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张化桥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定价:39.00元 2011年6月 20日这一天,骄日炎炎。我走出瑞士银行的办公大楼。我回头仰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感到一种自豪和满足。我又一次把瑞士银行炒掉了! 这是我第二次放弃这家顶级投行的抢手职位。五年前,即2006年3月,我辞去了瑞士银行( UBS)中国研究部主管一职,去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深圳控股有限公司( 0604. HK),担任首席运营官。该公司1997 年就在香港上市,有1000多名员工,在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 深圳控股的董事长和CEO给了我非常大的自主权。在我任职的两年半时间,我们管理团队使这个有点僵化的国企面貌一新。这得益于港股大牛市和我们的积极改革,2006~2008年公司股票涨了6倍。我们果断卖掉了很多非核心业务,包括有线电视、发电厂、收费公路、工厂,只专注于房地产开发。借着股价上涨的良机,我们募集了 3 . 5亿美元的新股和数十亿美元的低息长期贷款。 彭博和各大媒体纷纷撰文报道深圳控股的惊人转变,以及我所作的小小贡献。然而,国企的经营难免受到行政干预和社会约束。举例来说,即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我们也很难裁员。员工绩效考核基本上就是例行公事,而且国企的决策效率低下。很快,我就发现我无法真正地进行改革,继续待下去可能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2008年9月底,雷曼兄弟正在破产的时候,我重新被召回UBS,担任投资银行部中国区副总经理,帮助客户通过IPO和债券融资。 UBS和高盛是仅有的两家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有全牌照运作的外资银行。这时的A股市场,看起来像全球资本市场恐慌中的一块绿洲。我的工作横跨A股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此外,我还兼任亚洲房地产部主管。后者看起来似乎更有趣。 然而,外国投行努力摆脱次贷危机的过程步履维艰,监管部门和股东们也都变得更加吹毛求疵。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初,至少是亚洲的投行业,交易量触底反弹。现在回想起来,2009~2011年这三年,可以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复苏,或者是虚假的曙光。投行部的工作与做投行分析师很不一样。老实讲,我想再次冒点儿险,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从 2010年就开始关注国内迅猛发展的被视为“影子银行”之一的小额信贷业,陆续拜访了一些业内人士并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什么叫“影子银行”?标准普尔的定义被广为接受:普通银行存贷业务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都是“影子银行”,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小额贷款、民间借贷和典当等。我还让UBS保荐一家准备在香港上市的典当行。典当行实际上类似于小额信贷公司,只是前者由公安部和商务部监管,而后者由当地政府金融办监管。 现在,我再次离开UBS,不是另谋高就,而是去担任一家小额信贷公司的董事长。它就是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仅有五十多名员工,主要为一些家庭经营的小企业和急需贷款的消费者服务。一般情况下银行都不给它们提供贷款。近年来,小额信贷行业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对官僚体制下的传统银行感到失望,还因为穆罕默德·尤努斯( Muhammad Yunus),一位孟加拉国的银行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2006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不管怎样,当一个公司的董事长是件很酷的事情。在长期忍受投行工作的折磨并被当作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之后,我们投行的人都多多少少有这样的意淫。讽刺的是,在那个时候,没有人能想到(至少我没有想到),我可能跳进了下一轮次贷危机的发源地。 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