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京华烟云》:烟云过眼 精神惟存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京华烟云》:烟云过眼 精神惟存
兰州大学 孙雅洁
2014-02-18 13:20:16  来源: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 
 

  【导读】一部《京华烟云》,便是一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梦。梦,如露亦如电,梦中的小人物喜怨嗔怒,生活在自己构筑的浮华之中,无限放大着自己的琐屑平凡。在梦里,孰醒孰眠,谁人明晓?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曾四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小说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这部小说于2004年被改编为电视剧。

  一部《京华烟云》,便是一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梦。梦,如露亦如电,梦中的小人物喜怨嗔怒,生活在自己构筑的浮华之中,无限放大着自己的琐屑平凡。在梦里,孰醒孰眠,谁人明晓?当大梦惊觉之后,当人们从富贵繁华梦之中回到现世之时,个人又何去何从,国,亦何去何从?

  六十三万字,一部家国史,以家为家,进而以国为家,方是大家。一家之小家,荣华无端,转瞬尘土,正如书中所述:财富,在黑暗天空中放出的烟火,看来是霞光万道,光彩耀目,结果只是烟消光散,黑灰飘落,地上留下些乌焦的泥巴烟花座子而已。故而无计久留,也无必要久留。然而以国为家,“渐渐和别人的影子混溶在一处,消失在尘土飞扬走向灵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方能在家国之间真正寻找到自我,寻找到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与升华。

  一上卷 佛道儒学 众生之源

  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展由来已久,三种信仰各有主张,却共同促进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繁荣。

  儒家思想是在两千多年前由孔老夫子初创,虽然秦皇暴政,焚书坑儒,但是经荀子、孟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不断完善、发展而来的儒家思想逐渐在中华大地上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两千多年来,多少文人肩负儒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历史责任感,在中华史书与朝权更迭间踽踽而行。儒家强调一个“礼”字,所有的行为规范都必须合礼法方是正统,但是却不免陷入过于迂腐的套路里。曾文璞是典型的儒家正统的捍卫者,“现在曼娘虽然在北京住了一年半,出门儿也不过十几次,主要都是到南城买东西,逛过几个地方如孔庙,在孔庙她看见石碑上刻着前几代科举高中的人名。曾先生叫女人看这些东西,主要是他的儒家思想的缘故,因为他以为女人若能重视这个,就容易教训孩子成儒生,去赶考中举。她在春天,没跟婆婆到法源寺去看丁香,这是因为花儿会引起女儿的春心荡漾”……他作为中国多少年来儒生的代表,人生只有两个目的:一是让自己和子孙后代考取功名以图为官作宰;二是拼命维护封建传统礼教,不让一切“伤风败俗”的事在自己眼前发生。这样的儒生已经完全迷失了自我,成为了社会统治的工具。

  老庄思想是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之源,主张无为而治,亲近自然,顺应天时。其闲散悠适的生活态度为隐士、仙家所喜,其推崇者多是生性飘逸洒脱之人,如诗仙李白,任性放荡,无所羁绊,随遇而安。小说第一章就塑造了那么一个冷静异常、处变不惊、方寸泰然,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的道家高士——姚思安的形象,他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听天由命,要逆来顺受。正因为这样的思想,他才能活得潇洒自在,安然终老。他的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姚家姐妹的婚事,他认为自由结婚正合乎道家的“道法自然”的道理,认为婚事是天意决定,故而姚家姐妹的婚事都不是强行包办,而是等缘分到了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他的道家思想还影响了他对于西方科学的认识,他认为西方现代科学解释了万物变迁遵循的神袛所定的法则,即“道”,故而他十分欢喜西方先进的科学,并鼓励下一代青年人孔立夫去继续探索研究科学和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学自印度传入中原之后,很快地兴盛发达起来,几乎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宗教。正如诗人北岛在《一切》里所说,一切的信仰都带着呻吟。佛教之所以如此之快、范围之广地为人所信奉,是因为它解释了人们的苦难,给深陷困顿中的人们以慰藉。因果轮回,善恶有报,偿还前世,以期来生,这给了多少在无助凄迷的的黑暗未来之中摸索爬行的人隐忍的勇气。在中国的旧式家庭中,信佛的人中女人往往占大多数,因为她们不像男人有机会去接触外面世界,依靠自己的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被囚禁在深深庭院的女人,只能依靠这些虚无的神灵来拯救自己卑微无助的灵魂,甚至期望能以此力所能及的努力保佑、挽救自己的至亲至爱。曼娘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曼娘是一个充满了中国古典美的女人,她端庄贤淑,所受礼教完全符合封建大家庭所推崇的那样,“丽质动人,但却退而隐蔽;美则美矣,但远不可及,规避而不可捉摸”。然而在遭受新婚丈夫暴毙的强大苦痛之后,她“越来越相信佛教”,“白瓷观音像还是放在她卧室的桌子上”,“为了亡夫的灵,她开始吃长斋、绣佛像”,她的庭院开始了寺院般长久的平静。曼娘本来是不信佛的,但是因为在如此巨大的苦难之中她如同溺水般不得不胡乱抓住些什么来渡化自己千疮百孔的心,给自己一个在这充满苦难的世界继续走下去的支持。

  两千年的历史,儒释道的存在都有着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必需性,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们又将何去何从?姚思安所推崇的因时而变的道无疑是要比曾文璞那种因循守旧的儒、曼娘那种寄托虚无的佛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的。但,亦不敢断言,人力甚微,何能预见万物迁移!

