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誉为国内唯一长期出版、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丛书——“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在学术界已经成为代表高水准学术研究的品牌。该丛书所秉持的助推学术繁荣和中青年学者成长的出版宗旨及严格的匿名评审和遴选制度,对于累积学术出版资源,尊重学术出版规范,严格学术出版标尺,从而重构学术出版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学术出版 价值重构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以下简称“三哈丛书”),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与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共同出资,以出版人文、社科学者原创新著为中心的学术丛书。“三哈丛书”自1994年出版第一辑以来,迄今已推出15辑、近百种优秀学术专著,被誉为“国内唯一长期出版、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丛书.在学术界已经成为代表高水准学术研究的品牌”。
“三哈丛书”很有一些与众不同。首先是该丛书历时时间长,一套丛书前后历经20多年之久,这在出版领域是不多见的。“22年前,当时的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遇到了哈佛燕京学社社长韩南,一个出版人,一个学者,他们希望合作在中国国内出版一套有价值的学术丛书。”[1]这体现的是三联人“不求闻达于世间,但求有利于学术”的出版宗旨。其次是该丛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它不仅推动了学术繁荣,还成就了几代学人的成长。从现已出版的近百种图书来看,有很多是作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且大多都成了他们的成名之作。这体现的是三联人“助推中青年学者的力作,推动中国原创学术”的出版追求。而对出版领域至关重要的影响则是该丛书树立了一个学术出版的标杆:学术出版是专业出版,要有专业水准,且要严守专业规范和要求。“三哈丛书”由丛书学术委员会负责来稿评审,三联书店负责实际出版工作。在丛书创立之初,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就建立起学术委员会和推荐人制度,实行独立、严格的学术评审和遴选制度。这体现的是三联人恪守学术出版国际规范,力推一流学术精品的出版理念。
当前,学术出版存在着一些乱象:数量多,水准低:抄袭的多,原创的少;平庸的多,优质的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和作者乃至整个学术界的环境、风气有关,但是出版人学术操守的缺乏和学术出版规范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目前有相当多的学术出版单位对学术图书出版没有门槛,往往只要给钱就出书。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出版领域,能够实行专业编辑制度的出版机构为数甚少,能严格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的更是凤毛麟角。这表现为一些出版人对学术没有敬畏之心,没有专业操守。
学术出版规范严重缺失。首先是作者缺乏基本的著述规范,如有些作者不知道论文与专著结构的不同、行文的区别:有的作者不懂得注释的基本内容和规范;最为突出的是关于参考文献的必备注项和规范形式,在2005年国家出台了文后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后,还有相当一部分作者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著录规范,更不知道有检索、索引及相关的国际标准等要求。其次是出版社没能严格按照学术专著出版的规范要求行事。这里有几种情形:有的是出版社本来就没有规范的学术出版制度;有的是责任编辑自己不熟悉相关的学术出版规定:有的是出版社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没能对作者提出严格的要求导致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执行不到位。因此,对于学术出版的整体水平,现在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学术出版不缺钱,缺了学术!
学术出版是有边界的。“学术著作是指作者根据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的成果撰写的理论著作,该著作应当对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得到国内外公认,、”学术研究是追求真理的活动,以满足公众对原创性、前沿性知识的需求。[2]而学术出版就是要出版反映思想创新、理论突破、科学发现、技术进步的优秀学术著作,从而引领学术风气、引导学术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以体现学术出版价值。我们现在的学术出版未能充分发挥传播知识、传递信息、推动学术繁荣的功能,学术出版的价值亟须重新构建。学术出版价值重构,可从累积学脉、敬重学术和严格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即累积学术出版资源,尊重学术出版规范,严格学术出版标尺。“三哈丛书”的成功运作,在这几方面都给我们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累积学术出版资源
出版资源需要积累,学术出版资源的积累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版社要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图书,就得汇聚优良的选题、培育优秀的作者,还需要培养高水平的编辑。
优良的选题资源的聚集需要出版社对选题资源长期地精耕细作。三联书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形成了自己出版优秀学术图书的特色。谈及“三哈丛书”的初衷,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说:“我们希望在原创著作方面有一个进步,当时还有一点奢望,就是建立中国的学术队伍。中国各部门相隔很远,但出版方是很好的平台,如果可以把优秀的著作放到一个平台展现是一个很重要的事。”[3]正是这个平台,使三联书店吸引了一批有思想、有创见的年富力强的作者。
优秀作者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者的学识需要积累,写作经验需要不断丰富,学术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所以“三哈丛书”对投稿有这样的要求:第一,参选作品必须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专著;第二,书稿必须附有两位专家(教授或研究员)的署名推荐书及修改意见:第三,附寄本人简历,特别是关于学术经历、写作经过的说明。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三点。“简历和经历”代表的是学术背景,表明作者是否有真正的专业基础:“写作过程”则能看出作者的研究态度和写作基础。还有一点,“三哈丛书”一般不接受“原生态的博士论文”,即使是觉得有潜力的,也要经过反复修改、完善,才予出版。评审制度和退改制度,使“三哈丛书”培养和集聚了一批术有专攻、学有建树的作者,丛书作者赵汀阳、杨念群、陈星灿、黄梅、邓小南、周濂等人如今都成了大名鼎鼎的学者。
