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让孩子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连中国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定价:39.00元 《语文课》为四中优秀语文教师为孩子而写的倾心之作。连中国老师认为:语文课更是人生课,是通过人类的智慧结晶———文学对生命的唤醒,是对真善美的领悟和熏陶。 大考之后,反思作文,如果我们的眼光与心胸囿住了、锈住了、滞住了,毫无生趣地停留在刻板简单的现实上,自然不会得到更理想的分数。放出,才可腾翔。 记得不久前,我翻看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被第一页上的有关秋天的四个词语———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一下子震慑住了。教师上课的时候,透视这四个词语,完全可以将一个奇妙美好的秋天展现在孩子眼前与心头。这四个词语构成了怎样的一个流光溢彩、气韵飞动的秋天啊!金秋时节,每一寸美好的光阴,都有着金属的质地与光泽,让人倍加珍爱。这一个个汉字就像操场上的孩子,欢蹦乱跳,动感十足。我多么希望孩子们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而是要把汉字的世界看到,把汉字的气质学到。文字的节律,来自于内心的跃动。文字的光亮,来自于心底的光亮。孩子的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字”上。 我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写成微博发了出去。不久,收到一位小学老师热情的回复。她说:“小学生真体会不了这些,尽力记住每个字怎么写,试着能用在自己的日记上,就是好学生了!”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位老师的观点。我以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从来不去努力或帮助孩子将自我的视野放出去,一天天,一点点,视野萎缩,直至高三的时候,我们相当一部分学生才变成了如今的目光短浅、认识狭隘。在写这篇稿子几天前,受朋友之托,我和一位高三学生聊作文,我问他:你熟悉什么和喜欢什么呀?他似乎一下子遇见了一个天问,再也说不出话来。没有熟悉和喜爱,哪有文章!我们仅仅拘泥于窄逼枯窘的现实生活,笔底哪会有波光与水汽、开阔与恢弘? 对一个小学生而言,一个小小的心,一颗优质的心,一腔醇然的心,到底有多大呢?为什么我们做老师的,首先就封闭了孩子视野与心怀中应有的可能性呢?到底是我们“做不到”,还是孩子“达不到”?或许正是我们常年的“做不到”,导致了孩子最终的“达不到”。面对“层林尽染”,我多想和天下每一位学生对话!同学,你读得出、感受得到这个词语的力量与色彩吗?秋天带着它特有的端庄静穆的气息降临了。特别是屋宇旁、原野上、河流边、大山里、园林中那些高低错落、姿态各异的树木们,它们一枝一叶、一柯一干,层层叠叠、漫山遍野地铺展开来,手牵着手,枝连着枝,展为长卷。秋,是个饱含诗情的大画家。它身披大氅,蓬松头发,将如痴如醉斑斓绚丽的色彩尽情点染,随意挥洒。秋意在每一道叶脉间流动,秋意在每一株树里蓬勃欲出。浅黄、橘黄、金黄、菊花黄,鲜红、火红、彤红、枫叶红……每一道色彩都鲜润欲滴,闪着光泽,扬着气息,仿佛秋的笔触还未完全离开,所有的色彩刚刚诞生。天地间处处是秋的激励与召唤。一时间,天下皆秋,处处是秋的韵味与气息。 雄健的笔触与奔腾的气势,开阔的视野与启人深思的看法,是我们当前高考作文中多么欠缺的一些重要品质啊 !文字的颓废与低靡,文风的浮摇与做作,都和我们同学视野的狭窄短浅密切相关。“人”的萎缩,必然是“文”的萎缩。 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你说得很对,但我的学生做不到。“放一放”是“做得到”的前提与基础,在备考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有必要提醒学生“放一放”,也有必要为学生的“放一放”准备条件和可能;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强化“放一放”的意识,增强“放一放”的能量。不能“放一放”,永远也“做不到”。我们当老师的,力求提升学生的写作分数,但更应该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感觉到灵魂的存在以及高贵,这是我们通过写作可以达及的一项更伟大的事业。通过写作触及灵魂,我们需要这样做,这是为了学生美好的生命,为了民族美好的未来。 本文摘自《语文课:让孩子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