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对物理学的独特贡献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中国对物理学的独特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国祯
2003-04-30 14:37:59 来源: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在2000年5月至2002年12月时间段内出版的《中国物理学史大系》摆在案头,极为惹眼。这是一套重在中国古代的科学史丛书,其名为物理学史,实则涵盖了与物理学相关的各方面知识,除了其中一卷《近代物理学史》即20世纪中国物理学史之外,其余各卷都是叙述中国物理学知识及其历史发展的,包括有《力学史》、《光学史》、《声学史》、《电和磁的历史》、《物理教育史》、《计量史》、《古代物理学史》和《中外物理交流史》。《大系》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任学术顾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组织者之一叶铭汉院士任名誉主编,主编是科学史家戴念祖。
大约40年前,人们对于物理学在中国有否历史尚处在朦胧的认识之中。科学史家虽然知道罗盘、地磁偏角、声学中“三分损益法”以及《墨经》和《梦溪笔谈》中有物理知识,但对于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却很少有人去做深入的研究;物理学在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内容,有哪些文献记载,也无人说得清楚。1962年,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1分册《物理学》出版,这对中国学者是一个极大促动。李约瑟博士及其写作班子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然而,究其内容也只在声学的某些部分与罗盘制造方面叙述得好一些,其他方面只是零碎的拾遗而已。今天,《中国物理学史大系》的问世,对于物理学中一些重要的分支学科,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本厚重的读物,其史料翔实,文献详尽,首次系统地展示出中国古代在物理学发展长河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历史演变、文化背景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应该说,《中国物理学史大系》的适时出版,首次系统揭示和阐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物理学发展之作为,当令世人刮目相看。完成这套丛书是几代人的心愿。它是20世纪下半叶许多科学史工作者努力的结晶,也是作者们对这期间有关物理学史研究的一个工作总结。
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尤其物理学是如此。其理由是,中国古代无数学、无逻辑。至于将逻辑与数学用于研究物理现象更是空白。类似观点见诸报端,成为时髦新闻。认真读一读这套丛书,会使读者树立另一种观念,即中国古代有科学、也有物理学。在此,我们不能不赞叹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话。他说: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出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
读过《大系》之后,不难看出,古代中国人不仅做出西方同时期的类似物理发现,而且还做出了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之初期的许多类似发现。如郑玄、贾公彦关于弹性定律的叙述,汉代人关于力学相对性原理的叙述,谭峭的透镜成像的记述,徐有贞的水箱放水实验,姚广孝的隔声建筑等等,而且,有些发明或发现,欧洲人到19世纪才做出。可见,爱因斯坦的上述论断完全符合实际。因为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是技术物理学,它们是人们从生产、技术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中国人在声学理论方面充分运用了数学,从而建立了五度律、纯律和平均律等一系列调音数学理论,发现了管乐器的末端效应和各种管口校正的方法。如果古希腊人因为有力学而有物理学,那么古代中国人就因为有声学而有物理学,至于逻辑问题,我们还是听听爱因斯坦的说法吧。他在赞叹逻辑推理在古希腊所获得的奇迹的同时,又指出“真理的经验来源”以及“经验是我们关于实在的知识的起点和终点”。他说:
“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任何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用纯粹逻辑方法所得到的命题,对于实在来说是完全空洞的。由于伽利略看到了这一点,他才成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事实上也成为整个近代科学之父。”
从爱因斯坦的这些叙述中,笔者又联想到《大系》主编在《大系·序》中所写下的文字:如果将西方传统看做“学者式”创建科学的方法,那么中国传统就是“工匠式”或“经验式”创建科学的方法,两者对整个近代科学的诞生各自作出了一半的贡献。
在洋洋洒洒几卷本的《大系》中,让读者不仅看到了古代中国的诸多物理学成就,更让读者明白,近代科学的诞生也有中国人的贡献。这是《大系》的成功之处,也是《大系》作者为中国科学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值得指出的是,《大系》各卷本不仅适合科普、历史、科学史和文博各界工作者阅读,亦适宜物理学各专门学科工作者的需要。事实上,今天的物理学已从经典中分立出许多学科,包括力学、声学、光学工程、电磁与电工技术等,《大系》各卷本提供了相应于当代学科状况的各科历史读物。这是一件很值得称赞的事。各卷诸多的彩色插图、文物图、历史绘画和示意图不仅具有吸引力,也为读者了解古代科学文化提供了新颖的意境。作为专著,每一卷册的正文之后都有附录,包括书目文献、人名索引和事项索引,甚而列出图录以及各帧图片之来源,可见作者和出版社为读者着想之心意,同时也提高了《大系》本身的学术价值。愿有更多类似这样的著作问世。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4.3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