优秀编辑的成长也需要长期打磨,包括对有学术价值书稿的敏感,对书稿加工和优化能力的提高等。编辑对书稿的编审加工也绝不仅仅是纠正错讹,还有对书稿的价值判断、内容选择及价值增值过程。这需要编辑付出艰辛的劳动,慢慢地积累。学术研究是孤独的,学术出版也是孤寂的,要守得清贫,耐得寂寞。三联人正是以一颗务实谨慎的平常之心,来料理这套“三哈丛书”赖以延续下去的诸多繁杂与无尽琐事,以践行丛书的宗旨的。1997年8月30日,季羡林先生在《文汇读书周报》上撰文,用相当平淡而坚韧的语言,说丛书的宗旨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他们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从未大事张扬。一如俗话所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二、尊重学术出版规范
为了确保图书质量,“三哈丛书”建立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学术出版制度,即书稿的独立评审和遴选制度。该丛书自1994年始创就组建了九人学术委员会(如今季羡林、李慎之两位先生已经过世),确立了一套独立评审机制和选书原则。如交稿时需提交两份本学科专家的推荐意见,若书稿被采用,专家意见会在新书封底摘要刊出,以便读者监督。其最有特色、最为严格的是书稿的匿名评审制度。书稿的匿名评审和遴选制度成为“三哈丛书”品质的保证。三联书店负责丛书的相关编辑表示:“匿名评审这一环节从我们做过来的感觉来看,确实至关重要。这个制度从一开始就是这么定的,是援引国际惯例,在国内出版界算比较早,我们执行得也很认真。”[4]同样有着严格的规范制度保障的是商务印书馆在1929—1954年策划出版的“大学丛书”,“大学丛书”除了成立由55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丛书的审读外,还有非常强的制度规约,其策划的周全和操作的规范从两个章程可见一斑。一个是《商务印书馆印行大学丛书章程》,另一个是《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委员会章程》。丛书委员会由德高望重的蔡元培领衔,学科专家包括胡适、冯友兰等众多名流学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还有一流的作者队伍,加上一流的规范管理,无疑构成了“大学丛书”的坚强有力的质量保障。[5]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些出版社也很重视学术出版的匿名评审。如浙江大学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都建立了匿名评审制度。
三、严格学术出版标尺
出版社要对书稿的知识性、科学性及思想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就必须有一个学术标尺,不能为出书而出书。在丛书创始之初,哈佛燕京学社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按照国际制度,严格评审,培养规范,提携新进。这一要求不但得到三联书店的积极响应,而且几乎与中国学界元老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季羡林、厉以宁、李慎之等先生的鼓励支持下建立的丛书专家委员会,从设项、遴选、签约到编校、出版和发行,基本按照国际学术惯例进行运作。通过匿名评审,保证学术出版质量是“三哈丛书”一以贯之的做法。迄今为止,丛书出版的90多部专著都经过了这样严格的评审和遴选。事实证明,学术出版无需过度“策划”,切忌“大干快上”,淡定、执着、坚持才是始终要坚守的学术出版品格。
那么,“三哈丛书”的学术标尺究竟是什么呢?1992年,丛书编委会筹组会议确定了编选原则是强调丛书的学术性与可读性。首先要求较高的学术质量,学风正派,有创新意义;其次必须文笔生动,读来不觉枯燥,易于为读者广泛接受。与此同时,注意适当平衡文史哲社经及文化研究各科的比例,表现丛书的综合性与学科交叉渗透性。[6]“三哈丛书”一般不接受套书的出版要求,不追求所谓的规模效应,他们认为“大而全”的套书难免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为确保每一本书都是精品,丛书每年推出一辑,3至5种,宁缺毋滥。丛书中的很多著作的学术生命非常长久,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自出版以来每年加印一次,已经印刷了16次,总印数达8万册。另外,像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倪梁康的《现象学及其效应》、张祥龙的《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杨念群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等二三十部作品,不断增改、修订,再出新版。“三哈丛书”两次受到哈佛大学的嘉奖。哈佛大学东亚图书馆是美国东部最著名的东亚图书馆,该馆藏有全套“三哈丛书”,收藏该丛书已经成为该馆的标准程序之一,目的是供美国研究者了解中国当代学术进展之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联书店虽然有严格的学术出版标尺,在遴选书稿时宁缺毋滥,但却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能把真正的好书呈现给读者。所以“三哈丛书”的作者杨念群说:“三联总是有开放的心态,把可能视为异端的东西纳入到框架中,这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给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携。——我认为这反映了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编辑独到的眼光,始终站在学术前沿,通过专业眼光,领导学术整体的发展。”
积跬步而至千里,积细流而成江河。“三哈丛书”自始至今都致力于集聚优质资源、培养优秀作者及传播优秀作品,不急不躁、细水长流、渐成气候。什么时候我们的出版领域都能像“三哈丛书”的运作一样从容不迫、精雕细琢,学术出版就能返朴归真了,学术出版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石剑峰.“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20周年[N].东方早报,2014—10一23. [2]王明舟.大学出版的使命与责任[M]//韬奋基金会秘书处.中国好编辑第二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论文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4):33. . [3][6]薛巍.“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是我们的骄傲”——专访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J].三联生活周刊,2014(8 10). [4]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出版20年成绩斐然[EB/OL].(2014—10一21).http://book.sina.com.cn/news/c/2014-10-21/112768 1720.shtml. [5]范军,何国梅.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1867—1949)[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6—157.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