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 高等院校美术与设计理论系列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高等院校美术与设计理论系列丛书
ISBN:9787562178545 条码:
作者: 黄永飞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6.00  折扣价:¥43.70
折扣:0.95 节省了2.3元
字数: 210千字
出版社: 西南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6-05-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是高等院校美术与设计理论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全书博取众家之所长,编写简明扼要,图例丰富,每章之前附有导读,别具特色。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元代、明代以及清代的工艺美术,书中按陶器、青铜、玉器、染织、金属、漆器等各种工艺门类划分为小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它们产生、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及其特征。

作者简介:
黄永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先后任职于淮北师范大学、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现任职于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史前时期工艺美术 / 001
第一节 陶器 / 001
第二节 编织、纺织、玉器、居址建筑工艺 / 007
思考题 / 010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工艺美术 / 011
第一节 青铜工艺 / 011
第二节 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 / 018
第三节 玉石、服饰、城市建筑工艺 / 019
思考题 / 02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 023
第一节 青铜工艺 / 023
第二节 漆器 / 028
第三节 织绣、服饰工艺 / 030
第四节 玉器工艺及其他 / 033
思考题 / 035

第四章 秦汉时期工艺美术 / 036
第一节 漆器 / 036
第二节 青铜工艺 / 038
第三节 织绣、服饰工艺 / 045
第四节 玉器、瓦当、城市建筑工艺 / 047
思考题 / 050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 / 051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051
第二节 织绣、服饰工艺 / 054
第三节 宗教建筑、家具及其他工艺 / 056
思考题 / 059

第六章 隋唐时期工艺美术 / 060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060
第二节 染织服饰 / 064
第三节 金银器 / 068
第四节 铜镜工艺 / 070
第五节 建筑工艺 / 072
第六节 家具 / 076
思考题 / 078

第七章 宋代工艺美术 / 079
第一节 瓷器工艺 / 079
第二节 染织服饰工艺 / 084
第三节 漆器工艺 / 087
思考题 / 088
第八章 元代工艺美术 / 089
第一节 瓷器工艺 / 089
第二节 纺织、服饰工艺 / 092
思考题 / 095

第九章 明代工艺美术 / 096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096
第二节 织绣印染工艺 / 100
第三节 家具、漆器工艺 / 102
第四节 宫殿建筑 / 105
第五节 其他工艺 / 107
思考题 / 108

第十章 清代工艺美术 / 109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109
第二节 丝织印染工艺 / 113
第三节 园林建筑、建筑彩画及家具工艺 / 115
思考题 / 120
参考书目 / 121

精彩片段: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逐渐加剧, 这最终使原始氏族制解体,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 奴隶制社会的手工业较原始社会有了很大发展。 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商代时,社会分工已经比较完善,有了“百工”,百工是指具有专门技术的手工业者,这些手工业者往往以家族为主,世代相传。 在商代,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比较优越的,由于他们有一定的技术,为社会创造了较多的财富,因此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在殷墟遗址发现有石工、玉工、骨工、铜工等的工作场所,此外如皮革、酿酒、舟车、土木营造、养蚕、织帛等技术也都形成了专门的手工业, 手工业的分工制使奴隶制社会手工艺品的质量和工艺技术都大大提高。
夏商周时期又被称为青铜时代,这是因为青铜铸造工艺是这一时期最辉煌的工艺技术,其铸造技术和装饰艺术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峰。 此时陶器也继续发展,出现了原始青瓷,这时的玉石、服饰等工艺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一节 青铜工艺
从目前考古发现情况来看,青铜冶铸技术应该发端于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已发现有红铜或黄铜锻打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 到夏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技术的提高,青铜冶铸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商代中后期至西周早期在技术和艺术上均达到了高峰。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红铜的熔点一般为 1083 ℃ ,加入锡后,能将红铜的熔点降低,若加锡 15%~25% ,其熔点可以降到 960 ℃~800 ℃ ,同时这种铜锡合金的硬度也会加大,不易脆折。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视用途不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
谓之鉴燧之齐。”
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主要用范进行模铸,范多为陶制,程序是先用陶泥制作一个青铜器内模,将内模倒置在底座上,在内模上按部位特点分块翻制外范,块范与块范之间有相接的子母榫。翻好外范后将内模刮掉一层成为内范,刮掉的厚度即是所铸器物的厚度。待内范和外范干后将外范接好,固定合范并用泥加固,留出浇口,大型器物还要留出排气、排渣口,为防止浇铸时出现冷隔现象,要将模范进行烘烤预热,然后再浇铸青铜溶液,待溶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内范,将铸件打磨修整方可完成铸造。 商周时期,一些造型复杂、难以一次铸成的器物大多采用分铸法,即先把耳、足等附件及一些难以处理的部分分别用小范铸出,最后再与主体合铸在一起。
根据器物的用途和性质,青铜器可以分为礼器、工具、兵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铸造工艺达到高峰,到春秋末期时,中国已进入铁器时代,但这时青铜技术仍有新的发展,直到战国末期,青铜器才逐渐被铁器所取代。
一 夏朝的青铜工艺
《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 2080 年至公元前 1580 年,与《史记》中记载的夏朝年代相符。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物,但总体来看,这时器物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爵、角、斝、盉等酒器较多,虽器壁单薄、纹饰简单朴素,但造型大方秀逸,呈现出一种质朴的美感。1981 年,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两件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青铜牌饰(图2-1),工艺精湛,色彩华美,是工艺价值较高的作品。
二 商朝的青铜工艺
商朝是青铜工艺从成熟到鼎盛的时期,这时青铜器的数量、形式都逐渐增多,除了工具、武器、酒器以外,还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礼记·表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 成公十三年》)亦是先秦时期统治者和贵族阶级的共识。礼器即是在祭祀、 宴飨等重要的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青铜器物, 武器中一些形制特殊、装饰华美的并非用于实际战斗,主要是用于显示其持有人的身份地位或作为礼仪中的仪仗用器,乐器也属于礼仪活动中的用器。
二里岗文化是商代早期文明的代表,从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来看,这时的礼器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系统,酒器最多,礼器组合也以觚、爵、斝等酒器为中心。 鼎是礼器中的重要器物,这时鼎的地位已经很突出,人类开始铸造一些大鼎。 器物上也普遍装饰有图案纹饰,兽面纹成为一种主要的装饰纹样。 这时的青铜器装饰总体上凝重疏朗,以鼎为例,大多只在双耳、口沿下、鼎身的边框处及鼎足上部装饰纹样,鼎身上还留有大面积的素面,直到晚期的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仍然保留着这一装饰风格。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