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余庆·余党·余辜及《九十二宗罪》的余话《九十二宗罪:雍正杀年羹尧的缘由与诡局》评析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余庆·余党·余辜及《九十二宗罪》的余话《九十二宗罪:雍正杀年羹尧的缘由与诡局》评析
陈晓枫
2014-01-22 11:04:43  来源: 武汉大学出版社 
 
    《九十二宗罪:雍正杀年羹尧的缘由与诡局陈晓枫

    2013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岁末年终,各种追思缅怀间或评说毛泽东得失功过的文章,纷至迭现在媒体报端。然而在这些文论言说中,没有看到一篇关于毛泽东谋略的解读。毛泽东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先后卷入或推动了他自己称评的“十次路线斗争”。这其中除有“思想路线”的博弈和政治力量的对决之外,谋划韬弢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筹谋,无论是用于国共逐鹿,还是用于党内伐异。这些谋略是中国文化的盛产,史有《五韬》、《六略》、《三十六计》种种,集其成者是明代著作家冯梦龙所撰《智囊》,共计十部二十八卷,其所汇集的筹谋智慧,虽也用于神奸巨猾的小人,但也遍见于德才兼备的先贤。毛泽东曾于1963年1月,从章士钊先生处借得一套线装《智囊》,精细研读。

  诸多的政治智慧中,有一种叫留余庆,本意是留有余恩,以利后嗣,属道家说。《红楼梦》里有一阕词就叫做《留余庆》,说道:“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这是巧姐的判词,指凤姐周济了刘姥姥,积下善功,使巧姐在贾府一败涂地之时,最后得到一个圆妥的终局。留余庆用在政治伐谋中,则是形容不把手中的筹码一次打完,留有一定余地,不做赶尽杀绝之举。既分解了对手,又保留一手斡旋圆局的机会,如光武帝尽烧毁己谤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举。毛泽东在十年内乱中力保邓小平,应属同一种谋划。该内乱之初,“打倒刘邓”是响彻全国的斗争口号。他俩一个是国家主席,另一位是国家副总理、书记处书记,所谓决策者与执行者协谐。然而令林彪一系、四人帮一系不解的是,毛泽东在八届一中全会上排除了所有异议,坚持要保留邓小平的党籍,其理由是“人才难得”。如果说在党的九大之前,这还是留有余地、观望结果的话,那么至1976年“四·五”运动后,批“邓纳吉”而不处理邓小平是否留在党内的问题,则明显可见留余庆的意味了。1973年开始,毛泽东着手为一大批老干部平反复职,“刘邓”线上的罗、陆、杨,军内的贺龙、聂荣臻、徐向前,地方上的陶铸、李井泉等,都基本获得了平反复职,称为“解放”。及至1975年,又请出了参谋长邓小平,招致了1975年夏季的“全面整顿”。经此一役,内乱起家的风云人物大部分离职,有的还锒铛入狱。至1976年,为悼念周恩来兴起的“四·五”民主运动,遭受毛泽东“反逆流”处理,账却算到了邓小平头上,他被诬为中国的“纳吉”(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从种种传纪文字来看,毛泽东此时仍然坚持着保留邓小平党籍的旧议。正是留有这个“余庆”,邓小平才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持政局,随后全面清算了十年内乱。

  纵观那十年的政治变局,留余庆举措的作用就十分清晰了。动乱之初,风起云涌,造反人士与部分军内推手共同造势,打倒了刘邓,但余留了邓小平的政治生机。这算第一波。此后,秀才得势,合围庐山会议,军内推手沉沙折戟。这是第二轮。及至终局,伟人长逝,余庆留幸的邓小平东山再起,掌控全局,一举将两个势力集团送入特别法庭,施以人民的审判。这结局符合毛泽东当初的谋划吗?如果不是,那他为什么在1975年请出“参谋长”,又把平反复职的大笔政治筹码交到邓小平手中呢?这历史的谜局或者已无确解了,但是从传统文化的筹谋智慧来看,权威者保留着一组对峙力量,作长线伏笔,设闲棋冷子,待时变运转,以纠偏平衡,可算是中国传统政治术中的一种智谋。