  二中卷 红楼梦影 梦遗庭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京华烟云》,尤其是前两卷,处处充满了《红楼梦》的影子。

  林语堂先生本意是打算将《红楼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方决定仿照《红楼梦》写一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因而诞生。

  《京华烟云》一书所肖《红楼梦》之处实在很多,譬如在体例上,《京华烟云》采用与《红楼梦》相同的章回结构,每一章都以两句对偶的话为题;又譬如在内容上,《京华烟云》第四章中经亚挨打活脱脱就是《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的再现;还譬如在场景设置上,王府花园“静宜园”就如同“大观园”般繁花似锦又不失幽雅诗意;再譬如人物性格上,曼娘就是一个一心针黹,侍奉公婆,教导幼子的寡嫂李纨的翻版……

  在中卷里,或者说在整本《京华烟云》之中,有一个人物在比较研究《京华烟云》与《红楼梦》关系中是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红玉。红玉和林黛玉真像,真的很像。首先,红玉与黛玉都有一个玉字,我们无法将之完全认为是作者书写的偶然或巧合,有极大的可能这便暗示着此玉,即彼玉。其次,如同宝黛一般,红玉与阿非也是青梅竹马。红玉同黛玉一般患有肺痨,整年不离药罐,也同样是寄人篱下,又多愁善感,故而身体娇弱,常年卧病。再有,红玉生病之时,莫愁前来探望说了许多体己话劝慰她,又多劝她吃珍珠粉养阴,吃五谷杂粮固本。这恰如黛玉卧床之时,宝钗劝了黛玉许多暖心的话,又说“食谷者生”,给了黛玉几两燕窝熬粥滋阴补气。还有不得不注意到的,黛玉在病中听闻宝黛成亲的消息凉了心,断情焚诗;红玉在府里来了个极美的丫鬟宝芬,又见他们独处拉扯之后疑心阿非移情别恋,烧掉了诗稿并咯血病重。又有红学研究者称,黛玉之死其实是溺于水而亡,这便恰如红玉一般将香魂一缕融化在至净至柔的水中;此外还有红玉死后阿非问甜妹关于红玉临死情状也有着《红楼梦》中黛玉死后宝玉问紫鹃黛玉死前所说的话的影子……读者在读红玉的时候,眼前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黛玉的影子,恍惚这两个红颜薄命的女子是平行时空中的同一个人,一个便是另一个高高映在碧天之上的倒影,即使百年的岁月沧桑,她们纤弱的生命都只能被束缚在高门大户的红墙黛瓦之间。

  《红楼梦》这部晚清伟大的巨制给了之后中国文坛多少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总不乏后人能在它的阴影荫蔽之下走出一条条灿烂的文学道路,《京华烟云》便是一证。

  三下卷 家国同秋 反觅真道

  《京华烟云》成书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林语堂先生将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其深意不言而喻,自然是怀有鼓舞青年人投身不断反抗斗争的希冀。

  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这30多年的动荡史中,姚、曾、牛这三大家族走在尚能存小家安身立命到家破人亡,投身革命的不断被时代、被命运推着前行的道路上。当年所计较经营的个人及家族私利已然被渐渐抛诸脑后,他们为之努力奋斗的是国家,整个民族的利益。他们只一个名字:中国人。

  这里面有一个人物的改变是巨大的,是颇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素云。素云原先是一个张扬跋扈的富家千金,凡事都容不得别人比她高一头,因而在木兰进门管家之后,她便觉得受了委屈,不爱回家。继而跟着嫁给自己哥哥怀瑜的妓女莺莺出入天津的高档之所,极尽物质之享。再后来又堕落得成为了有权有势的人的情妇,俨然只是一个精致的玩物、工具,而还不自知。她的再次出现是在孔立夫与陈三查封一个海洛因制造厂的时候,她因为自己毕生的积蓄都存在日本人的银行里而帮日本人开设经营这家工厂。因为姚思安先生的坚持,素云才免于死,当日本人让她找十几个舞女做间谍时,她猛然忆起了姚先生那句“等一打起仗来,要记住,你可是个中国人”,放弃了自己的百万财富为共产党妹妹黛云提供情报,终于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枪毙我!我但求一死。我恨你们日本鬼子!”是她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铿锵震荡的话语。

  在民族危亡之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爱国的勇气让人敬佩不已,热血沸腾。《诗经·小雅·常棣》所讲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正是这个意思。陈三、黛云、环儿投身阻挡日本军进西部的抗战之中;阿通、肖夫也站在了林枪弹雨的前线上。勇敢爱国的中国青年,在物质环境最艰难之下,他们的精神奋发旺盛,他们的斗争勇气,坚强不摧,不屈不挠。

  “中国人的血统一定要传下去,不管是我们家的,或是别人家的!”林语堂先生正以此书鼓舞中华民族的信心,激起中华民族的斗志,并坚信中华民族不屈的血脉万古绵延!

  浮生若梦,梦若浮生,人生一梦,何以永承?曰:精神。


  来源: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神话学文库”新书发布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4.01.22 9:30:00)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图书再上《光明日报》“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 (2013.09.03 15:29:27)
  • 古拙神秘、意蕴深厚 评《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浚县泥咕咕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9.03 10:45:41)
  • 西安城里有神仙《给灵魂一个天堂:致青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7.02 14:29:54)
  • 陕西师范大学社七项目获得陕西出版资金资助 (2013.03.15 17:16:25)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严歌苓作品:《小姨多鹤》 (2013.03.12 9:39:08)
  • 超群出众的狄仁杰 《狄仁杰真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3.01.23 13:40:59)
  •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1.07 9:12:20)
  • 绘制国人认同的“文化染色体”《玉与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2.11.05 11:32:29)
  • 桃源复何在——《补玉山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7.30 15:03:36)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