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弱者的抗争》你就理解了美国的宪政精神与弱者的抗争史,更加理解了华人的伟大贡献。 这不是严肃的法律书,而是一本小人物奋斗的动人故事书;所有享受民主甜美果实的人,都该知道的故事。
美国宪法是历史最悠久的成文宪法,1791年加入“权利法案”后,这部宪法原文至今未被变更一字。而在历史的洪流里,这部屹立不摇的宪法,虽文字不变,但它的适用却是“活”的,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及众多判例,使它面目更加清晰。当我们细细梳理它的发展过程将会发现,里面饱含小人物们的呐喊与呻吟。 1857年,黑奴史考特的判决引发了南北战争。1896年之前,继华人铁路建工丁方越无身份证明被判遣返原国后,洗衣店老板李益世挑战种族主义者成功。但同一年,拥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统的鞋匠普莱西挑战黑白分隔“分而平等”却未果,直至1954年,“分而平等”被几位小学生的贫穷父母成功推翻。禁止地方警察非法闯入民宅搜索扣押证据的判例,平反了一位收藏黄色书刊的单身女子。保护言论自由最有力的意见,起源于检警拘捕囚禁五位散发反战传单的年轻人。一位18岁青年的横死,使得最高法院禁止全国警察在追捕人犯时从背后开枪。导致总统辞职(水门事件)的判决,由一位大楼的保安队员开始。凡此种种,没有这些关于平等权的判例,今日的美国,不会是我们所熟悉的“人生而平等”的国度。 本书作者以善于说故事的文笔,在宪法弘大架构中,倾听美国小人物们的呼喊,这些故事上演的不是个人的荣辱利益,而是一个国家,本着宪法精神,逐渐走向真正民主的历程,而这个历程,不单单属于美国,同时,也属于所有参阅美国宪法立宪的国家们。 陶龙生,民国大家陶希圣之子,台湾大学、哈佛法学院毕业,康乃尔大学法学博士与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法学教授,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研究员,美国司法部训练所主任。现为美国华府主流事务所(1400位律师)资深合伙人。亦任美国高科技公司法律主管。 曾于美国、英国、德国和台湾地区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论著经常出现于法学课本中,美国最高法院在格莱葛诉乔治亚州(Gregg v. Georgia)一案中援引了他的著述。曾获“十大杰出美国青年”、“杰出亚裔美国人五十强”、“千禧名人”、最佳文艺著作奖等多项殊荣。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