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研究:测评、城乡比较与提升路径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研究:测评、城乡比较与提升路径
|
ISBN: | 978-7-5621-7683-1 |
条码: | |
作者: |
唐小为 邵发仙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5.00
折扣价:¥23.75
折扣:0.95
节省了1.25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通过有机结合“教师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农村地区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SMILE)项目和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统筹城乡教育研究发展重大专项委托课题“城乡小学生科学学科三大能力的评价、比较与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从科学学科角度出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三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初始框架,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了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相应的测评工具,实施测评以找准城乡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差距,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区域性的城乡科学教师实践共同体,开展了以城乡一线科学教师为主体、立足课堂的行动研究,探索了改变科学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科学学科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书中的模式和策略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教师的专业进步,也可以促进我国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
作者简介: |
唐小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在Science Education和《教育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邵发仙,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员,从事科学教育研究多年。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小学科学学科能力理论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科学学习能力.....................................002 第二节 科学实践能力.....................................008 第三节 科学创新能力.....................................018 第四节 科学学科能力培养教学策略.........................025 第二章 城乡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测试工具开发 第一节 测评方式与测评内容的选择.........................031 第二节 测试题的具体设计.................................033 第三节 测试实施过程.....................................035 第三章 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测试结果解读 第一节 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模型的检验与修正...............036 第二节 修正模型的理论性解读.............................041 第三节 城乡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差异与成因分析.............041 第四节 城乡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差距缩减策略...............043 第四章 以提升学生科学学科能力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 “绕远”的捷径...................................044 第二节 进入共同体边界...................................048 第三节 集体备课三部曲...................................053 第四节 “关注学生想法的本质”专题研讨...................077 第五节 教师主导的案例研究...............................084 “涉浅水”与“涉深水”——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在实践共同体中协同发展的成效报告 第一节 农村教师寻找突破口...............................092 第二节 涉浅水者得鱼虾...................................094 第三节 涉深水者得蛟龙...................................097 始料未及的启示..........................................101 附录 附录1 美国科学教育新框架中所提出的跨学科概念与核心概念 一、七大跨学科概念......................................103 二、各个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104 附录2 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测评工具 一、表现性测试..........................................107 二、问题解决访谈........................................113 三、纸笔测试............................................116 附录3 一线教师案例研究论文三篇 复杂情景下的问题解决推动学生21世纪技能提高..............121 科学课堂评价新思考......................................126 科学探究既要有激情,更要讲究方法........................129 参考文献................................................131
|
精彩片段: |
一、科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1.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策略 策略一:深入观察学生的观察行为,在充分了解学生观察能力弱点的前提下对其行为加以引导,帮助其寻找并使用全面系统的观察策略,树立客观的观察态度。例如,学生初次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行自主观察后,往往会较为笼统地汇报“水变成紫红色的了”或“高锰酸钾颗粒不见了”,此时可引导学生关注所获信息的不足之处:比如只观察了水,或只观了颗粒,不够全面;再比如虽观察了溶解过程却未进行过程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商讨制订更全面系统的观察方案,如注意观察搅拌前、搅拌中和搅拌后高锰酸钾颗粒和水溶液的变化。 策略二:在科学观察活动的组织上,要注重设置适合学生思维水平、能真正引发学生观察兴趣的目标。例如,若要求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捡的树叶进行观察和比较,并记录各类特征,不少学生往往会缺乏耐心,观察粗糙,记录没有条理。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搜集多种有某些相似性又各有特点的落叶,在发给每个组的叶子里掺入两张来自同一种植物又有一定区别的叶子,让学生们比一比谁能最快找出同一种叶子;同时要求他们在汇报结果时给出理由,并允许其他同学质疑。这种活动组织方式能帮助学生带着明确目的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更为具体的问题。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有一定体验后,可尝试让他们自行设计观察方案——比如判断叶子种类应注重观察哪些特征,再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新的观察。 策略三:学生尚未熟练掌握较为复杂的观察方法时,可采取课堂分工的教学策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针对同一现象进行分工观察,并就结果进行交流分享。这样不但能够汇集不同数据,生成较为完整的现象描述,也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补充,推进彼此观察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对水的沸腾现象进行观察时,教师提出应从哪些方面实施观察的问题,经全班讨论后,确定了对温度计上温度示数的变化、水面和水杯中气泡的变化以及烧水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进行观察,并由不同的小组分别对这几项观察任务负主要责任。通过小组观察结果的汇总,全班获得了一份较为完整的观察记录。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