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徐泓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2月版
有三种活法,一种完全发挥掉自己;一种凡事都留有余地;最后一种,也就是大多数人,呈混合状,该点燃自己时犹豫不决,余地留得非小即大,搞不好分寸。第二种人是智者。而完全发挥自己的人,是诗人、艺术家,是英雄。他配得上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那句名言,只不过未必有解放全人类那么梦幻。假如一个人仅为了一个爱好,比如说养花吧,肯付出全部心血,在我看来,亦不失为艺术之举、英雄之举。陈虻就是一个为了事业烧掉自己,不留片点灰烬的艺术家和英雄。
我在柴静的《看见》里知道了陈虻这个人。这个人,好像从不说废话,但绝对不是没有幽默感。我一看他的照片,就感到气场强烈,他长发飘逸,面目俊朗,眼神深邃,嘴角线条分明、有力。第二次“看到”陈虻,在一个从事出版行业的朋友的办公室里,《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摆在一摞书的最上边,书中划了很多横杠,还夹了一页读书笔记。朋友说,陈虻的追悼会,我去了。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本书是写给做电视新闻工作的人看的,外行人看,只能当作励志书去看。我一向反感励志书。不得不承认,我读得投入,实在是这个人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吧。善于挖掘的人,总能在沙砾中发现金子,何况,这是一本黄金遍布的富矿书。
刚参加工作的陈虻是单位内定的培养对象,陈虻的理想是去央视做节目,不想做官。陈虻说,“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现在我明白了,所谓激情,并非心潮澎湃,血往上撞,那是激动,或者叫三分钟热血。激情是持续的,以行动为衡量标准的情绪状态。真的激情,需要很多东西打底,它经常会转变成坚持。陈虻对工作的激情,保持到最后一刻。
圈内人指点他,进电视台先要学会拍照。他卖了婚戒买相机。入行不久,领导抓壮丁抓住陈虻,你去采访哈默。陈虻看了一宿哈默的材料。十分钟的节目,写了三天。陈虻说:“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你不改变这个过程就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陈虻骨子里是文学青年,他知道一个新闻电视职业人应该剔除什么。他要求柴静工作时不准穿裙子,抛弃文青作风,但他自己留长发。这就是帅与将的区别。古人以为立身需谨慎,为人需放荡。陈虻将两者融合到创作中。他说:“完成一件成功作品,需要两种极具反差的品格——灵异奔放和老老实实。”他审起片子,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几乎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有个片子,他审了七版,审得编辑咬牙切齿,“陈虻再提意见,我就把他杀了”。陈虻审片的原则,第一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怎样更好;第二不告诉你怎么改,而是激发你自己修改的欲望。陈虻说:“你只要把你的思想表达出来,你已经是独家了。”他审片成了央视一大奇观,机房里常常围得水泄不通。即使你和被审的片子毫无关系,亦能从陈虻的“骂人”中得到教益。
陈虻说,“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斗的未来”。陈虻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陈虻还说……陈虻说了无数经典的话(网上有人收集上传了陈虻语录),他好像把一辈子的经验都浓缩进去了。其中有大量关于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性观点,但这些行业特点极强的观点,如果细细咂摸,品出来的还是做人的观点,所以,陈虻语录才能流传甚广。
我认同并欣赏陈虻的方式,可我不会像陈虻那样活着,工作着,燃烧着。那样太极致了,太苦太累了(虽然陈虻不以之为苦累)。我不说极端,因为极端往往趋于僵化,失去优雅。陈虻无疑是个优雅的人。他的常态是坐在机房里,一瓶水,几块饼干,一包柔和七星烟。陈虻将生命发挥到了极致。我们看到的陈虻,永远长发清爽,眼神深邃,说话犀利。
来源:北青网2013/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