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教材编写应细细琢磨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教材编写应细细琢磨
张志达
2003-04-24 10:29:41 来源:
读了《中华读书报·教育双周刊·教育书话》所刊两篇议论高中《语文》和《大学语文》教材差错的文章,深有同感。这里也来凑个热闹,试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语文》为例,谈谈中等职校教材的编写问题。鉴于上述两篇文章谈的是知识差错,其中也许还涉及学术观点的争论,这里想重点谈谈编写粗疏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参编的体验浅析一下造成的原因及其解决的办法。
我们手头正在使用的这套教材,一共四册,每册中都存在着一些因粗疏而造成的常识性差错,给人以粗制滥造的印象。下面各举一例为证。
《阅读分册》第三单元“提示”第一自然段有云:“思路,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解释,这里指文章内容安排的程序。这种程序体现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第22页)
我们翻阅了不少教材,在讲文章内容先后次序的安排时,用的都是“顺序”。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五单元学习辅导《理清文章的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的,叫做‘纵向思路’。纵向思路通常又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顺序和人的认识顺序)三种。”(2001年7月第1版第140页)又,《提高版》第二册第十二单元“单元指要”标题:“组织材料安排顺序”。(2002年1月第1版第12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中课本《语文》S版一年级第二学期“表达”部分第三单元“训练要求”:“能根据实物的形态、结构、性质、功能等,安排合理顺序,有条理地写出实物的特征。”(1995年11月第2版第145页)不知《阅读分册》的编者为什么要用《现代汉语词典》释作“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的“程序”呢?
《听说分册》附录《容易读错的字》中,有“防汛”一词,“汛”当读xùn,而课本上误作xù(第187页),错得离奇。
《应用文分册》第九单元“行政公文”的“训练七”要求将一则复函文字按照公文格式誊清并加上标点符号,所给材料应作为标题的文字竟是“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关于建设单位为拆迁户建房问题的复函”(第102页)。我国有中国人民银行,有中国建设银行,但至今还没有“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正文引据语中的“沪建行〔2001〕42号函收悉”可见,所给标题中的“人民”二字显然是误植。
《语文·作品选读分册》第五六课《项脊轩志》“提示”第一节说:“本文节选自《震川文集·项脊轩志》。原文共六节,这里选取了五节。前三节写于嘉靖三年(1524),当时作者十九岁;后两节为附记,即作者所说的‘志’,写于作者三十五岁中举之后。”(第258页)又:课本第259页注释第(23)说:“【余既为此志】我已经写了这篇志。‘此志’指上面的几段,是作者18岁那年写就的。”
只要略作比较,就不难发现“提示”和注释有两处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是关于归有光写作前面三节文字时的年龄。“提示”说“当时作者十九岁”,而注释说“是作者18岁那年写就的”。究竟是什么时候?好在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前三节写于嘉靖三年(1524)”,归有光的生年是1506年。掐指算起来,19岁是虚岁,18岁或许是足岁,似乎都没错。但在同一篇课文里,一个地方用虚岁,一个地方用足岁,而且一个用汉字,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为什么不统一起来呢?二是关于“此志”的“志”。“提示”说是指后面两节附记,注释则说“‘此志’指上面的几段”。究竟是指哪些文字?根据课文第四节首句“余既为此志”,可知“志”只能是指前面的文字,也即原来写好的几段。而且,课本第258页注释①中也有如下文字:“志,记,这里指一种文体。”编者为什么视而不见,说什么“后两节为附记,即作者所说的‘志’”呢?
分析造成这类差错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由于教材编写太匆忙。笔者近8年中先后参加过6套中职《语文》教材的编写,对此有切身的体验。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有些教材的编写队伍是行政安排而临时组织起来的,编者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二是编写人员多为业余性质,接受了分工各自编写,迫于时间紧迫,缺少相互交流和切磋。所以,如果编写者责任意识不强,就往往不加推敲,草草完稿,出现如前面所说的“程序”之类;或者找来一些已有教材,东拼西凑,又不作前后的统一调整,就难免出现如《项脊轩志》那样的差错。同样,由于太匆忙,审稿者也没有审出来。当然,如上面所举中间两个差错,也可能是出版过程中没有认真校对所致。
鉴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觉得,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应该采用招标的办法,精心组织编写人员,并给以必要的仔细推敲琢磨的时间。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主编定稿后再聘请专家组审稿,严格把好终审关。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4.2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