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艺术本体论》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艺术本体论》
2003-01-06 14:03:39 来源:
书名:《艺术本体论》
作者: 王岳川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定价: 12.95元
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文艺本体论的学术专著。全书除“绪论”、“结语”以外,共有六章。从体例上看,全书由两部分构成,前三章围绕艺术本体与存在本体的关系展开;后三章是前部分的发展,主要研究艺术本体论的三维构成,将本体论还原为人的活感性的生成活动:在创作中表征为新体验、在作品中凝定为新形式、在解读中生成新意义。
在“绪论”中,著者认为,文艺美学本体论问题不仅确实存在,而且问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问题之严峻,实在是当代文艺学、美学再也无法回避的。尤其是20世纪的西方文艺和美学遭遇到种种困境,使得哲思隐遁,写作成为操作,语言成为游戏,艺术成为宣泄,意义成为虚无,审美成为审丑,艺术与人生超越都成了问题。这些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的哲学和诗学关注和分析,值得当代文艺学建构者反思。
第一章“本体论演进与文艺本体论嬗变著者首先指出,所谓本体指本源性存在,而本体论(Ontology)是对本体加以描述的理论。本体论是对人的活动与人存在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整体的、终极的看法,是追问生存的真理、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基。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联系,使得本体论问题同时也成为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本体不是已成之物,而是未成之物,在本体的探求中,哲学家依据本质与存在同一的过程中对必然和自由的看法,而形成不同的本体论:古希腊“自然实体本体论”、中世纪“神学本体论”、近代“理性本体论”、现代“生命本体论”。
本体论演变实现了四个转向:①由传统实在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转向人类生命本体—一个感性生命本体(即由客观世界转向人的生命世界);②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自然、上帝)转向人的感性生成(过程、时间);③由无时间的大全转向时空之中的过程;④由客体论(必然)转向主体论(自由)。著者指出,艺术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本体论转换过程:①摹仿:古典本体论;②表现:浪漫本体论;③形式:语言本体论;④文化:批判本体论。即从摹仿外部世界的艺术,愈来愈走向本体的诗(艺术),艺术不再是去意指实在的绝对本体,而是人的活动过程的诗意显现。
著者标举新艺术本体论—艺术活动价值论,这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存在的实践本体论和艺术交流的价值本体论。作为活动价值本体的艺术,成为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或生成活感性的自由生命活动。艺术成为人在其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世界本真价值的追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艺术新形式的追求。美在于生命,美是生命活动的超越性价值,艺术是生命之美的创造。艺术本体是艺术活动本体、作品本体和价值(超越)本体的统一。
第二章“当代美学核心:艺术本体论”。著者要追问的是,艺术本体论何以同为当代美学的核心?著者指出,人类的永恒希望是对自身加以审美直观,超越时空的限制以确立自然生命的意义。然而,人们在为这希望寻找现实的根基和实现的途径时,却受到了逻辑经验主义对本体存在的致命打击和对终极价值的消解,饱尝哲学中人非中心化的恶果,看到了理性主义与人的普遍分裂,经受了神恩坍落的茫茫无路。而艺术与人一起承担了世界对人的中心地位的打击,艺术在哲学美学的现代危机中,走向与人对话的前景。著者从以下几方面论证了艺术本体论成为当代美学核心的内在根据:现代艺术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写作何为:危机时代中的运思;现代语言本体论转向:从理性批判到语言批判、从人说语言到语言说人;后现代文艺本体消解论:解拆深度模式、消解历史意识、消蚀主体精神、消除审美距离。
第三章“艺术超越:人的审美活感性生成”。著者追问:艺术本体与人类本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通过艺术并在艺术中领悟和超越了什么?著者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存在是人的生存世界的价值确证:艺术是由人创造出来,并为了人而存在的,艺术是人超越生命有限性而获得无限性的重要中介。人作为感性的有限个体进入绝对无限的纯粹自我,需要双重超越即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时间作为有限无限关系的交点,在实在论上加以把握,时间成为生命的自身否定关系,如将艺术与时间结合起来,时间就变成一个价值论命题,成为生命自身肯定的过程。换言之,人通过艺术而追求无限,他因这种无限的追求从有限存在之中超越出来,而使这种追求本身变成了无限。艺术体验是以未来朗照现在,感性个体携带生命的全部过去和现在进入未来之中,并根据内心体验过的内在时间重新构筑出一个全新的时空(境界)。
