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两会吹响西部腾飞的号角——评东北财经大学“新千年之初的西部大开发丛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两会吹响西部腾飞的号角——评东北财经大学“新千年之初的西部大开发丛书”
石建华
2003-04-02 15:39:43  来源: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三农”问题、经济建设、深化改革等字样屡屡被提到,西部大开发这个造福千秋的工程更是得到代表们和委员们积极的建言献策。西部又一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

 西部的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的利用、人民的生活状况的改变不仅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更牵动了无数热爱并致力于西部发展的研究者、学者的心。作为十六大重点图书暨“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新千年之初的西部大开发丛书”,便是数位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的集结,丛书包括《西部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西部环境资源产业》、《西部开发与特色经济规划》等。西部广阔的土地资源、多样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学者们政策观点和理论主张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西部开发——强调以人为本

 我国始终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西部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西部环境资源产业》中提出的新思路就是组建“以人为本”的环境资源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内,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构架环境资源产业,如退耕还林还草、建立生态园区、开发特色资源。西部拥有天然的能源优势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西部各地政府已逐渐重视能源生产的产业化进程,以长江上游和支流上的阶梯水电站作动力基地的“西电东送”工程已成为环境资源产业运作的成功典范,并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效益。书中还对自然保护区、旅游业、花卉产业、生态林业、绿色食品业、中医药业等环境资源产业的实施及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西部开发——寻求特色经济

 在封闭的环境下,西部给人一种神秘感,人们对西部风情更多的是历史的记忆和猜想:茌开放的环境下,西部的神秘感成为一种人们心中向往的稀缺资源,以往的封闭并保留的自然、人文状态,也日益显示出开发潜力,成为发展特色经济的坚实基础。在《西部开发与特色经济规划》中,学者们在对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过程中,针对西部的发展现实、特点及发展条件,提出了具有现实性的产业发展道路:立足于西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经济。如书中提到的青藏高原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借助世界屋脊的圣地感,借助高原环境的圣洁感,形成以“圣品”为特色的市场定位,成为发展特色经济的“招牌”和推动力。学者们强调西部把本身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农业、特色畜牧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业,并与民族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一业促多业”、“以一点带多点”的发展思路。


 西部开发——关注边境城市

 “新千年之初的西部大开发丛书”虽然是一套研究性的丛书,但对于实践的探索俯拾皆是,《西部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更是用了大量的篇幅做了个案研究:如海拉尔与满洲里、瑞丽与畹町等边境城市的资源状况、区位优势、对外开放等,并关注边境城市的功能、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和对外开放,对西部边境城市的未来及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展望。边境城市将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新的战略任务,目前尚缺乏完全成熟的模式和系统的理论用来参考和借鉴,丛书主要针对我国国情和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但是对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落后地区或是平衡区域间经济差异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总结的成败得失;以及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等方面内容提及甚少,这应该是一点缺憾。

 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西部大开发的开展提出了下一步的目标和期望,这无疑吹响了西部腾飞的号角。当然,西部要飞速发展,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仍然是眼前应该着力解决的实际问题,引进人才、注重科技、大胆创新、应对国内外贸易新形势的挑战,这些都是书中对西部开发者提出的要求。我们相信,美丽的西部有政策的大力支持,有西部乃至全国人民创业的激情,还有无数西部的研究者、关注者,她定会以骄人的成绩和富饶的明天回报每一位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们。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3.27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