《系辞上传》中,没有通行本《系辞上传》“大衍之数五十”的章节。而“大衍之数五十”的章节,是通行本《系辞上传》专讲占筮方法的部分。帛书《系辞上传》中不讲占筮的方法,是否意味着《周易》筮法(筮法的种类很多)成文于汉代之后?



事实上,《周易》研究中,要达到“释古”的融会贯通也不是不可能。因为无论古今中外,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周易》中选取的卦象(自然现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其自然属性古今中外应该是有所相同的。何况,中华汉字,创造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周易方法论》从“信古”的阶段开始,以人文法度为切入点;经过文字训诂,审查史料的“疑古”阶段;最后,在“释古”的融会贯通阶段,运用辩证的方法解读《周易》卦爻之辞,所论有据,逻辑严谨,见解独到。



“绪论”部分,基于哲学视角,阐述了“周易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法则。“序论”部分,从卦象的角度,揭示了《周易》八卦及其六十四卦之间的逻辑关系。“概论”部分,从卦德的角度,揭示了《周易》八卦及其六十四卦中卦爻“动”与“制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卦论”部分,从卦象、卦德的角度,阐明了在特定条件下应总体把握的方法准则。“爻论”部分,从卦爻与卦位的辩证关系出发,阐明了在特定环境中分步实施应遵循的方法准则。“结论”部分,从客观实际出发,阐明了卦与卦爻之间关于方法的辩证逻辑关系。《易传》“导读”部分,虽因严格遵从《传》文而使得部分观点与《经》文有出入,但《经》《传》释文字辞语义前后一致、严谨贯通。



具体来看,该书语言简洁、明快、生动,颇具《周易》古风。特别是,该书将《周易》卦爻之辞原文的阐释,置于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整体框架之下,探赜索隐,推究本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将卦爻之辞的阐释,在完全抽象的基础上,归纳成了具有一般特性的关于人的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要点,又在这些方法要点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想,演绎出了具有一般特性的关于人的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断。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易方法论》虽然只是对古代《周易》学说基于现代方法论命题的解读,但其所发现的,现代文明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数学的拓扑学原理、不动点原理,物理学相对论的“四维时空”及其“多维时空”等诸多科学理论,在《周易》学说里面的确实的印证却是十分惊人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这一点,对于哲学来说最有必要。”



“周易方法论”,是土生土长的、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哲学。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不仅解决了中华民族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有无合法地位的问题,而且把中华民族哲学推向了世界哲学的最前沿。无疑,世界哲学史上还没有比其更系统、更完备、更具可操作性的关于方法的论著。



因为“周易方法论”用中华民族的符号、文字、语言,揭示世界的最为一般的规律,所以其理论成果既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之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说明,方法论体系的建立,是现代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周易方法论》的可取之处,在于对方法论体系的应用系统,从发掘古籍文献的角度入手,初步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不足之处,在于对方法论体系的理论系统涉及较少。人类想要真正地走上运用哲学的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哲学的科学的方法改变世界的路子,还任重道远。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