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瘦猪
2013-04-26 08:32:12  来源: 北青网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徐泓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2月版

  有三种活法,一种完全发挥掉自己;一种凡事都留有余地;最后一种,也就是大多数人,呈混合状,该点燃自己时犹豫不决,余地留得非小即大,搞不好分寸。第二种人是智者。而完全发挥自己的人,是诗人、艺术家,是英雄。他配得上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那句名言,只不过未必有解放全人类那么梦幻。假如一个人仅为了一个爱好,比如说养花吧,肯付出全部心血,在我看来,亦不失为艺术之举、英雄之举。陈虻就是一个为了事业烧掉自己,不留片点灰烬的艺术家和英雄。

  我在柴静的《看见》里知道了陈虻这个人。这个人,好像从不说废话,但绝对不是没有幽默感。我一看他的照片,就感到气场强烈,他长发飘逸,面目俊朗,眼神深邃,嘴角线条分明、有力。第二次“看到”陈虻,在一个从事出版行业的朋友的办公室里,《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摆在一摞书的最上边,书中划了很多横杠,还夹了一页读书笔记。朋友说,陈虻的追悼会,我去了。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本书是写给做电视新闻工作的人看的,外行人看,只能当作励志书去看。我一向反感励志书。不得不承认,我读得投入,实在是这个人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吧。善于挖掘的人,总能在沙砾中发现金子,何况,这是一本黄金遍布的富矿书。

  刚参加工作的陈虻是单位内定的培养对象,陈虻的理想是去央视做节目,不想做官。陈虻说,“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现在我明白了,所谓激情,并非心潮澎湃,血往上撞,那是激动,或者叫三分钟热血。激情是持续的,以行动为衡量标准的情绪状态。真的激情,需要很多东西打底,它经常会转变成坚持。陈虻对工作的激情,保持到最后一刻。

  圈内人指点他,进电视台先要学会拍照。他卖了婚戒买相机。入行不久,领导抓壮丁抓住陈虻,你去采访哈默。陈虻看了一宿哈默的材料。十分钟的节目,写了三天。陈虻说:“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你不改变这个过程就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陈虻骨子里是文学青年,他知道一个新闻电视职业人应该剔除什么。他要求柴静工作时不准穿裙子,抛弃文青作风,但他自己留长发。这就是帅与将的区别。古人以为立身需谨慎,为人需放荡。陈虻将两者融合到创作中。他说:“完成一件成功作品,需要两种极具反差的品格——灵异奔放和老老实实。”他审起片子,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几乎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有个片子,他审了七版,审得编辑咬牙切齿,“陈虻再提意见,我就把他杀了”。陈虻审片的原则,第一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怎样更好;第二不告诉你怎么改,而是激发你自己修改的欲望。陈虻说:“你只要把你的思想表达出来,你已经是独家了。”他审片成了央视一大奇观,机房里常常围得水泄不通。即使你和被审的片子毫无关系,亦能从陈虻的“骂人”中得到教益。

  陈虻说,“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斗的未来”。陈虻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陈虻还说……陈虻说了无数经典的话(网上有人收集上传了陈虻语录),他好像把一辈子的经验都浓缩进去了。其中有大量关于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性观点,但这些行业特点极强的观点,如果细细咂摸,品出来的还是做人的观点,所以,陈虻语录才能流传甚广。

  我认同并欣赏陈虻的方式,可我不会像陈虻那样活着,工作着,燃烧着。那样太极致了,太苦太累了(虽然陈虻不以之为苦累)。我不说极端,因为极端往往趋于僵化,失去优雅。陈虻无疑是个优雅的人。他的常态是坐在机房里,一瓶水,几块饼干,一包柔和七星烟。陈虻将生命发挥到了极致。我们看到的陈虻,永远长发清爽,眼神深邃,说话犀利。



  来源:北青网2013/04/26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纪念,是为了再次出发《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2.27 9:16:12)
  • 《人类的出路(走出发展困局之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2.20 12:50:07)
  • 寻根,从科学出发《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科学出版社 (2008.02.29 11:32:21)
  • 从“他者”出发研究“人”——读广西师大社《人类学的哲学之根》有感 (2007.01.05 15:27:57)
  • 教育法学:从受教育权出发--教育科学出版社《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 (2004.04.23 14:22:06)
  • 从中国实际出发探讨乡村治理之道的佳作 (2003.04.21 9:36:34)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