  往事回溯二百余年,雍正帝诛杀年羹尧而留岳钟琪,所运用的也是这种留余庆的智谋。

  拙著《雍正杀年羹尧的权谋与诡局:九十二宗罪》,近期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岁尽之时,拿到了样书。在高兴之余,不由得趁兴又把年氏九十二宗罪的案起案落,重新梳爬篱理一番。许多学人在理析年羹尧案时,往往沉陷在局中者的迷惑中,析论案中的是非曲直,而没有把年案放入到一个党争倾轧、循环应报的大局中去评说。只因身在此山,雍正的通盘筹谋,就难以道破其天机。点破其玄机的要招,并不全在年羹尧一身,而在其心腹干将、代年而击灭年系天敌的抚远将军岳钟琪。
 
  岳钟琪是年羹尧在抚远大将军任上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每次作战叙功,年羹尧必擢岳钟琪为第一功臣。几经超擢,很快就任他为将军,在西北军中岳钟琪有年羹尧“干儿子”之称。但年羹尧案发之后,西北军政官员牵连入狱者263人,而岳钟琪不降反升,接替年羹尧而执抚远大将军印,这正是雍正所预留的一个长线伏笔。

  年羹尧的死敌是蔡珽,他与年羹尧原同属“四爷党”的心腹嫡系,也同为翰林院庶吉士出身,自恃才华超众。年羹尧任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后,交出四川巡抚的官职,由蔡珽接任。蔡珽到任后,任用酷吏,暴敛民财,民怨沸腾。其中导致年、蔡反目的关键一案,是四川治下夔州守备程如丝杀人劫财一案。夔州是川江入鄂的必经要道,也是川盐入鄂省的津关渡口。历界守备在此设卡盘查私盐,其执法处罚惯例上只罚没盐引之外的私盐而已。程如丝到任后,一改旧法,重罚至于盐商船家倾家荡产。由于激起民怨,程如丝索性配置鸟枪(火铳)队、弩弓手,射杀盐商水手达千余人。同时为求自保,程如丝贿送蔡珽白银六万四千余两。此案经川鄂两地商会举报,年羹尧奏劾蔡珽贪渎,纵容手下杀人劫货,遂问成死罪绞监候,押送京师候处。

  然而恰在此时,朝廷宗室之内,流言盛传雍正暗弱,朝廷福威下移,为年羹尧所操纵。雍正虽生除年羹尧之意,却苦于无计倒年,朝内也没有足以倒年的政治势力。于是他对蔡珽一案作了一个草率的调查,随即惊人地宣布蔡珽无罪,年羹尧系公报私仇,诬告属官,并突如其来地任命蔡珽为都察院(国家监察机关)都御史(主官),同时兼任兵部侍郎(次官),专案调查年羹尧。一时同属操戈,分外眼红,蔡珽迅速查明了年羹尧的主要罪状,再加上各路大臣跟风站队,年羹尧被问成九十二宗罪,由蔡珽主持行刑,赐死于刑部大牢。
  年党中却有一人毫发无伤,那就是岳钟琪。他不仅与诸案毫无关涉,甚至都不是协助调查义务人,仍然稳稳地执掌抚远大将军印。岳钟琪不倒,蔡珽危殆,这是蔡氏惴惴不安的事。他曾三次上书,劾奏岳钟琪,指证其参与年羹尧反逆大罪,均为雍正搁置不理。延至雍正六年春夏,天赐机缘给蔡珽。湖南靖州生员曾静使学生张熙投书岳钟琪,称岳钟琪既为岳飞第十六代嫡孙,理应起兵造反,推翻满人政权。岳钟琪设计羁捕了张熙,押送京城。蔡珽时为都御史,迅速跟进,严查此案,参与审判。他奏报的审讯结果,称投书人罪涉谋反,应凌迟处死;而岳钟琪有四处失察,多处欠妥,实为同罪,应以谋反同论。

