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美]马克·塔克 著 柯政 译
2009年,全世界有6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PISA测试,上海第一次加入这一测试。2010年12月,OECD公布了PISA2009测评的结果,上海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方面均排名全球第一,顿时,上海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后来,哈佛大学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一书,系统研究了上海、芬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5个被认为是教育最成功的国家或地区,对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解读。本期,让我们跟随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共同探究“如果我们要学习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比既有的都要好的教育系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设计”? PISA测试是一个测量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15周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方面素养的一个项目。测试不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重在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在真实生活挑战中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根据PISA测试的结果,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他们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上海教育:在发展中超越
长期以来,美国教育一直是我们的标杆,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存在太多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能像美国那样强大。但PISA测试的结果告诉我们,美国学生的生均GDP为47495美元,不仅远高于OECD国家33732美元的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超过上海11361美元的生均GDP。但如此高的投入,并没有使美国在PISA测试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反而是低投入的上海,教育的成效更加显著。
《超越上海》一书主编、美国教育和经济研究中心主席马克·塔克明确提出:美国教育改革要以上海教育作为标杆。上海的基础教育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成就?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认为,以下四方面的缘由,或许可以对此作出解释:
世纪之交启动的“二期课改”。“二期课改”设置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种类型的课程,在确保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注重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对人所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上海通过建立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秀校长、教师的优势,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创建委托管理机制,将郊县的薄弱学校,委托给中心城区的优质学校或教育机构来管理;中心城区和郊区结对发展,达到优势互补、协作互助、改革创新、共同发展的目标。
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上海是最早成立专门教研机构的省市。经验表明,凡是教研组织健全、教研活动活跃的地区,教师更新理念的速度就快,先进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就会更扎实,教育教学改革的鲜活经验就会自下而上生长起来。上海的教研制度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健全市、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二是实施校本教研,三是不断转变教研方式,通过网络教研等多种途径,实现对基层教研的“扁平化”指导。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早在20多年前,上海就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和海派特点的教师教育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率先制定地方教师教育条例,确立了在职教师进修制度,“240、540”培训(中级职称教师完成240学时培训、高级职称教师完成540学时培训)让教师在学历提升的同时,实现了专业成长。如今,从见习教师的规范化培训到常态化的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从领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到青年教师的模块化培训,还有因地制宜、按需配送、注重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这些探索,都让上海教育工作者深刻感受到“教师至关重要”。
尹后庆认为,上海在2009年PISA测试中的成绩之所以会“震惊”欧美,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这些国家之前很少关注上海或者中国的基础教育,或者对中国基础教育有误解,认为中国仍然是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无法关照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能力发展;二是中国教育很长一段时期的改革都是在追赶欧美,但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和借鉴中,在一些领域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榜样。
高效体制:重在体系设计
怎样的体制才是高效的教育体制?马克·塔克在总结5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将一个高效的国家教育体制定义为:在这个体制中,最好的学生取得的成就是世界一流的,而较差的学生排名也不会比最好的差到哪里去,并且收获这些成果所花的费用远低于那些投入很大的教育体制。简而言之,成绩优异者是在质量、公平和效益上名列前茅的教育体制的国家。在他看来,要实现高效的教育体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第一,把那些最优秀的教育体制作为标杆来学习。一个世纪之前,美国曾经是世界上最乐于向别国学习的国家之一,美国当前教育体制的形态,就是向先进国家学习的结果;现代日本学制的诞生,有赖于明治维新时期新政府派出的考察团,现在的日本依然在研究先进国家的教育,并将其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主要信息源;新加坡是全世界最坚定,且最有原则的学习他国者;芬兰一直坚持在发展自己的教育政策时,研究其他在这方面做得更好的国家;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省长在制定新的教育政策时,会首先走访他国……
第二,教育体系的设计要以提升质量为目标。借助外部的考试和评价督促学校和学生达标。提升校长的专业水准,对校长应具有的素养给出清晰的定义:拥有较高的一般性智力水平、对所任教科目有很高的理解、具备与学生接触并帮助他们理解所教内容的出色能力。要提升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把好入口关,提高进入师范专业的标准,要让师范院校在人们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以便吸引一流的学生来报考;其次,要完善教师培训机构,加强教师教育,特别是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最后,要让课程建设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让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要将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各种教学策略的实施,都是为了“学”得更好。
第三,教育体系的设计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是将资源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学生,或者将大量的资金用在重点学校,而是通过差异分配,保障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受益;谨慎对待学生的分流和分轨,对一些学生降低学习要求,只会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只有这样的能力;给每一个年级的学生设置相应的标准,通过对程度不同学生的分类支持,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在每一个年级达标。
第四,教育体系的设计要以提升教育效能为目标。管理模式要发生变革,我们一直崇尚的教育管理模式是20世纪早期由泰勒提出来的,这是基于工业化大生产培养普通工人而设计的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高效教育体制的国家一直在朝着德鲁克提出的管理范式前进。泰勒强调的是垂直问责,一级对一级负责,而德鲁克强调的是横向问责,通过得到同事认同的专业规范来驱动。一个国家,即使拥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但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机制,这个教育体制所提供的劳动者素质可能仍然是很低的。因此,高效的教育体制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要注重体系内部的协调性、一致性。
对比反思:汲取精华加强本土探索
对照上述的分析,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问题一:上海真的具有一个高效的教育体制吗?
如果按照上述四个方面来衡量,上海在积极学习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努力提升教育质量、积极追求教育公平方面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但在提升教育效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上海需要加快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型,努力健全现代学校制度;需要在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方面做出更加富有成效的探索,为孩子顺利走向社会奠基。
问题二:我们自己总结出来PISA测试成功的缘由,和马克·塔克提出的高效教育体系的诸多要素有何异同?是我们了解自己,还是他们更了解我们?
我们在总结PISA测试取得优异成绩的缘由时,较多将目光关注在我们自己做了什么,希望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和PISA的测试成绩之间建立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但事实上,教育成绩提升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经济基础、教育体系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从更大的视野上来看教育,能够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上海学生接受各种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远远高于全国24%的平均水平,但高升学率对上海学生减负并没有起太大作用。原因何在?马克·塔克将其归因为文化传统以及人们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而上海正在进行的“二期课改”,又只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抗争来解释,才能够说得通……类似的情况,让人感到,马克·塔克似乎比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更加深刻。
问题三:上海教育在世界教育格局中的历史新方位在哪里?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来找到这一坐标,并理性、自信地开展自己的教育实践?
上海的教育,正站在世界先进教育的集群之中,并为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提供鲜活的经验。但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今天先进的教育经验,到了明天或许就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持续不断地将我们的教育融入到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中去分析和比较,汲取他国教育的精华,丰富我们的教育实践,坚定不移地立足本土开展教育探索,走自己的教育之路,这是我们应持有的教育态度。
(作者常生龙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