这种通过艺术审美所把握到的无限境界将感性个体引出了有限性的规定和局限性的存在,使人与世界仿佛瞬间同一,刹那凝定为永恒。这种时间超越是从有限设定无限,从个别进入绝对,通过在时间中进入整体关系而扬弃无限。而人的空间超越向度是向上升华,即以超验原则来设定世界,以一个更高的视界来反观这个世界,找到世界的本真意义,使生活世界诗意化。艺术使超越问题从时空超越转入对生命价值的终极看法,它将人的无限追求本身无限化了。艺术作为一种超越活动,对存在与时间这一极为深刻的诗化哲学问题加以解答。艺术作为生命超越中介本体,其中介原则是生成,艺术的生存即使人朝自己的本质生成,在艺术“活感性”的生成中,开启自己本质的处境的新维‘度,达到生命意义的透明性。活感性是实践的感性,是在生命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着的感性,是属人的感觉突破了理性的专制后达到的理性与情思统一境界的人性解放。
艺术活感性具有一个三维本体结构,体验本体、作品本体、解释本体。这是本书后三章加以展开的重点。
第四章“体验本体:审美感悟与艺术创造”。著者认为,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人与世界得以敞开的关键,是人的生命充满意义的瞬间。著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①审美体验—艺术与生命的本体构成:体验与生命具有同构共生性,体验与艺术具有内在指向性,体验与意义具有主客互动性,体验与世界具有主体意向性;②艺术体验—与艺术的本源沟通:审美体验与审美经验的区别与联系。审美经验具有历史积淀性、被动性和接受性特点,更重普遍认同性,更多相对静态性。审美体验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导向活动的,更重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鲜明个性特征,是审美动态过程论。审美体验的发生和拓展表现为“起兴”(初级直觉)、“神思”(想象)、“兴会”(灵感)几个不同的层面。这几种不同层次深度的体验形式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审美体验的动力过程,呈现出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由外部体验向内部体验、由浅层感受到深层体味的层递性,即初有审美经验的支持和制约(审美静观、感物),然后有现时感触兴会,在想象力的作用下,最后获得指向未来及永恒的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灵感),艺术家将体验产生的审美意象用完美的形式加以传达,就形成具有独特审美体验的艺术品。审美体验是艺术生命的创生,艺术体验是生命的自由超越形式,生命之气是体验的本体论根基。
第五章“作品本体:文学本文层次论”。著者指出,2 0世纪文艺美学对何谓艺术品加以探索,但均未真正解决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划界的问题,这导致艺术品本体研究的转向:艺术品本体研究由其定性逐渐变为定点(特定时空或语言指涉);由艺术品是什么(质的规定性)变为艺术品存在于何处(现实确定性);由艺术本体存在的研究,逐步转向主体如何规定艺术品的特质方面;由作品客观物质自主性(自然本体论)向主体的人的价值主体性(生命本体论)转向。著者认为,艺术品存在形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历史:古希腊美学强调形式即本体,近代美学注重形式与内容二无论,现代美学标举作品层次结构论。因此,整个艺术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品存在形式不变演变和扬弃的历史。著者从现象学美学角度对作品存在方式加以展示后,分别对作品结构进行本体的多维透视:新批评向心式细读—由字面意到象征意;结构主义作品分析—从形式到深层意蕴;现象学追问—由确定性到不确定性;境界拓展—从有形到无形。著者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言、象、意三层次,并具有由言显象,由象悟意的内在美学逻辑。
第六章“解释本体:文学意义的审美生成”。著者展示了文艺解释学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的发展轨迹以及接受美学从作品本体到读者本体的视界转移,提出文学接受的主体性建立的新景观:(1)能动性:对主体性的认同;(2)创造性:期待视野的打破;(3)体验性:生命意识的投注;(4)唤醒性:灵魂意象的苏生。著者认为,艺术解释活动是主体生命参与的理解和体验活动,带有主体情思的痕迹。在解释活动中,作品产生了新的意义。文学意义的生成基于多种解释形态,即解释的符合论,揭示的创生论,解释的逆转论。
在“结语”中,著者认为,艺术本体三维结构通过人的生成活感性,对人的感知方式、运思方式、语言形式和精神取向加以重新建构,达到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艺术作为人的一种超越性活动方式,在当代世界具有“生命精神化”的重要价值。艺术不仅使人那蛰伏于胎胞中的种种要素、潜能逐渐得到自由的伸展,而且直接显示人的生命意义和对人的本质加以感性自我确证。艺术审美在使“单维的人”转化生成为“完整的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铸灵价值。著者坚持艺术本体论是历史生成的这一命题,认为艺术没有恒定不变的本体,艺术本体就深蕴在人的历史发展之中,流动在艺术自身的不断变革中,对艺术本体意义的探索成为对人类本体的总体揭示和敞开,这一过程永远没有终结。
来源:
www.cctv.com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