  雍正接到奏报,也暗自吃了一惊。这从他火速查证岳钟琪族谱身份,便可见知一斑。但是,雍正一方面查明岳钟琪确为岳飞嫡系子孙,另一方面他也查明岳钟琪对投书人伪称悔悟,套出实情,遂查清全案,著有功劳。为此,他做出了一个旷古未有的决定,赦除曾静所犯反罪,令其回长沙文昌庙读经。另外,他还于此之后专门著文《大义觉迷录》,称为国不应偏狭于一族一姓,而要以社稷为重,以苍生之本为义。这篇文章在实际功用上,回应了岳飞嫡孙谋夺大清天下的流言。主犯既已赦免,同犯当然无碍,岳钟琪为此涉惊无险,安渡难关。

  雍正四年秋,蔡珽的另一政敌,老吏一派的豫督田文镜忽然提出程如丝一案,久久未能平息民愤,案中蹊跷并未查清,案件应该复查。当此之时,雍正曾启用的年羹尧、隆科多一党,已将宗室党派(太子党、三爷党、八爷党)逐一诛清;年羹尧、隆科多等人失势之后,也已被蔡珽一系全部诛杀;蔡珽本人又被新一轮得势的干练老吏所追逐。蔡珽自己开始陷入兔死狗烹的楚歌之中。雍正为此下令对程如丝一案进行会审。而会审官员为川省鄂省督抚,陕西总督及刑部侍郎,主审官:岳钟琪!

  岳钟琪本为年党干将,又屡经蔡珽夺命劾奏,此时任主审,自然新仇旧恨交集于心。他很快就查明了,前一年年羹尧劾奏蔡珽、程如丝一案,桩桩件件,证据确凿。程如丝杀人劫货,蔡珽敛财纳贿,验证无虚。这一结果,其实早在雍正的意料之中。他在一年前核查年羹尧的奏本时,雍正已核验过所有劾奏内容,真实无虚。只是他当时扣留了这些证据,以利用倒年,所以他接到此案审结的奏报后,首先是朱谕责己,说即便是天纵英才的皇帝,也难免有过失之处。年案初起时,劾奏蔡珽的奏折成箧如筐,朕也无暇每件批谕,以致于纵容了坏人;其次,他覆准程如丝判斩刑,即时问斩;蔡珽免去一切职务,抄家,判绞监候,待来年秋审定罪;再其次,赐年羹尧父子还京,赐还年宅,赐年姓一族可享祭祀。这就将年羹尧开豁出罪籍,从而可享子孙祭祀。而蔡珽则一直被关押至雍正十三年,由即位的乾隆下诏赦罪,终身不用,后终老民间。

  一轮波涛惊天的政治对决局,就此落下帷幕。

  《雍正杀年羹尧的权谋与诡局:九十二宗罪》从岳钟琪受命收官结局这个视维,仔细解析了宗室党、科甲党、干吏老臣党朋党角逐,上密折、奏题本、招招连环的厮杀过程。当然,在书尾也对这种以筹谋为智的统治术进行了法治主义的评价。从雍正杀年羹尧的整个谋划和布局来看,他无疑是成功的,但从法律的正当意义来看,秩序无疑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所谓留余庆,就是留有相应的余地。在党争之时,就是留下余党。为留余党,就不得不隐留一部分反秩序反社会行为,不交付法庭审判,即留余罪,亦可谓之留余辜。如此而往,所有的法律,所有的审判,就不再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而成为控权者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工具。仰承帝恩成为社会公众的主要追求,主权者个人的喜好厌恶,直接成为决定社会政治格局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民众诉意和事实真相都变得无足轻重,唯一的祈愿就只能是君主永为青天。

      筹谋巧智,圣明先贤善用,神奸巨猾也用。它一旦逸出了法律的轨道,就将成为损害公平正义的利器。这是在依宪治国、依法行政的今天,理应昭示于民众的前鉴。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14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