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吴晓求:《资本市场评论》精粹总序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吴晓求:《资本市场评论》精粹总序
2003-01-06 16:06:06 来源:
在最近50年,特别是最近20年,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的基础平台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根本性调整,金融活动以及对这种实践活动进行抽象概括的金融理论,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其变革如此迅速,如此深刻,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让人有点始料不及。这里,我仅对金融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谈几个观点。
一、从金融发展的趋势采看金融理论的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背离了、落后了实践的理论其价值会受到怀疑。自19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得以发展,货币理论构成了经济学理论的最基础的部分。在经济学100多年的发展中,金融学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作为非常重要的主线贯穿于经济学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凯恩斯之后的现代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之前的古典经济学,金融理论都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人们对货币需求动机的研究和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一直推动着经济学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一个市场化的研究,金融学的研究逐步技术化、实证化和微观化,其成果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主流学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技术等,它们被称为金融工程学。金融工程学的核心部分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最主要的内容。100多年来,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如果没有金融学理论的推动,经济学只能成为一个逻辑的外壳。如果不加深对金融学的了解,那么对经济学的了解将是不全面的,至少对其精髓部分没有把握。经济学研究不能永久地停留在所有制、产权领域的研究领域,虽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偏离这个核心。现在,资源配置越来越金融化,越来越通过金融的手段和工具来完成,因而现代金融理论在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学慢慢演化成金融学,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意思是,金融学科非常重要,是经济学的核心和灵魂,但要注意它越来越技术化的趋势。
二、关于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对于把握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金融学科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过去20年,金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变化,所谓的金融“大爆炸”意味着金融正从传统方式、架构、工具走向现代化,只不过这种变化在中国稍稍滞后一些。也许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十年二十年之前已发生的变化,在中国的今天才刚刚出现。如果不理解这些变化,就很难理解金融学以及货币银行学在最近20年来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高校内为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就是金融本身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个变化最重要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金融活动,包括长期融资活动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资产形态的选择和变化以及融资方式或资产结构的变化,都越来越市场化,资产流动性越来越强、越来越明显。
2.资产越来越证券化。人们的投资越来越偏好流动性,而资产的收益性退到了第二位。流动性和安全性有一种辩证的关系。资产证券化的形式适应了这样一种投资偏好。这种变化预示着金融的内部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我认为,金融体系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趋势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性标志就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平台、核心正在发生转换。我确信这一点。如果这种理论上的结论,逻辑上可以证明,那么未来就会成为现实,怕就怕理论本身没有逻辑。没有逻辑的理论是主观上的东西,理论本身有逻辑迟早会成为现实,成为一种基本的趋势,成为历史。这就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金融内部的结构、轴心、核心、平台正在发生转换。货币市场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提供一种流动性,是一个滑轮,而最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资本市场是发动机,货币市场是调节器。货币市场不构成新的经济运行平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平台,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和它相对接,它的规则成为社会的通用规则。今天,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这可能不是商业银行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本身在现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资本市场正在成为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的新平台,因为它更适应现代社会对金融提出的要求。
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这个办法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实质性意义。对商业银行来说,这个办法比以往所有的改革都重要。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中国人民银行都意识到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行方式、业务结构和利润来源要发生变化,要和资本市场对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规定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资本市场的边缘性业务,有的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业务。如果按此办法来做,中国金融架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调整与变革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在目前的金融环境和竞争格局下,如果商业银行不进行业务创新,将会被淘汰,即使像恐龙一样庞大,不适应这个环境的变化,也一样会被淘汰。蜻蜓虽小,但它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远古时期一直生存到现在。这种情况在保险业表现得十分明显。过去几年保险业的资产结构中,80%以上是银行产品,保险公司的“仓库”中储存的是银行“产品”。银行产品本身没有竞争力,所以中国的保险业也就没有竞争力。当然经过改革,今天的保险业已不是这样了,它开始创造很多产品,包括投资联结保险,虽然这是不是一种险种,值得商榷,但这个产品创新者已看到了资本市场产品的微妙之处。银行和保险业务的这种变化,表现了金融体系运行核心或平台的变化。平台正在发生变革,这是一个趋势。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们的经济体系要融入到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之中,这一表现会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资源越来越金融化(以前的经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物质化的),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完成的,而金融体系配置资源又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的运动来实现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运行平台的变化趋势十分明显。
三、金融学一方面可能越来越技术化,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又需要重新加以研究
黄达教授曾指出,现代金融,包括商业银行,应充分看到市场化所带来的挑战,如果不研究、不适应、不调整它,肯定会走向衰落。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金融越来越技术化,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许多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似乎要重新研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在金融上的运用,使金融的基本理论受到了挑战,许多最基本的问题也要重新研究了。比如说,什么是货币?二三十年以后,什么是货币?谁来发行货币?可能和今天的答案就不一样。今天的理论肯定会受到挑战。又比如,货币的层次性如何划分?划分标准也会受到挑战。货币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币值稳定?货币值的“值”是指什么?是指普通物价意义上的,还是涵盖所有的价格的“值”?这些问题都会受到挑战。随着金融技术的应用和市场的高度成熟,这些问题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金融的基础理论问题似乎越来越需要重新思考。
在我看来,一方面,金融的宏观问题或宏观金融问题越来越复杂。如金融资产的快速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是泡沫?如果是泡沫,就要消除这种泡沫。这种消除是否适应了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否适应了现代金融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如何看待金融资产快速增长这种趋势?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也是一个价值判断。一旦失误,整个政策就会失误,就会延缓甚至阻滞金融的变革。总之,金融不仅仅是技术化的趋势,而是有很重要的理论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对金融越来越微观化的趋势,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企业越来越追求资产最优的组合,既要考虑风险的规避,又要追求一定的收益,还要追求它的流动性。人们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它要求完成融资活动,完成资产组合的过程,完成流动性储备的要求。金融的需求越来越综合,这是一个微观化的东西。金融显而易见要解决人们的这种需求,无论有什么样的金融需求,金融业都必须满足。为什么风险投资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会大量出现,在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末也开始出现?这就是因为传统金融架构或金融产品满足不了目前的这种金融需求,所以市场创造了这种新的金融制度。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的扩大,风险管理技术发展很快。金融产品已不再以单个产品出现,而必须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只有这样,它才能解决风险、套利、流动性等金融需求的组合问题。因此,金融工程的出现与蓬勃发展是必然的。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方面,金融学的传统基础理论可能面临着深刻的挑战甚至动摇,从而需要深入地研究;另一方面金融学又呈现出微观化、实用化、技术化的趋势。这两方面的变化都要准确地把握,两者不可偏废。这是我对金融学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吴晓求
2001年8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